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浙江省
博物
馆藏
元年
古琴
陕西
勉县
武侯祠石琴
年代
程旻
107浙江省博物馆藏章武元年古琴拓片研究兼论陕西勉县武侯祠石琴的年代程旻(浙江省博物馆310007)【摘要】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张章武元年残琴拓片,与党世才在20世纪末发现的残琴拓片极为相似。拓片曾引起过一些争论,但诸多疑点至今未得到解决。为解决其来历和年代问题,笔者找到了拓片原石,根据文献资料,考证了其作者、年代,从而推断出拓片的大致年代为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关键词】章武元年琴拓勉县武侯祠石琴断代一、章武元年款琴拓及相关研究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章武元年款古琴拓片。拓片长105厘米,宽29厘米,所拓内容为古琴正面岳山以下至龙龈的部分。该琴琴式为仲尼式,“章武元年”四字竖题于琴面中间四徽至六徽的位置,琴面两侧均有13徽,一共26徽。该拓片在1949年前就已经入藏,流转信息、来源均不明。拓片所拓的古琴颇为奇怪:一是年款位置不合常规。古琴的年款一般出现在腹腔内或琴背,几乎不见直接题于琴面者。二是徽对称分布在琴面两侧,且数量比常规古琴多了一倍。该琴形制较规整,又是仲尼式,应是唐代古琴定型后的作品,但年款、徽却不合规制,令人费解(图一)。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拓片不是孤例。1990年,甘肃古琴家党世才在甘肃省靖远县发现了残琴拓片一件,琴面有“章武元年”题款,他在同年召开的成都第一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上发表了这一拓片的照片,并于1993年在四川文物第4期上刊登了一篇短文1。经过对比图片,该古琴拓片与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拓片应拓自同一张琴,只是前者拓的部位是自琴的第四徽起至冠角头部,长85厘米,宽27厘米(图二)。关于此拓片的研究寥寥无几。党世才认为拓片所拓之物就是三国时期的古琴,并把此拓片作为琴徽史的重要证物,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仍未定制,提出琴徽最初应为26徽2。对于这一观点,故宫博物院郑珉中曾撰文反对,他分析了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竹林七贤画像砖上的古琴并非26徽,否认党世才“琴式酷似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十弦琴”的说法,指出年款字体、位置的疑点,认为把存疑之物作为证据是有问题的3。正如郑珉中所说,此拓片存在诸多疑点,且原浙江省博物馆藏章武元年古琴拓片研究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108图三勉县武侯祠石琴(勉县武侯祠博物馆官网)侯祠石琴匹配,形状、年款、琴徽特征和位置也与石琴一致。此外,近年来还有网友在网上发表该石琴的清代拓片图片。清代拓片不仅拓出了完整的琴形,右上角还写有“汉诸葛琴”“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张祖翼”,并有张祖翼收藏印,网友明确指出该拓片拓自勉县武侯祠,也为浙博馆藏琴拓和党世才所藏琴拓的来历提供了佐证。关于石琴的年代,主流的说法是晋代,其依据是成书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忠武侯祠墓志(现存世最早者为清同治五年抄本)中的记载:“石琴与榻,晋代物也。晋文水胡韬颖作石琴并榻,缀以诗赋。”4然而,这句话存在明显漏洞,不足为信。忠武侯祠墓志由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汉中府沔县(今勉县)武侯祠墓住持虚白道人汇集武侯祠、墓及其相关资料而成。虚白道人,俗名李复心,四川人,生卒年份不详,大致生活在乾隆至道光年间。根据落款,琴楼中的武侯祠琴室记略木刻文章是李复心所作,忠武侯祠墓志卷二的雅音阁石琴纪略也是他所写,两篇文章内容大致相同,都写到武侯祠中有出师二表、琴谱古板数页,是顺治壬辰年(1652)高阳董公应征者所刊。文中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古板序文的内容,其中写道“沔有武侯琴室,拊壁则锵锵然,实空室也。至晋文水韬颖胡老作石琴并榻,缀以诗赋,慕其忠义也,亦慕其用兵也”5,这便是“石琴与榻,晋代物也”的依据了。根据李复心转述的古板序文,可知武侯琴室内原本并没有什么东西,后来晋文水韬颖胡老制作了图一旧拓章武元年古琴拓片(浙江省博物馆藏)图二党世才发现的章武元年款残琴拓片(甘肃靖远县发现三国(蜀)时古琴拓片)物不明,不能贸然以拓片中的年款为古琴断代,更不能把此拓片作为琴徽起源,或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琴尚未定制的物证。但直到现在仍有一些人认同党世才的观点。若找到拓片所拓的古琴实物,确定该琴的年代,那么这些问题就不辩自明了。二、章武元年款琴拓原物及年代分析经过搜寻,发现琴拓原物应是陕西省汉中勉县武侯祠琴楼内的石琴。石琴位于琴室中间,放置在石榻之上,长115厘米,额宽24厘米,尾宽20厘米,形制较圆润厚实(图三)。该石琴在1966年之后被砸断,虽被修复,但在第11徽和12徽之间留有一条裂痕,焦尾处部分缺损。而馆藏拓片中的残琴长101厘米,尾宽20厘米,第四徽处宽21厘米,尺寸与勉县武109姓胡者有胡统虞、胡显和胡全才,其中只有胡全才是山西文水人9。胡全才原任明朝兵部主事,清初经举荐,官复原职。清顺治二年(1645)由兵部郎中升任陕西汉羌道道台,驻守汉中。当时叛军贺珍作乱。胡全才安抚流民,招抚明将降清,贺珍围城后,拼死守城三十余日,等来援兵,保全了汉中。后朝廷在陕西设巡抚,由胡全才担任。顺治三年(1646),胡全才升任宁夏巡抚。顺治四年(1647)后改任江西饶南道台。顺治十三年(1656),升任湖广总督,卒于任上,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勤毅10。梁清标挽胡韬颖督府中有一句是“十载中丞仗钺劳,笑谭每自许龙韬”11,中丞是巡抚的别称,因此诗名与诗中透露的信息也与胡全才的生平相符。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胡全才便是“韬颖胡图四故宫博物院藏明仲尼式石琴(郑珉中故宫古琴)石琴和榻,把它们放置在琴室中。沔即现在的勉县。勉县武侯祠始建于景耀六年(263),原位于定军山下武侯坪,明正德八年(1513)在现址重修武侯祠,琴楼为县令马允刚于清嘉庆七年(1802)五月重建,石琴、琴榻便在琴楼的琴室内。但武侯祠迁址之前的建筑格局并无记载,难以确定当时是否存在琴室。而“晋文水韬颖胡老”,原意也不一定指晋代文水胡韬颖。文水作为地名,是山西境内的县城,隋开皇十年(590)始有此名。在晋代,此地名为大陵县。而晋,既可以理解为晋代,也可以理解为山西的代称。山西与“晋”的渊源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的晋国曾独霸中原,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山西有了“三晋”这一俗称。明清时期,常用晋省来代指山西。清代文献中,也可以见到“晋文水”的说法,如李侍郎奏疏合编序中“今山川风气扶舆蜿蟺,倘复结聚于一二伟人杰士之身,落落然发闻天下,使见之者皆叹曰:此晋文水人物,生于仲尼贤弟子教授处者也,则岂特一邑之光而已”6,其中的“晋文水”,便绝非晋代文水之意。因此把清代文章中的“晋文水”引申为晋代文水,是有问题的。再看“韬颖胡老”,即胡韬颖的生活年代。此人罕见于记载,晋代文献中查无此人,但在明末清初的文人诗作中可以找到他的身影。明末清初著名收藏家、文学家梁清标(16201691)写有胡韬颖过访邸中挽胡韬颖督府送胡韬颖再往真定寓东图寄胡韬颖中丞时寓真定僧舍,诗人李呈祥(16171687)写有与胡韬颖饮酒己丑冬暮胡韬颖侨寓真定僧舍7,文学家白胤谦(16051673)写有秋日官窑顾高阜同胡韬颖成子固王敬哉高葱佩李吉津。可见胡韬颖与梁清标、李呈祥(即李吉津)、白胤谦三人为同时代人,并与梁清标、李呈祥两人交往较密切,应是友人。此四人有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8,但一腔抱负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因明清政权交替而夭折,其后陆续入仕清朝。根据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藏明崇祯十六年癸未科进士题名碑,当年的进士中浙江省博物馆藏章武元年古琴拓片研究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110老”,韬颖可能是他与文人士大夫交往时使用的雅名。根据他的生平,石琴诞生的年代也比较容易判断了。顺治二年至三年(16451646),胡全才驻守汉中,应是在此期间制作石琴并放入汉中勉县武侯祠的琴楼琴室中的。三、关于武侯祠石琴的其他问题关于这张石琴,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胡全才制作这张石琴的原因正如顺治壬辰年(1652)高阳董公刊印的古板序文所述,胡全才仰慕诸葛亮的“忠义”和“用兵”,因而制石琴和琴榻,置于武侯祠琴室。面对贺珍围城,胡全才死守城池三十余日,在无比艰难的时刻仰慕诸葛亮的用兵之道,感怀传说故事中,诸葛亮用空城计,在城楼上沉着弹琴就能退司马懿十余万大军之谋略,十分符合情理。而仰慕诸葛亮的“忠义”,更透露出了他作为“贰臣”12的独特心理。明末进士中,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入仕清朝,这种不忠义的行为,使他们长期经受道德上的非议。面对明朝颠覆,抱着失节的悲愤和无奈对清朝俯首称臣,很多人把内心之苦闷、理想的撕裂、负罪和耻辱感等复杂情绪抒发于诗文中,对清初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13。胡全才两位友人的诗文中都写到了这种复杂的心理。如梁清标胡韬颖过访邸中“君来慰我坐荒庐,相对穷愁泪湿裾。囊有秘编探战伐,家无完土事耕渔”“共倚安危才不易,各言出处志全违”14。李呈祥冬日偶成:“忆余禀微尚,章句学为儒。器识实凡鄙,辗转成迂疏。哀哉志不立,始路遭艰虞。既已恋视息,那能弃妻孥。旅食无长策,俯仰空嗟吁。”15诸葛亮一生忠义,而胡全才曾是明朝兵部主事,却以清朝将领的身份,招抚明将降清,共同守城,可以想象其复杂心境。作为武将,可能不擅用诗文抒发心绪,那么以其他方式,如制作石琴来表达,也是可以理解的。(二)该石琴为什么有26徽制作石琴,并非胡全才首创。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在考槃余事中批判了当时用各种材质制作古琴的风气:“更可笑也,近有铜琴、石琴、紫檀乌木者,皆失琴旨,虽美何取?”16可见明代就有以石制琴的做法。文献记载之外,也有实物证据。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张明代仲尼式石琴,青石质,分上下两块,形制极其规矩,无论尺寸还是形制结构,都与木质古琴无异,可见懂琴之人就算用不同材料制琴,也是符合琴制的(图四)。武侯祠石琴为清初之物,且并非出自斫琴师之手,因此必然不能作为古琴形制、徽制演变的佐证。胡全才是位武将,根据石琴的形制特征,琴体浑然一体,造型厚而笨拙,无面板和底板结构,且无雁足、琴轸等构件,可知他对古琴的了解不多,在制作石琴时,很可能刻错了徽的方位,后来又在正确的方向重刻一遍,因此两侧徽的位置是对称的。(三)石琴上的年款是何时所刻在勉县,武侯祠内的石琴为诸葛手挥之物的传说长期存在。根据勉县县志,至少在康熙年间就已有这个传说17。但无论是李复心的忠武祠墓志,还是李复心转述的古板序文中,都没有提及石琴上的年款。李复心在雅音阁石琴纪略中对当地传说表达了怀疑,“尝考邑志所载,与土人相传,皆谓斯琴为侯手挥之物,其信然乎”18。他考察了县志,又询问了当地人,了解到了这个传说,说明这是仅有的信息来源。若当时石琴上有“章武元年”款,很难想象图五忠武祠墓志中的石琴图111注释1 2 党世才:甘肃靖远县发现三国(蜀)时古琴拓片,四川文物1993 年第 4 期。3 郑珉中:漫谈有关琴史的几个问题与津门琴友商榷,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 年第 2 期。4 清李复心:忠武祠墓志卷三,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第 69 页。5同 4,卷二,第 18 页。6清计东:改亭诗文集卷三,清乾隆十三年(1748)计瑸刻本,第 3 页。7 真定府是正定府的旧称。雍正元年(1723)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故雍正以后的刻本中,这些诗名里的“真定”有的被改为“正定”。8 刘金库:南画北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9清范启堃、王炜修:光绪文水县志卷八,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第 2 页。10 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二十七,民国十七年(1928)清史馆铅印本,第 4 页。11 清梁清标著,梁新顺校点:蕉林诗集(下),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712 页。12 清初的贰臣,指的是明清之际先后出仕于明清两朝的士人。13 白一瑾:清初贰臣心态与文学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14 清梁清标著,梁新顺校点:蕉林诗集(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570 页。15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三,齐鲁出版社,1997 年,第 586 页。16明屠隆:考槃余事卷二,宝颜堂秘笈本,第22 页。17 清 钱兆沆纂修:康熙沔县志 卷二,清抄本,第 12 页。18 同 5,第 17 页。19清孙铭钟修,彭龄纂:光绪沔县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