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动态成因...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分析_胡宏超.pdf
下载文档

ID:2721572

大小:1.57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社交 媒体 虚假 信息 动态 成因 行动 网络 理论 视角 分析 胡宏超
61出版科学(双月刊)2023231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动态成因与治理启示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分析胡宏超(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100871)摘要 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动态生成原因分析,遵循该理论框架,通过对不同行动者及互动关系的分层阐述,挖掘虚假信息的生成条件与状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启示与思路,实践目标在于从源头上减少并遏制虚假信息的生成。关键词 虚假信息成因虚假信息治理行动者网络理论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23)02-0061-09The Dynamic Causes and Governance Suggestions of False 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or Network TheoryHu Hongchao(School of New Media,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tor Network Theory into the dynamic generation analysis of false information.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generation conditions and states of false information are explored through the layered exposition of different actors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and the corresponding governanc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The practical goal is to reduce and curb the generation of false information from the source.Key wordsCauses of false informationGovernanceActor Network TheoryDynamic analysis出版科学,2023,31(2):61-69虚假信息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已是不容忽视的议题,社交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容易误导、欺骗公众,甚至是政策制定者。为了保护真相的传播,避免真实信息被虚假信息淹没,以及促进信息生态与网络空间健康发展,需要对虚假信息进行治理与监管。然而,在设定并实施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治理与监管措施之前,需要对虚假信息现象进行更细致的理解,包括虚假信息的生成现象,即虚假信息为何以及如何生成。虚假信息被认为是一种交际现象(communicative phenomenon),是人、实践、价值与技术的“集合”(assemblage)1。遵循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本文就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生成现象中的各类行动者及其之间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回答问题:哪些行动者出现于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都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治理虚假信息为导向提出若干思路与建议。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网络内容治理体系及监管模式研究”(18ZDA31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胡宏超,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全职博士后、讲师。DOI:10.13363/j.publishingjournal.20230330.00762发行学发行工作栏目主持书彤1行动者网络理论:虚假信息研究的新视角回顾既有研究,学界与业界均对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现象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其中,传播与治理是相关研究焦点。既有研究提出需要国家、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专业媒体、公益组织等各方力量,并针对“事实核查”“内容认证”等具体措施提出技术期望23。相比于诸多聚焦虚假信息流通过程后期环节的研究,较少研究关注前期环节,即虚假信息如何以及为何生成。从形式上看,社交媒体的平台格局与传播特征为虚假信息的生成与传播提供了温床,不仅是因为社交媒体的技术赋权给了大量信息涌现与传播的可能性,算法等机制导致的“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更加剧了社交媒体用户社群的分化与极化4。还有学者指出,公众对如健康信息一类的信息因具有高度专业性与刚需性而存在复杂认知,再加上专家话语权微弱,导致虚假信息层出不穷5。鲁宾(Rubin)从传染病学领域借用调整并构建了关于虚假信息的三角模型,虚假作为致命的病原体,网络媒体作为有利的环境,轻信的读者作为易感宿主,三者的相互作用是导致虚假信息发生的原因6。总体来看,就虚假信息治理问题而言,尽管部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但并未将治理问题与生成现象结合起来,缺乏遏制虚假信息源头的目标导向;就虚假信息生成问题而言,学者们分别从媒体特征、用户特征等不同角度具体讨论了不同情境、不同种类虚假信息的生成原因,但总体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视角,也缺乏一以贯之的理论框架作为论据支撑。作为一种依托网络系统模型呈现行动者之间动力关系的社会科学研究 方 法,行 动 者 网 络 理 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可以为我们理解虚假信息现象提供一个合适的框架以及新鲜的视角,因此,本文尝试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旨在为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研究尤其是探讨其生成问题提供一个新入口。行动者网络理论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遵循一种建构主义的逻辑,并不假定存在伟大的真理或更大的社会结构,相反,纯粹地关注社会网络中可观察到的互动7;其重点在于考察关系网络以及其中行动者群体的行动与互动,其核心是异质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8,并试图以同样的方式公平对待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所有社会现象都被视为异质网络的效应或产物。但在实践中,并不需要处理无穷无尽的网络分支,经验性应用该理论的一个主要焦点是:基于一个特定环境,试图去追踪或解释建立并维护相对稳定的利益网络的过程,研究可观察到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将社会与世界简化为物质联系9。几乎没有特定的情境可以被排除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可能的应用领域之外,有学者分析发现行动者网络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政治、环境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10。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提出,为研究不断变化更新的信息活动提供了一种视角与方法11,既有研究已验证了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不同信息议题的可行性121314,有部分研究者将其与新闻学议题结合151617。对于虚拟社区等技术交流与交互环境,科诺尔(Conole)等人明确指出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适用性18。另外,该理论也适用于诸如突发事件谣言治理、危机事件噪音治理等网络信息治理问题1920。综上所述,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内涵逻辑以及相关应用性研究成果,该理论已被证明可作为信息研究的理论框架,且对于社交媒体一类的网络信息环境具有适用性,可用来分析网络现象与用户行为。因此,同样地,本文将该理论应用于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生成现象与动态成因分析,旨在遵循该视角,探讨不同行动者(包括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如何互动进而建构虚假信息生成网络,追溯源头、总结规律,意义在于:第一,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研究,创63出版科学(双月刊)2023231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新并补充了一种研究视角与框架;第二,遵循行动者网络理论逻辑,更加系统、动态地观察虚假信息的生成过程,有利于客观且全面地看待这一社会现实;第三,通过解析不同行动者在虚假信息生成过程中的交互效应,可以以遏制源头为目标,为虚假信息治理问题从各个维度(即不同层次的行动者)提供解决思路与策略依据。2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动态成因:行动者网络分析遵循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三个主要原则,人、技术、社会等各种各样的行动者都参与并影响了信息活动,并完成更新、互动与重塑,从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针对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生成现象,为了更加清晰、系统地剖析其行动者网络,本文将行动者及其互动而成的关系网络主要分为 4 层并逐层阐释,从内部看,低层网络是高层网络的基础;从外部看,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由 4 层网络共同演变而产生。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从核心到外缘分层勾勒行动者网络概貌,更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挖掘其中不同维度的行动者的角色与作用。2.1第一层网络:用户与信息的基本连接在信息生产活动中,人与信息是最基本的两个行动者要素,由此,社交媒体用户与虚假信息连接而成了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生成的第一层网络。此处所言“用户”,是一种针对社交媒体使用者的一般性概念,可以观察到的直观体现为社交媒体账号,账号是个体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一种虚拟代号和替身,反映着真实世界中的人作为行动者如何与虚假信息构成基本连接并参与到虚假信息生成的行动者网络中。社交媒体用户基于不同需求和动机生产虚假信息,使用特定的策略与技巧,如对语句结构的编排、对修辞与情感的利用,对内容载体的选择等,并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形式呈现出来,以不同词语、句子、色彩、线条、声音、像素等元件构成多种多样的内容。从生产角度而言,第一,用户具有追求个人存在感的需求,增强存在感是用户参与在线社交网络的重要诉求21,制造虚假信息是博得关注的方法之一。第二,用户具有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尤其在情绪突出的后真相时代,通过虚假信息引起情感共鸣、获得情感支持具有相对较高的成功率。第三,用户具有对形象管理的需求,为了塑造某种“人设”,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通过制造虚假信息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建设,这种基于个人的“人设”也可以延伸至基于产品或品牌的“品设”。第四,用户具有对社会资源的需求,通过生产虚假信息,一方面可以获得有形资源如金钱等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无形资源如名声、认同和社会地位等。社交媒体用户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虚假信息的产生。以专业性为维度,当前社交媒体用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融合”为主要特征,专业性更强、信息素养更高的内容生产者,包括转型升级向新兴媒介靠拢的传统媒体,以及向传统媒体融合学习的商业新媒体平台以及基于平台而诞生的自媒体22;另一类是内容生产更原生态、更随意的用户,由于缺少了系统审查与严格的“把关人”,给了虚假信息有机可乘的更多空间,而从数量上看,这类用户实际上构成了目前社交媒体平台的最大组成部分。在强连接和弱连接共同作用的社交媒体中,个体常常被带入到群体情境中,受到群体心理与群体思维的影响,社会传染可以加剧虚假信息的复制与传播,生产虚假信息的内容、态度、动机、行为、模式均可被传染、复制,虚假信息的生成规模均得以扩大。同时,社交媒体对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具有集合作用,大规模网络社群得以诞生,由此,虚假信息的传播网变得更加组织化,组织内的虚假信息生产者彼此影响、传染,并构成一个更大的转译者,去感染吸收组织外的行动者。64发行学发行工作栏目主持书彤2.2第二层网络:人-技术-信息联结系统作为虚假信息的承载体,技术改变着虚假信息的生产方式;作为虚假信息的传播体,技术还影响着虚假信息的接受与消费方式,进而深刻作用于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世界的结构。因此,在用户与信息的基本连接之上,技术作为一种中介调和着人与信息之间的作用,从而搭建起人-技术-信息联结系统,不同类型的技术作用于内容生产与传播过程的不同方面,共同支撑第二层行动者网络。对虚假信息内容本身而言,媒介技术决定着虚假信息的内容表现。从原始工具和文字的出现开始,人类逐步经历了媒介技术日趋复杂的过程,技术呈现越来越人性化和具身化的趋势,而不断变迁的媒介技术也使得虚假信息的内容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同时,信息编辑技术延展了虚假信息的操作空间。从简单的文字编辑,到图像编辑,再到音视频剪辑技术,甚至如今发展出的深度造假(deep fake)技术,这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