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苏轼传
敬意
诚意
爱意
四川
历史名人
丛书
曹闽川
敬意?诚意?爱意?敬意?诚意?爱意一评四川历 史名人 丛书之苏轼传曹闽川内容提要:潘殊闲、张志烈苏轼传(天地出版社 年版),是最新的苏轼传记,也是近年来推出的 重要的苏轼传记之一。作传者 尊溯文本,又将自己对苏轼敬仰之情融入其中,使得该书既忠于故实又充满情感,作传者对苏轼生平及相关作品作了具体而又深入的还原与品评,既细致入微又富 于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博洽深厚、资料准确、论断科学、耐人寻味的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的优秀苏轼传记。关键词:苏轼;苏轼传;传记;特色苏轼是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 长河中都极具影 响 力的文学文化巨星,在苏轼生活的北宋,他就已然为人们所关注、探讨。数百年来,人们对苏轼的热情从未衰减,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满怀热忱与景仰之情为之作传。据初步统计,自世纪以来,为其作传者便有数十位之多,蔚为大观。这些传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或在史料捜寻方面颇见功夫,或在诗文考稽、鉴赏等方面卓有建树,显现出诸多优点与特长。然而,通过一些研究苏轼的学者的观察和考量,却也发现不少传记中依然存在许多舛误、阙漏或毫无根据的想象臆测。一部尊重史实、考校准确、翔实完备的苏拭传记是人们的共同期待。近期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由潘殊闲先生与 张志烈先生联合撰写的苏轼传给我们新的期待。我抱着迫切而恭敬的心情,仔细奉读了这部彌珠多有、思想宏富 的苏轼传,不仅感受到二位学者对苏轼生平乃至诗文评释上的新尝试、新突破,更为他们 在这部书中流露出的对苏轼深沉而由衷的热爱而感慨。据悉,“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丁程”是四川省委、贫政府以髙度的文化觉和文化内信,借助四川文化资源 富集的优势,持续深人推进文化强 宵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丨:程。它的启动,早在年月就开始了,苏轼传:?以“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的?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潘殊闲、张志烈:苏轼传,成都:天地出版社,年版,第页。苏轼:谢范舍人书,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形式推出的一部高质量的地方名人传记。编撰者潘殊闲、张志烈两位先生均是长年从事苏轼研究的学者,他们精深钻研,遍览坟典,晓作夜思而不倦怠,历时五年光阴操此胜业,终得付梓出版,为苏轼研究的深人发展添薪积瓦,真可谓究其至精,求其至深,而学无不逮也。细读这部还散发着油墨飘香的苏轼传记,有以下几点深刻的感受欲与大家分享。一、按之生平,良苦用心翻开苏試传之目录,就已然由衷地为作者所下 的细致工夫而击节叹赏。仅以章节命名来看,即显示它不同于之前其他的苏轼传记,是有新意而雅俗共赏的。潘、张两位先生将全书共分为八章,每章定名 的标准并非如一般苏轼传记以某地某事而简单定名,而是放眼苏轼一生之经历,反复斟酌,根据苏轼在一定时期所呈现出 的主要特征来定名敲定,从而能够将苏試起伏波折的一生做到极尽贴合的囊括评释。如第一章名为“自古文宗出西蜀”,一般的传记大多只是对苏轼出生之地眉山做了稍显简陋的描述,对能够诞生千古文豪苏轼的巴蜀文化底蕴没有过多的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而本书则高屋建瓴,追前溯祖,首章便提出了“西蜀”之地的文化积蕴,追踪历史,阐释蜀学脉络,认为“从大禹、开明、李冰的治水到文翁的兴学助教,成都平原已卓然挺立为自然与人文并举的天府之国”?。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人文教育方面的历史积淀,促成了嘉眉之地“耕读传家”的传统,从而在北宋时期终于酝酿出 了天府之国的骄子奇葩苏轼。蜀学与蜀地文化渊源的探讨对于能够更好理解苏轼、了解诞生苏轼的文化土壤和氛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苏拭自己也时 常提及眉山一带崇文重教的风气“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去岁举于礼部者,凡四五十人”?。潘、张两位先生不辞繁琐,对于苏轼诞生的蜀学文化脉络进行细致的梳理,便于读者对于巴蜀文化有一个相对具体和直观的感受,从而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在巴蜀文化滋养下的苏轼的一生作下良好的铺垫。此等用心良苦,实有“考镜源流”之功。再看该目录之第四、六、七、八章,则直接将苏轼诗词中 的原句拟作章节名,不仅与其时苏轼为官、为政之地点、政绩相 暗合,更同苏轼彼时之心境相印契。试看其末章“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选自苏拭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诗摘录如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 叟乘桴意,粗识轩辕 奏 乐声,九死南荒 吾不 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其实全诗更叫人称绝或更引人瞩目的大抵是尾联两句,即:“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体现苏轼虽一生贬谪受难,但仍坚守初心、率真旷达的情怀。然而潘、张两位先生径取颔联上句,以“云散月明谁点缀”作为终章篇名,为苏轼一生作结,其原因何在?敬意?诚意?爱 意?首先,此诗是苏轼于元符三年()六月自儋州(海南)遇赦北还而作,时距苏轼仙逝常州(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仙逝)仅有一年之隔,能够贴合苏轼濒死之心境与气魄。其次,尾联胸臆直抒,自能体现苏轼之阔大气魄和超凡胸襟,然用作传记之终章则气犹过盛。苏轼享年六十有六,潇洒旷达之极的坦然从容气度,对于死生 荣辱的看淡,“云散月明”想来更能贴合他当 时的心意。白云飘忽,明月朗照,用得着何人来点缀么?不消得,因为长空、沧海历经千年,它们的本色依旧是澄清洁净的。这何尝不是苏轼的自比呢?苏轼在与径山长老惟琳书中曾提道:“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耳,无足道者,惟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认为生死 只是小事,没有什么值得说的。而在他弥留之际,他同样对侍奉在侧的诸子说道:“吾生无恶,死必 不坠。”?故潘、张两位先生立足文本,尊重苏轼最本真的死生观念,选用“云散月明谁点缀”为传记最终章之题名,既是对苏轼这一北宋文坛巨匠、诗书画全才仙逝的莫大哀婉,更是对苏拭忧国为民、傲岸清白之一生的强烈肯定。仅拟定目录章节之名便用心 至此,苏轼传文字用功之严谨,可见一斑。二、拒绝敷衍,无征不信新苏轼传的另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此书的撰写者潘、张二位先生立足于翔实雄厚的典籍资料、严谨科学的论断与考稽,用 忠实 的态度去梳理苏轼的人生轨迹,真正做到了忠于文献,无征不信,拒绝敷衍。譬如学界有学者认为苏轼之号“东坡”是受到白居易影响的说法,潘、张二位先生立足于文献本身,列举出白居 易诗歌中含有“东坡”字样的诗句,斟酌评析,认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正是抱着怡情山水的心境,而苏轼则是为现实所迫,二者是截然不同的。随后,潘、张两位先生又深人考订,将苏轼东坡八首并叙中苏轼自言取号缘由的原文与 苏辙亡兄端明墓志铭的相关描述相与印证,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苏轼之东坡与白居易之东坡,应属于一种巧合。如果苏轼爱白居易之东坡,他在黄州之前就应该瞩目致意,可是,我们翻检苏轼全集都没有找到这样的证据。”?这种评述应该说是严谨的,也是值得尊重的。除此之外,潘、张苏拭传更广泛地吸纳了许多苏轼相关的素材、故事,极大地丰富了苏轼的人物形象,而这些素材、故事都是有据可查、有文可征的。如苏轼作洞仙歌?冰肌玉骨的缘由便颇有故事性色彩,词人七岁之时曾听过眉山朱姓老尼诵读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后,只能隐约记住 首两句,同人便发挥他丰富 的想象力,运用他的文思才力,补足剩余部分,遂成洞仙歌別。潘、张苏轼传引用此事并非道听途说、随便敷衍而来,而是确有其事。苏轼同前小序公:仆七岁时,见眉 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 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宋)苏拭:与径山老惟琳,孔凡礼点校:苏轼 文 集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宋)苏辙:兄子膽端明蓽志铭陈 宏 天、秀芹点校:);辙,北京:中肀书年版,第 页。)潘殊 闲、张 志烈:办轼传成都:人 地版社,年版第。?地方文 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 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 矣,人无知此 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又张邦基墨庄漫 录卷九所载此词之来龙去脉云:东坡作长短句洞仙歌,所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 汗”者,公自叙云:“予幼时见一老人,能言孟蜀主时事云:蜀主尝与花蕊夫人夜起纳凉 于摩 诃池上,作洞仙歌令。老人能歌之。予但记其首 两句,乃为足之。”近见李公彦季成诗话,乃云:“杨元素作本 事曲,记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 凉无汗。钱唐有老尼能诵后主诗首章两句,后人为足其意,以填此词。”其说不同。予友陈兴祖德昭云:顷见一诗话,亦题云:李季成作。乃全载孟蜀主一诗:冰肌玉骨清 无 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欹枕 钗横云鬓乱。三更庭院悄 无声,时见疏 星度河汉。屈指西风儿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云:东坡少 年遇美 人,喜洞仙歌,又邂逅处景色暗相似,故藥括稍协律以赠之也。予以谓此说乃近之。”据此,乃诗耳,而东坡自叙乃云“是洞仙歌令”,盖公以此叙自晦耳。洞仙歌腔出近世,五代及国初未之有也。这段话足以证明苏轼所引“七岁记老尼所诵之词”之事并非想象夸大之说,而是确有其事。由此可见潘、张二位先生入传材料的严谨。再如,论证“苏轼兄弟科考成功与欧阳修、梅尧臣、韩琦等人的赏识、偏爱 密切相关”这一观点时,潘、张两位先生又发扬不避繁难的治学精神,连续采用了叶梦得、陆游、李癘三人之石林燕语石林诗话老学庵笔记师友谈记四部书中 的相关材料来予以论证。并且引用叶梦得、陆游、李癘三人的相关材料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慎重考虑的,正如作者所言:“(以上材料)总体而言可信度是很高的,因为李离是苏轼的学生,叶梦得与苏轼的后人关系甚笃,陆游以博学多闻见称,他们的记录当有相当的依据。”?可见潘、张两位先生可谓是真正坚持了“无征不信”的引据原则,并且善于利用相关材料之间的相互佐证,使得历史事实得以浮出水面。王充论衡?案书篇云:“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正斯之谓也。此外,面对学界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潘、张两位先生也并不回避,在书中仍有提及,给予读者自我判定的自由。譬如在提及苏轼省试文中“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出处依据时,潘、张两位先生点出“(此出处)尚有不少争鸣再有,对于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写作时间,潘、张两位先生也提到:“该词写作时间历来多有争论。据孔凡礼等先生考证,该词当作于绍圣四年()中秋,地点是儋州。”由此可见,潘、张两位先生尊重历史、尊重学术、求是求实的学风与文风。(宋)苏試:洞仙歌?冰肌玉骨,孔凡礼点校: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吴熊和 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潘殊闲、张志烈:苏轼传,成都:天地出版社,年版,第页。(汉)王充:论衡第二九卷案书篇,长沙:岳麓书社,年版,第页。潘殊闲、张志烈:苏轼传,成都:天地出 版社,年版,第页。敬意?诚意?爱意?潘殊闲、张志烈:苏轼 传,成都:大地出版社,年 版,第贞。(宋)苏拭:自题金山画像孔凡礼点校:苏轼诗槊,北京:中 平 书 局年 版,第)!潘 殊闲、张忐烈:苏轼传,成都:大地出版社,什:版,第页。卜,第 奴,三、抛珠献玉,濯旧出新在潘、张苏拭传中,屡见两位先生极富新意的观点 和看法,他们立足于苏轼一生的行迹和传世作品,爬梳出许多未曾被人注意到的重要内容,为苏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与视野,起到了抛珠献玉,濯旧出新的作用,意义深远。譬如以苏轼黄州之贬为例。苏轼于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被 责授水 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黄州地处荒远,远离中原,黄州之于苏轼与苏轼之于黄州,究竟有何深沉的意义?潘、张两位先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终于从时间、空 间两个维度的梳理中找到了惊人的“发现”:“仁宗景祐三年()腊月十九日,苏試诞生在长江上游的西蜀 眉州;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来到长江中游黄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病逝于长江下游的常州。长江被称为中国的巨龙,眉州是龙首,黄州是龙身,常州是龙尾,这三地蜿蜒构成了一条生命的横线,自然也就是生命的一条长河。生养他的眉 州作为龙首固然重要,生命终点 的 常州作为龙尾也有相当的意义。但若梳理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