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乡融合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_罗婉璐.pdf
下载文档

ID:2724288

大小:2.82MB

页数:1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0-1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城乡 融合 时空 演化 驱动 因素 罗婉璐
中国城乡融合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罗婉璐1,王武林2,1*,林珍1,周伟健1(1.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福州 350116;2.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沙 410081)摘 要:城乡融合是指导中国城乡转型的全新思路,探究城乡融合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是突破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困境的迫切需要。论文基于“基础动力结果”过程性框架,构建了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评价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测度20002020年中国的城乡融合水平,探究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异质性演变。结果表明: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整体较低,呈先降后升的“”型演变趋势,空间差异趋于缩小。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高值区中心极化特征突出,呈“带状”聚集趋势;中等水平区“集群化”特征有所减弱,且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蔓延的趋势;低值区团簇于西部地区,其数量趋于减少。全国尺度城乡融合水平的核心因素为人口流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教育支持,潜力因素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对外开放水平,投资成效和政府干预“阈值”效应显著;区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的核心因素空间异质性明显,2020年东部地区为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成效、政府干预等,中部地区为投资成效、对外开放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等,西部地区为教育支持、政府干预、产业结构优化等;各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对城乡融合水平的影响程度远超单因素,交通通达性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强。中国城乡融合时空演化及机理研究可为乡村振兴以及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关 键 词:城乡融合;城乡关系;乡村振兴;地理探测器;中国城乡融合本质上是城乡关系转型的一个阶段1,指在城乡地域系统内,基于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推动城乡经济、人口、空间、社会和生态等多维融合,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等值,从而形成城乡有机协调、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复合系统2-5。梳理中国城乡关系及其政策演化发现(图1),1949年以来,人民公社、城乡二元户籍等政策使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城乡对立关系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巩固。改革开放以来,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偏向城市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支撑城市优先发展,造成城乡产品“剪刀差”,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反关系日益凸显6,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市环境污染、农村空心化、城乡土地配置失衡等问题已成常态7,城乡处于“以乡促城”的分治阶段。21世纪以来,为破除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相继构建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等新型城乡关系目标定位,城乡交通网及信息网不断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以及产业互动开始显现,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的不均衡配置得以改善,城乡步入协调发展阶段。由于政策背景与地域差异,国外城乡关系演变第42卷 第4期2023年4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42,No.4Apr.2023收稿日期:2022-09-14;修订日期:2022-12-16。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FJ2021A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118)。Foundation:Key Program of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Fujian Province,No.FJ2021A003;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701118.第一作者简介:罗婉璐(1999),女,福建尤溪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乡村地理。E-mail:*通信作者简介:王武林(1982),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交通地理。E-mail:引用格式:罗婉璐,王武林,林珍,等.中国城乡融合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 J.地理科学进展,2023,42(4):629-643.Luo Wanlu,Wang Wulin,Lin Zhen,et al.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Progress in Geography,2023,42(4):629-643.DOI:10.18306/dlkxjz.2023.04.002629-643页地理科学进展第42卷呈现“城乡关联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互动协调”的“合分合”过程8,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形成了“城市偏向”“乡村偏向”“城乡均衡发展”3类理论观点8,多以“城乡发展”“城乡互动”强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互动关系9,较少精准关注“城乡融合”;国外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评价方法侧重于定性视角,研究内容单一且深入,主要从城乡社会福利10、产业发展11、人口流动12、公共服务13等具体角度剖析。相较而言,国内城乡关系经历“城乡对立城乡分治城乡协调”的发展过程,其中城乡对立和城乡分治阶段强调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而城乡协调阶段则坚持城乡互促发展观9,研究视角包含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构建尚处于深化和分化阶段14,涵盖城乡关系演进历程15、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应用16、城乡融合发展阶段特征1、概念内涵17、机理阐释、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2-3、乡村土地利用转型18等。在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方面,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已成为主流方式,指标体系维度层的设定初步形成城乡“人口空间经济社会生态”所构成的子集或全集固定化注:根据参考文献9绘制。图1 中国城乡关系及政策演化Fig.1 Rural-urban relationship and policy evolution in China630第4期罗婉璐 等:中国城乡融合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范式19-22,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数理计量模型22和耦合协调度模型23,权重确定的方法包括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22、熵值法20、横纵向拉开档次法24等。鉴于区域之间城乡融合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各区域仍表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模式25,主要通过kernel密度估计、泰尔指数、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探究城乡融合时序演进及其区域差异,并借助ESDA22、LISA时间路径21和景观分析26等途径探讨城乡融合的时空演变特征。在城乡融合影响因素研判方面,研究方法以空间计量模型22、地理探测器20、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6和门槛模型27等为主。在研究尺度方面,研究区域以全国、经济区(带)、城市群、省市为主,研究单元形成“省域、市域、县域、乡镇”等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全覆盖,研究热点区域包括环首都地区19、长三角地区20、淮海经济区21、东北地区28等;时间上呈现“单一时间节点多维时间序列”的发展过程,但基于某一特定或若干时间截面数据探讨某一区域的城乡融合发展现状或动态演变的研究仍占多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强调了共同富裕与城乡融合的逻辑对接。共同富裕以城乡共富为核心要义29,通过城乡空间、资源和制度的融合激活城乡发展的内在动力30,即共同富裕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目标,城乡融合是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31。在共同富裕的导向下,注重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不同类但等值”重构32。总体来看,城乡融合是指导中国城乡转型的全新思路,探索城乡融合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已成为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国内外对城乡融合的研究已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仍有待改进之处:在时间尺度上,现有研究大多以某时间段内的若干年份截面数据粗略表示该时间段内城乡融合水平的动态变化,逐年测算以更精准地把握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呈现多维化趋势,但维度层的设定存在同化现象,或仅以静态角度反映城乡融合发展的构成要素;在驱动机制上,现有研究对不同地区城乡融合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与动态性的关注不足。鉴于此,本文基于动态性和异质性视角,构建城乡融合“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逐年测度并研究20002020年中国城乡融合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揭示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期为差异化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参考。1 指标构建与研究方法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中国“城乡对立城乡分治城乡协调”的城乡发展阶段及政策演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成为必然诉求,乡村呈现“生产型消费型多功能型”转型态势33。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是在新型城乡关系目标定位构建的基础上,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引导城乡高质量发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24,34,本文构建城乡融合“基础动力结果”过程性框架(图2)。城乡融合实现的基础是城乡人口、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业部门的空间互动24,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是城乡对立格局的根源,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有效落实进一步推动人才返乡、资金回流、产业对接以及智力回哺等3,即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反哺农村,提升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扭转图2 城乡融合“基础动力结果”过程性框架Fig.2 The foundation-motivation-result process framework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URI)631地理科学进展第42卷农业弱质低效局面,缩小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2大部门生产率的差距。城乡融合的发展动力是交通信息网络完善和环境承载力提升,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需要依托城乡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且其流动的程度取决于环境承载能力34,基础设施完善及环境承载力提升能有效缓解城市发展空间受限、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困境,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互动融合提供了通道。城乡融合的结果表现为城乡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强调在城乡地域系统共生语境下居民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类但等值”32,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包括城乡收入和消费2个方面,即缩小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报酬率差距、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性差异;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体现为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得到缓解,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各项社会福利。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和科学性等原则,结合理论分析、频度统计与专家论证3种方法,本文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动力和结果3个维度中选取26个指标,构建城乡融合水平指标体系(表1),包括反映城乡整体发展水平的综合类指标、城乡融合成效的对比类指标及农村发展实际的动力类指标,该指标体系科学反映了城乡互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具体而言,要素流动及产业互动是城乡融合的基础条件,分别从城乡人口聚集、就业结构、空间扩张、土地配置、农业资金与技术保障、产业产值及生产效率等方面选取相应指标;交通信息网及环境承载力是城乡融合的发展动力,主要从城乡交通可达性、信息通达性、污染状况、生态条件等方面选取指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和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缩小是城乡融合的结果,分别从城乡经济总量、整体及稳定收入、家庭与社会消费、文化教育、医疗资源、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选取相应指标。1.2 驱动因素指标选取与处理城乡融合是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区域政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文献梳理,从自然环境、产业经济、社会生活、政策偏向4个维度12个指标探测城乡融合的核心解释变量(图3):(1)自然环境。地形条件制约土地的开发利用,从而约束地区农业发展和工业布局。选取地形起伏度(X1)19反映自然环境因素对城乡融合的影响。(2)产业经济。经济总量的提高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能吸引各方资金投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城乡要素流动以促进城乡融合。选取人均GDP35、产业高度化2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35和对外开放程度22衡量经济发展水平(X2)、产业结构优化(X3)、投资成效(X4)和对外开放水平(X5)。(3)社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