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制造业
发展战略
提升
企业
创新
来自
重点
领域
证据
郑世林
制造业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创新的路径分析*来自十大重点领域的证据郑世林张果果内容提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中国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本文以制造强国规划十大重点领域为自然实验考察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研发强度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发展战略显著提升了企业研发强度和专利产出,并对相近产业链企业研发行为产生溢出效应。影响路径分析表明,制造业发展战略实施不仅加大了对重点领域企业的减税力度,还提高了重点领域企业的信贷融资和市场竞争程度。本文的拓展研究发现,制造业发展战略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企业创新影响并不显著,也难以提升有助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基础研究水平。本文研究对于中国实现制造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迈向制造强国具有一定政策含义。关键词:制造业产业政策企业研发强度关键核心技术*郑世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邮政编码:100732,电子信箱:zhengsl cass org cn;张果果,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邮政编码:451464,电子信箱:zhgg1982126 com。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3272)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吉林基地的资助。本文在 2018 年第14 期香樟经济学 Seminar(北京)、2019 年首届中国创新经济学论坛、2019 年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中国技术经济学论坛 2020 宣讲,感谢参会学者的评论意见。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专家为本文提供的宝贵建议。文责自负。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的制造弱国,蜕变为一个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处于国际贸易价值链中低端,属于全球制造业的第三梯队(Koopman et al,2014;Yu Luo,2018;苗圩,2017)。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分别提出再工业化计划和“工业4.0”(Martinez et al,2008;Sendler,2013)。在此背景下,中国将制造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规划层面,通过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以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然而,迄今仍未有研究明确制造业发展战略是否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制造业转型的背景下,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节点。那么,制造业发展战略究竟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提高了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企业创新水平?本文试图以制造强国规划十大重点领域为自然实验评估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将对制造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含义。制造业发展战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产业政策,而是否实施产业政策一直是现代经济学长期莫衷一是的热门话题。支持者认为落后国家工业化进程难以自然发生,通过贸易限制保护政策,能够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部门(osenstein-odan,1943;Prebisch,1959;obinson,2010;Greenwald 5512022 年第 9 期Stiglitz,2006)。部分经济体实施产业政策扶持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Johnson,1982;Amsden,1989;Wade,1990)。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鼓励研发的产业政策帮助美国科技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多个行业技术前沿(Gary Jung,2021)。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产业政策引导了人才需求(刘毓芸和程宇玮;2020),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余明桂等,2016)。然而,潜在比较优势的新产业和技术进步在事前难以识别,政府对市场的反应较为迟钝,产业政策可能被用于保护夕阳产业(Harrison odrguez-Clare,2009)。选择性产业政策更容易让企业进行策略性创新而非实质性创新(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从上述两支文献可以看出,在是否实施产业政策上学术界还存在较大分歧。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崛起降低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就业比重(Autor et al,2013),这种制造业萎缩和经济“空心化”被认为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因此,发达国家把制造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重拾产业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和“逆全球化”的浪潮。重拾产业政策的重点是实施工业 4.0、“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等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创新驱动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实现传统工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有研究发现,德国实施工业 4.0 不仅大幅提高了国家的资本回报率(Berger,2016),也对制造业供应链整合和供应链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Erboz et al,2021)。在工业 4.0 背景下,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水平(Kagermann et al,2016)。因此,这种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的产业发展战略显著促进了企业绩效。近年来,美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开始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不惜成本和代价对中国制造业进行围堵和打压,限制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以延缓中国产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进程。2021年 6 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 2021 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融入了其他多项法案的涉华内容,批准或划拨超过 2000 亿美元的开支,试图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信息系统等十大关键技术领域突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主要聚焦创新驱动,2015 年开始实施制造强国规划,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和封锁开始加剧,中国在芯片、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出现了较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能否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制造业掌握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092019 年制造业 A 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文本分析筛选出制造强国规划部署重点突破的十大制造领域的上市企业样本作为处理组,其他制造企业为控制组,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发展战略显著提高了企业研发强度。平行趋势检验表明,在制造强国规划实施前,两组企业研发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该战略显著提高了企业研发产出和校企研发合作水平,并对相近产业链企业研发产生了溢出效应。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即便平行趋势检验未发现事前组间企业创新水平的差异,但选择十大重点领域时所考虑的行业变化或影响行业变化的遗漏因素可能会带来内生性问题,为此,本文利用美国再工业化和德国工业 4.0 中指向的重点行业领域为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依然稳健。路径分析发现,制造业发展战略不仅加大了重点领域企业的减税和信贷支持,而且塑造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在航空发动机、芯片、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为此,本文利用文本语言分析筛选出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卡脖子和前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上市企业样本。利用上述样本和数据研究发现,制造业发展战略更有利于提高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企业研发强度和专利产出,但是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企业研发强度和专利产出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的所有制分析发现,国有651郑世林、张果果:制造业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创新的路径分析企业在大国重器的命脉行业、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提高显著,非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更多体现在非命脉行业和非卡脖子技术领域。拓展研究还发现,制造业发展战略难以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基础研究水平。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利用制造强国规划十大重点领域为自然实验评估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对于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不仅充实了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影响的经验证据,也为评估国家重大长期战略规划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提供了文献参考。第二,以美国再工业化和德国工业 4.0 中的重点行业领域为工具变量,解决了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检验了基准结果的稳健性。第三,拓展分析了制造业发展战略对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企业创新的影响,不仅为准确评估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真实效果提供新洞见,也对中国实现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打造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和制造强国建设具有一定政策价值。二、背景与研究假说(一)背景改革开放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通过来料加工、市场换技术、搞活市场等方式快速复苏了制造业。其后,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企业改制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让制造业焕发了新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制造业并未受到国外厂商的冲击,反而使得“Made in China”很快遍布全球。截至 2006 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制造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为数量规模上的扩张,资源消耗巨大,环境问题突出,粗放的增长方式变得愈加不可持续(黄群慧,2012)。2008 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波及世界金融市场,造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制造业同样遭受重创。为缓冲危机的负面影响,2009 年国务院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扶持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物流十大产业发展。虽然此次产业振兴计划通过巨额补贴快速恢复了行业增长,但是一些本来要淘汰的落后产能重获新机,却带来了重点行业产能过剩、高杠杆率、僵尸企业等问题。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却在金融危机后掀起了新一轮制造业变革。为应对危机的蔓延,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出台以“再工业化”和智能化升级为核心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英国政府 2008 年推行“高价值制造”战略,鼓励本土企业在本国领土内投资,实现英国经济增长(Martinezet al,2008)。美国为重回实体经济增长的轨道,2010 年提出了 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开始实施“先进制造伙伴(AMP)计划”,重点发展新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绿色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德国和法国为进一步抵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13 年分别提出“工业 4.0”战略和“新工业”战略,优化布局智能工业体系,以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为顺应世界制造智能化趋势,以及应对愈加激烈的国际制造业竞争局面,中国政府首次将制造业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重点是促进制造业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2015年中国制造业开始全面实施制造强国规划,首要任务是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主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规划核心考核指标包括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规划旨在实现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提7512022 年第 9 期President Obama Launche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2011,by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力争 1020 年内重点领域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或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制造业发展战略实施,近年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经济规模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形成了以超大规模和完整体系为核心的独特优势。然而,中国制造业在高端芯片、核心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