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森林“四库”论_理论脉络、科学内涵与践行路径_罗贤宇.pdf
下载文档

ID:2721474

大小:1.37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森林 理论 脉络 科学内涵 践行 路径 罗贤宇
森林“四库”论:理论脉络、科学内涵与践行路径罗贤宇 黄登良 王艺筱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及其践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CKS034)。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民日报2022 年 3月 31 日。摘要:森林“四库”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的伟大林业实践,吸收现代林业科学知识,提出的关于森林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理念,对指导我国新时代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四库”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森林观的继承和原创性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森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传承和弘扬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林业民生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林业领域的重大理论贡献。践行森林“四库”论,要在深入阐释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构筑国家森林“水库”,实现林水和谐共生;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推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给体系;巩固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助力“双碳”愿景的实现。关键词:森林“四库”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双碳;美丽中国作者简介:罗贤宇,法学博士,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登良(通讯作者),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艺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23)04-0081-11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森林保护工作,围绕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方法,系统形成了森林“四库”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对闽东林业的发展有着深邃的思考。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这一理念。2022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又强调,81DOI:10.13658/ki.sar.20230706.002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从闽东山区到首都城郊,再到祖国南端海南岛,从“三库”到“四库”,森林“四库”论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一科学理论蕴含着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和谐共生的深刻哲理,阐明了森林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现出对森林多重效益和价值认识的深化,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一、森森林林“四四库库”论论的的理理论论脉脉络络 森林“四库”论既植根历史又面向未来,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这一科学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森林观的继承和原创性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森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传承和弘扬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林业民生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宏大战略思维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是指导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一一)对对马马克克思思恩恩格格斯斯森森林林观观的的继继承承和和原原创创性性发发展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森林观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森林资源的重要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来源之一,主张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也具有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造林要成为一种正规化的经济,就比种庄稼需要更大的土地面积,因为面积小,就不能合理地采伐森林,几乎不能利用副产品,森林保护就更加困难,等等。”马克思不仅认为森林具有经济价值,还指出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生产经营以最大化开发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森林对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重要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推进,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和抢占森林资源,造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恩格斯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无情地砍伐林木毁坏了土壤水分的贮藏所,雨水和雪水没有来得及渗进地里就很快顺着小溪和大河流走,造成了严重的水灾。”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案例详细论证了森林对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巨大作用,进而指出森林对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森林观开拓了人与森林关系问题的认识范畴,不仅凸显了森林资源之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地位,也剖析了资本逻辑下森林遭受毁坏,进而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现实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继82东南学术2023 年第 4 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人民日报2022 年 4月 14 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03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57、998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71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485 页。承马克思、恩格斯上述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国国土绿化 70 多年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连续 11 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围绕植树造林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方法,从森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出发,把马克思、恩格斯森林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森林“四库”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森林观的继承和原创性发展。(二二)推推动动中中国国传传统统森森林林文文化化创创造造性性转转化化与与发发展展 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森林文化。上古时期,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斫木为耜”,古代人民凭借聪明才智将森林资源为人类利用,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关于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森林“四库”论的文化基因。首先,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孟子指出,“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孟子告子篇),揭示了森林对保持水土的重要性。西汉的贡禹指出,“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汉书贡禹传),揭示了水旱灾是由于无节制地砍伐森林而引起的。西晋文学家左思认为“林木为之润黩”(三都赋吴都赋),指出森林是涵养水源的重要资源。中国古代人民对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具有深刻的认识,并意识到破坏森林将引起水土流失,引发天灾,继而提出要保护森林资源的思想观点,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是水库”重要理念的理论来源。其次,“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是中国传统森林思想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是宋代哲学家朱熹在吸收前人思想认识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总结提出的,构成了中国传统森林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所谓“取之有时”是指要在尊重森林资源的自然生长规律的前提下,按照时令来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周文王提出的“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逸周书文传解),孟子主张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都是强调对森林“取之有时”的观点。中国古代关于对森林“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观点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保障人类生产生活资源的充足供给,使百姓有“余食”“余用”“余材”,这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是粮库”重要理念的理论资源。最后,把开发森林作为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生计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重视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多鼓励种植经济林、用材林。汉书景帝本纪记载:“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管子立政指出,“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认为草木繁殖成长,国家就会富足。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反映出当时枣树、栗树、橘树的种植规模很大,农户收益可观,就相当于“千户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曾撰文强调,“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森林“四库”论根植本国、本民族森林文化沃土,深刻阐释了人与森林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并不断吸收现代林业科学知识,赋予中国传统森林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森83 罗贤宇:习近平关于植树造林重要论述的理论溯源、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6 期。李晖、许等平、张煜星:中国传统森林观浅议,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2 期。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 年第 3 期。林文化在 21 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体现了森林“四库”论对中国传统森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三三)传传承承和和弘弘扬扬历历代代中中国国共共产产党党领领导导人人的的林林业业民民生生理理念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作为林业建设方面的重要目标,并始终坚持林业民生理念。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就认识到了森林的重要性,他指出“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就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5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956 年,毛泽东同志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 年2 月通过的森林法(试行),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林业基本法的出台。邓小平同志对植树造林,改善民生也有许多重要的论述,他指出:“要带领群众多种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1981 年 12 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拉开了持续 40 多年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帷幕。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森林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造福百姓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林业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从保持水土,为农业提供良好生态环境角度讲,林业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林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增长的有效途径。”2003 年 6 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三个赋予”明确了林业的重要地位。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心推动国土绿化事业,并围绕林业民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植树既是履行法定义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I0等理念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林业民生理念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弘扬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林业民生理念,胸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为民情怀,坚定“林业为民”的根本立场,围绕森林的内在价值,创造性地提出森林“四库”论,是林业民生理念的具象化表达,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森林的四大功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林业民生理念认识的日益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林业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