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社区
视角
中国
城市居民
因素
基于
上海
实证
分析
张叶玲
提提 要要:基于“上海市居民住房与生活空间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重点讨论社区类型、社区建成环境和区位对居民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交互作用分析探究社区特征对不同户口居民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保障房社区、建成环境感知和客观可达性的提升以及居住在外环以外显著促进居民的社会融合;动迁安置房社区、良好的环境品质感知、客观可达性及物业管理水平对本地和外来人口产生显著的异质性影响。社区治理可以成为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在不同社区分类施策、营造和提升社区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群体的社会融合。关键词关键词:社会融合;社区类型;社区建成环境;上海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社区视角下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及影响因素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张叶玲1,崔军茹2,崔 璨1,穆学英1,孙斌栋1(1.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崇明生态研究院,上海 200241;2.阿姆斯特丹大学 地理、规划与国际发展研究系,阿姆斯特丹1018WV)THE IMPACT OF NEIGHBOURHOOD-LEVEL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THE IMPACT OF NEIGHBOURHOOD-LEVEL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COHESIONCOHES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HANGHAI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HANGHAIZHANG Ye-ling1,CUI Jun-ru2,CUI Can1,MU Xue-ying1,SUN Bin-dong1(1.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Administrative Division/The Centre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Instituteof Eco-Chongming,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2.Department of Geography,Planning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Amsterdam,Amsterdam 1018WV,the Netherlands)Abstract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large scales of internal migrants have entered Chinesecities,making the social cohesion amo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in urban spaces a heated issue for the society.While researchers have largely focused on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less attention hasbeen paid to the heterogeneous influence of neighbourhood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ocial cohesion of residents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Drawing on the survey data from the 2018 Shanghai Residential Housing SampleSurvey and multiple linear model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neighbourhood type,neighbourhood built environment,and location impact the social cohesion of residents,after controlling for residents 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This is follow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effect to explore the heterogeneous influence of neighbourhood characteristics on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hukou.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gender,CCP membership,and hukou loc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ocial cohesion among residents.At the neighbourhood level,compared with commercial housing,a mo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has been found between affordable housing and social cohesion.The perception of better neighbourhood built environment indicated by the perception of accessibility perception,environmentalquality perception and public space perception,and objective accessibilit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ocialcohesion among residents.Key wordsKey words:social cohesion;neighbourhood type;neighbourhood built environment;Shanghai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1233,7206113707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2ECNU-HLYT008,2022ECNU-XWK-XK001)作者简介:张叶玲(1998),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E-mail:。通讯作者:崔璨(1987),女,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社会地理。E-mail:。收稿日期:2022-01-30;修订日期:2022-10-02文章编号:1003-2398(2023)02-0106-10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3.02.0132023年第2期总第190期人文地理HUMAN GEOGRAPHY VolHUMAN GEOGRAPHY Vol.3838.NoNo.2 2 20232023/4 41061 引言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快速分化1。大规模、多样化的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在收入、教育、职业等社会经济资源的获取等方面与本地人口存在显著差距,不同群体间的社会融合引发广泛关注2。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市场化的推进,城市中原先相对同质的单位制住区结构逐步解体,商品房社区、动迁安置房社区、保障房社区等涌现,居住社区类型呈现多元化,且不同社区所能提供的居住空间和环境参差不齐3-5。如今,社区已成为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的基本空间单元,如何通过提升社区治理促进多群体的社会融合显得尤为重要2,6。社会融合(social cohesion)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更加强调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互相协调和适应,以及多种文化的互相适应和并存2,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8提出,一个融合的社会致力于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福祉,反对群体间的排斥和边缘化,提高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相互信任感,并为成员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在此基础上,Fonseca等人9提出社会融合内涵包括提高社会成员的福祉、归属感和自愿社会参与的过程,发展多元价值观和文化共存社区的过程,给予成员平等权利和机会的过程。早期西方学者多关注单向的融入过程,即少数族裔放弃文化根源,逐渐接受主流社会文化的同化适应过程6,7,10。相应地,国内学者多偏重外来人口在城市社会由于制度和非制度障碍面临的融入问题11,12,而对于城市内不同群体之间双向社会融合的研究相对不足。但需要强调的是,外来人口单方面的融入(social integration)只是社会融合(social cohesion)的第一步7,13。近年来,随着城市外来人口间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不同外来人口群体如乡城流动人口、城城流动人口14,15、新移民16等融入城市社会的途径和难度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外来人口流入规模的扩大在居住空间、就业机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对本地居民产生影响,本地居民需持续适应由此带来的生活变化。另一方面,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部分本地农村人转变为城市居民,但其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并没有随之改变,与其他城市居民群体的融合仍存在着一些障碍。因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同一城市空间内的碰撞和融合值得关注。影响社会融合的因素可归纳为两个层级:微观个体和中观社区。研究发现,个体层级的受教育水平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会呈现出负向显著,政治面貌、家庭规模、居住时间显著影响社会融合,年龄、住房性质与社会融合无显著关联17-19。户口是社会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陆自荣和张颖19发现本地居民融合感知最好,非农外来工次之,农民工最差。康雷等17发现在北京,外地户口对社会融合的抑制影响显著,而Miao等18基于上海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上海本地户口对社会融合的抑制作用显著。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影响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场域6,20,但其对居民社会融合的影响仍需更系统的分析。已有研究关注到不同社区类型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并发现,商品房社区、单位住房社区、保障房社区、老旧小区以及城中村中外来人口的社会(经济)融入存在显著差异21,22。尽管有学者分析了特定社区如保障房社区23、低收入社区17、城中村24中不同居民群体的(社区)社会融合状况,但目前对城市内不同社区类型与社会融合关系的研究仍不足。此外,社区环境可以影响不同群体间互动和融合的意愿及程度,已有研究充分关注到客观建成环境,如密度25-27、目的地可达性25-27、多样性28等对社会融合的影响。Hua等29的实证研究则发现,客观建成环境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不显著,建成环境感知与居民社会融合显著正相关。另外,居住区位引发的社会效应也是城市研究的经典议题之一。王晶30的研究发现厦门主城区对居民的社会融合程度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可见,这些研究多关注社区层级某些因素对社会融合的影响,但由于个体或群体差异性,社区对不同群体的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可能不同。已有研究也发现,居住区位、居住隔离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30,31。然而,目前关于社区特征特别是社区类型和社区建成环境对不同群体社会融合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还比较缺乏。综上,基于现有社会融合相关研究的成果,本文使用2018年“上海市居民住房和生活空间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关注个体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社区特征,包括社区类型、社区主客观建成环境和区位,对居民社会融合的影响;通过加入交互项,剖析社区特征对不同群体影响的异质性。本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会融合及其影响机制的理解,同时为从社区层级促进居民社会融合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研究团队2018年收集的“上海市居民住房与生活空间调查”,调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