分享
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创新与制度变迁_全毅.pdf
下载文档

ID:2724367

大小:307.54K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对外开放 理论 创新 制度 变迁
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创新与制度变迁全毅 摘要 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升华,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起步阶段、加入 WTO 后“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以“一带一路”引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化阶段以及目前制度型开放与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升华阶段。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是推动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应进行系统性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行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关键词 对外开放;开放经济理论;开放型经济体制;演进逻辑 中图分类号 F1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2X(2023)020041(09)作者 全毅,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 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对外开放的策略,取得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这一进程中,对外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若干重大飞跃和发展阶段。本文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届党代会关于开放的论述为主线,结合我国理论界的探索进行考察,发现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到 2000 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体制转轨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从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 2012 年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阶段;第三阶段,从 2013 年正式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 2018 年提出制度型开放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阶段,2019 年提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发挥比较优势与外向型经济体制构建1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工业化道路转型我国对外开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丝绸之路”就是明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现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而且以重化工业为核心构建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那时,受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和重化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国家结构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以及自然经济与思想认识的限制,认为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在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对外开放实践要求理论界展开新的探索。总体上看,中国对外开放基本符合比较优势理论和妥当禀赋理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战略步骤、开放布局以及开放原则等一系列问题做了清晰阐述,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基础。1979 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要学习他们的经验和长处,博采众长,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2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我国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进行了理论研究。当时受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对开放经济的认识主要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双缺口问题。“双14缺口”模型与要素跨国流动国际投资理论,构成了早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对发展对外贸易与工业化模式进行了热烈讨论,围绕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进行激烈辩论。比较优势理论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我国得到更多传播。多数学者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为了获取比较利益,而不是互通有无与调剂余缺。王建(1988)提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认为中国为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从国际市场获取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汇资金和技术。3 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和创新。这一时期,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转变过程。1984 年实行的“双轨制”,即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在完成计划任务后可以进行市场交易,中国进入“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 计划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经济模式。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必须扩大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学会国际国内两套本领。在实践上,我国对封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实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979年7 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 年海南建省并开辟为经济特区),1984 年5 月开放从广西北海到辽宁大连的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金三角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 年 3 月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我国相继出台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外资企业法等经济法规。对特区政府、沿海开放城市赋予副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允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减按 15%征收。同时,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严格的内外销比例限制,股权比例限制和外汇平衡业绩要求。从 1983年到 1991 年底,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颁布了 200 多件涉外经济法规,引入了最基本的市场经济概念和制度框架,对中国随后的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4 2 发挥比较利益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东欧苏联剧变引起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市场化改革姓“社”姓“资”的大讨论。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打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思想禁锢。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再次强调要学会两套本领、利用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但在当时无论是政府文件,还是学术界,都是将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等“三外经济”作为开放型经济的论述范围。这是中国学者对基于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政策激励型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从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对区域梯度开放模式进行反思,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分析及对策进行系列研究,提出我国对外开放要实现由地区倾斜到产业倾斜、由区域模式向产业模式、从浅层次参与国际循环向纵深国际循环转变、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的战略转变。1996 年 7 月,江泽民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就像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这是一个大战略,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5 实践上,从 1992 年设立浦东新区,开放长江流域沿岸五个中心城市、18 个内陆省会城市以及沿边地区 13 个边境口岸城镇,到 2000 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24EFOM OF ECONOMIC SYSTEMNO22023格局。1993 年我国进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企业经营透明度。1994 年我国实行财税体制、价格体制、外贸外汇、投资体制等改革,废除外汇与价格双轨制,实现价格与汇率并轨,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取得重大进展。汇率并轨并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中国很快就实现了进出口平衡,并转向外贸盈余。为提高使用外资的质量,1995 年 6 月颁布 外商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按照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设立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目录,吸引外资投向我国亟需发展的出口产业。通过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二、加入世贸组织与外向型经济体制转型1 对外开放模式的理论争鸣2001 年 12 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对外开放进入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理论界对 WTO 多边贸易体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照我国经济体制差距,提出我国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的方向。梁小萌(2001)认为,加入 WTO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放模式将发生质的跨越。从政策开放转向规则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进步。6 中国加入 WTO 建立与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相衔接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依据 WTO 规则提出对我国产业补贴政策进行适应性调整。张幼文(200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前期我国政策激励型开放模式导致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市场扭曲,造成粗放型生产与国有资产流失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以效益为导向的新开放观。7 并进一步提出,实现从竞争性优惠政策开放向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制度型开放转变,消除政策引致性市场扭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按照中国对 WTO 所作的各种市场开放承诺,包括国内体制改革的各种承诺,实质上都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开放型市场,建设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8 这些开放型经济体制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林毅夫(2010)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得失,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研究,在批判地吸收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和中心外围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他认为,一个经济体只要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有为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为企业家消除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会变成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个经济体就能迅速发展起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变成一个高收入经济体。9 余永定(2022)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对于所有民族国家,特别是大国来说,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是不够的,必须考虑贸易伙伴“踢掉梯子”和国家安全问题,参与国际分工应该与建立相对完整产业体系相协调。10 2005 年我国外汇储备突破 1 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国际上施压人民币升值。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学术界对开放型经济概念以及评价指标展开研究。冯苏宝和贾怡君(2010)认为,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是相互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两者都是利用国际资源加速经济发展,区别是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系、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或者说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能够较为自由地跨越边境双向流动,按照市场规律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状态。11 学者们构建贸易依存度、加工贸易增加值、投资依存度、对外投资、进出口结构等指标评价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与效益。这些理论研究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2 按照 WTO 规则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入 WTO 后,我国对外开放模式进入按照 WTO 规则的调整期,即以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提342023 年第 2 期经济体制改革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阶段。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 WTO 规则,建立一个公平、透明和稳定的涉外经济体制和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实行内外资两税并轨和反垄断法、调整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等。2010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并首次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与“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的主张。在此阶段,我国以双向开放为目标,对照 WTO 国际惯例和入世承诺对国内法律法规进行大幅度调整和修改。中央层面制定、修订和废止了 3000 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