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第39卷第6期Vol.39No.62022年12月Dec.,2022政治视域下清代苏州府学修葺再研究朱春阳1,邢华2(1.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1;2.苏州教育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6)唐宋以降,苏州尚文之风日渐浓厚,苏州府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苏州府学不仅为苏州科举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促进了城乡社会私学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了各地州府办学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以木结构为主的苏州府学虽历经千年的自然侵蚀及战乱而不坏,且愈来愈宽宏雄伟,修葺工程的定期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尤以清代修葺工程开展得最为频繁,从顺治十二年(1655)至同治七年(1868)的213年间,苏州府学共修葺45次(详见文后附录)。考察这一过程可以发现,代表中央的各级官员和代表地方社会的民间力量在府学修葺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目的、方式,这使得双方在历次修葺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张力的体现;各种张力在某种程度上又形成了一种合力,成为苏州府学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相对于苏州府学的重要地位,现有研究成果较为薄弱,尤其缺乏政治视角的专题论述。①本文试从府学修葺对象、开展模式和参与群体为切入点,审视清廷国家权力在地方社会的渗透及对教育之风的引导。一、苏州府学修葺的政治缘起政治因素是推动苏州府学修葺工程开展的源动力,也是吸引地方家族参与的关键因素。(一)清代苏州府学修葺模式清代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苏州府学的发展。根据清代同治《苏州府志》[1],今人杨镜如《苏州府学志》[2],清人顾沅《吴郡文编》[3]以及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摘要:通过梳理清代苏州府学修葺工程开展的频率、方式及参与主体等可知,从顺治到同治的213年间以“官方倡导,官民结合”的方式为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清代苏州府学修葺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清朝前期修葺工程较为频繁,政府出资次数不足一半;清朝中期频率趋缓,政府出资是资金主要来源;清中后期频率明显降低,资金几乎依赖民间。有清一代国家对府学极为重视,并加以牢牢控制,推动文教事业走向繁荣。关键词:国家;苏州;府学;清代;修葺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31(2022)06-0049-06收稿日期:2022-01-22作者简介:朱春阳(1979—),男,江苏扬州人,副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明清社会经济史;邢华(1969—),男,江苏张家港人,副馆长,研究方向:博物馆学、吴文化学。引文格式:朱春阳,邢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