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_赵辉.pdf
下载文档

ID:2721721

大小:2.27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融入 结合 创新 创业 教育 模式 研究 赵辉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二者育人目标契合且互为载体。如何有效融合成为当前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关注问题。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模式为切轴点,分析了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现实问题,通过加强目标指导性、实践实效性、文化浸润性、协同自觉性、评价导向性给予了创新融合思路。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创”教育模式;高校中图分类号 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23)5-0134-03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 5 月 第 5 期赵 辉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 2021 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五业、五动、五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GJ-SZ-2130);2021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一中心四模块五协同 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SJG051)作者简介:赵辉(1982-),男,江苏邳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转型升级带来的高质量人才需求让众多高校倍感压力。2015 年以来,国家发布了引领高校教育改革的四个“纲领性文件”1-4,核心思想分别为“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思创结合”。从广度上来说,“双创”教育面向是全体大学生,覆盖培养全环节、全过程;从深度上来说,“双创”教育重点在于提升人力资本的素养,在创新领域能够成为探索者、引领者;在实践领域成为开拓者、组织者;在责任领域成为担当者、传承者。“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是提升新时代公民素养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内涵深化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校聚焦市场结构性人才需求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适配性之间的矛盾,深层次把握自身思政育教育的弱项,强化价值引领完善自身人才培养体系为时代所需,也是使命使然。一、“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及成效基于问题导向,徐州工程学院依托机构特色和地缘优势,着力解决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四大矛盾问题。即忽视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导致学生职业需求与创业素养脱节;忽视专创融合,缺乏“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交融,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与职业需求不匹配;忽视资源整合,不能行成协同育人合力,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不够,未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与个性发展的协调统一;忽视“双创”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浸润引领作用,学生缺乏文化认同、失去热爱和敬畏的内生动力。为充分释放“双创”教育活力和动能,协同政府、企业共同构建了“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图 1 所示)。将“五业”融入所学专业,成就未来职业,引领创新创业,服务地方产业,促进带动就业作为教育目标;将“五动”即校地联动,校内推动,项目驱动,园区助动,榜样带动作为动力机制;将“五结合”即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就业拓展结合、与个性发展结合、与服务地方结合作为指导原则。“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运行过程中,将学校内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践平台搭建、“双创”项目培育孵化支持高度结合;依托体制优势将政府、产业园、行业、企业等外部资源进行充分集聚整合,通过制定配套的制度措施支撑,达成教育体系各要素间的协调性、整体性与互动性,有效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突出专创融合,推进资源共享,加强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实施以来,学生“双创”素养明显提升,教育条件系统优化,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明显。2021 年 9 月,新华日报 对该模式及实施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同年,模式形成的教学成果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二、“核心价值观”融入“五业、五动、五结合”教育模式产生的实践问题分析(一)教育目标的空泛化设计导致价值观教育引领不足高校对“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容易导致对“双图 1“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134DOI:10.16227/ki.tycs.2023.0255创”教育本质的认知模糊,“双创”教育模式的构建易出现片面性、割裂化特点。在执行中集中表现为不重视“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生性,不能有效把握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实施系统推进;不重视把知识能力要素积累和职业素养养成进行有效结合,将“双创”教育与思政、美体、劳动等教育割裂实施,背离“立德树人”目标。“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着力于解决高校“双创”教育现实问题,对系统提升学生知识及能力有着独特的路径设计,但未能有效针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及其导向价值精心规划。“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原则无具体细化措施。整个模式在“双创”教育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价值引领,过度注重“双创”知识、技能的教育,忽略价值观的培育,对创新人格、道德品质和创业动力机制关注度略显不足。(二)“双创”资源的浅层次融合导致协同实施价值观教育乏力创新发展战略驱动高校不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不断拓展教育资源。201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刘帆教授针对全国 938 所高校“双创”教育情况调研,综合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同质化严重,价值观教育较为封闭单一,对内部及外界资源依存度极低5。“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详细设计并重点推动内外联动协同教育。首先,在模式实施的系统中,对内成立了协作形式的“双创”教育组织模式,组织内各主体因学校顶层制定的结构性政策粘合在一起,但同行不同向,学校并没有明确其“双创”育人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职责及融入绩效考核指标,“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涵化育人模式,育人需要静态的资源投入和动态的执行投入,对于短期的举办大型“双创”教育活动,基于组织和责任压力,效率提升明显,但对于长期教育教学,职责不清、责任不明、资金不足、执行不力等不确定因素便会凸显,各主体优势资源不主动互补,导致组织生态活力低下,协同乏力。其次,高校基于双方利益一致的实施的融合教育,无论是学校主导在校外联建的“双创”实践教育基地,还是依托政府打造的“双创”实践载体平台,在自身规划和发展逻辑上都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理念有着不小的差异,没有足够的利益基础很难调动这些自组织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即使双方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但双方目标和出发点的不同,留给“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协同共力的空间无疑很小。(三)“双创”人才的普适性培养评价导致价值观教育缺少张力科学高效的“双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双创”教育实施的导向,也是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良性运转的前提。“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所设计的“双创”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更多定位服务于学校发展升级。范式化的“双创”教育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缺少“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发展的定向性指标。首先,评价主体单一化。“双创”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决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高校更多参照量化指标置换来给予定性,其他主体资质、素质无硬性要求,其评价结果无需承担后果责任,其评价结果只能是形式化处理,其过程性、客观性、系统性无从体现。其次,评价原则模糊化。高素养的“双创”型人才具有开拓性精神、创新性思维、职业性素养、综合性能力等特征。高校制定的评价指标往往追求面面俱到,各种资源成本投入很难充分论证和有效控制,“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难以量化考核,基于结果导向的评价体系只能趋向普适性,不会考虑人才的个体差异性,执行过程中僵化,固态。最后,评价方式简单化。高校很难在短时间突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的思维禁锢,加上思创教育结合不够充分,以及校企合作及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粗放式经营,所以高校只能看重专业基础和产出结果,无法考评“双创”人才的多元化品质及开放性的上升空间,侧面阻碍了评价体系实施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三、“核心价值观”与“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融合路径探索“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本质是依托“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一载体,将“三全育人”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目标,注重教育指引性在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将“核心价值观”理论三个层面的内在价值目标与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渗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上,使大学生将立德作为成才之本6。“双创”教育以培育和提升能力为主,还包括了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信仰、良好的自我认知、与人和谐相处的交际能力等优秀创新创业人格。“五业、五动、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精神及创业能力。其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共性目标;另一类是个性目标。共性目标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包括创业的先天因素,即创业天赋、后天通过学习和影响所形成的创业能力和部分创新创业人格。个性目标则是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开创性教育,包括洞察力和决策力、意志力和创新力以及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等。两者实现深度融合,需要学校顶层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既能规范价值导向活动,又具有可行性。引领“双创”教育工作者,在关注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引领,促进高尚品格的形成,实现个性化、高素质发展。(二)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实践,注重教育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要在“双创”教育内容、课程设计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扭转当前“双创”教育课程教学中重知识、轻德育的现状,发挥思政教育的人文滋养的重要作用。首先,注重“双创”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多数高校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四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思政课建设核心在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思政课要在遵循“双创”教育规律基础上帮助大学生端正政治态度和树立“三观”。这需要高校充分调配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既要重视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又要把价值观教育有效引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洗礼。其次,注重实践教育对价值观的融通内化。实践教育和理论知识是相互照应的,实践135教育就像隧道一样,连通了课堂和现实社会。学校尽可能设计“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搭建服务群众的项目平台,创造公益性的实践锻炼机会,通过价值引导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聚焦现实的解读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教育体验,切身感受创业实践,实现把“三个倡导”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为,在具体环境中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新人格和创业精神。(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注重教育浸润性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同时也提出要培养时代新人,这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明确导向。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育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管理、熏陶等功能,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造就。要积极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双创”教育中的浸润功能,以文化育人。创新文化是孕育创新思想、培养“双创”人才的沃土7。“核心价值观”为校园“双创”文化提供了价值指引,校园“双创”文化也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现实依托。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大学生敢闯会创的精神。长期浸润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会内化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对以后的创新创业实践行为产生深远影响。高校本身悠久的历史就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文化,要讲好故事,才能传播好声音。高校要梳理学校历史发展脉络,开发高校的红色资源、建校及发展过程中创新发展的故事、优秀校友的创业励志故事等文化资源,以榜样带动方式呈现,通过潜移默化地隐性传播至学生内心深处,不断激励大学生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真正增强“双创”教育的说服力。(四)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协同联动,注重教育自觉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曾指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在“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中,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成为常见的教育模式,也是改变“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空泛枯燥,通过德育生活化丰富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