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瑞典
华人
社团组织
功能
研究
基于
双重
文化
认同
视角
许紫葳
2023年6月第2期Jun.2023No.2八桂侨刊Overseas Chinese Journal of Bagui瑞典华人社团组织与功能研究:基于双重文化认同视角许紫葳张 云摘要:一直以来,身为北欧五国之一的瑞典,和西欧的其他国家相比,并未吸引太多华侨华人移民定居。华人移民瑞典始于清末民初,几十年间,在瑞华人数量从起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数万人。为了实现在瑞华人的广泛团结与联系,瑞典华人自1978年开始陆续成立华人社团。数十年来,瑞典华人社团类型逐渐丰富,在组织结构方面,瑞典华人社团大多形成了较为完善稳定的组织结构,功能也逐渐凸显,展现出鲜明的双重文化认同,并体现出混杂融合以及利益优先的特性。在这样双重文化认同特征的影响下,瑞典华人社团呈现出组织形态本土化、规范化而运行模式灵活化、中国化的特点。在功能模式方面,瑞典华人社团从政治和经济上适应住在国规则,体制化趋势明显,从社会和文教上满足华人切实需求,凸显实用性。总的来说,瑞典华人社团较好地适应和融入了当地社会,有力地促进了中瑞关系的发展。关键词:瑞典华人;华人社团;海外华人;双重文化认同作者许紫葳,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张云,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区域治理、国际社会理论、东南亚。地址:广州市,邮编510632。前 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欧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人新移民,和传统的北美和东南亚地区相比,欧洲来自中国的海外移民增幅十分明显。除了传统的西欧地区各移民输入国,去往欧洲其他地区的移民日益增多,其中包括北欧国家瑞典。作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瑞典近年来与中国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成为华人移居北欧的主要目的国之一。与较快的经贸关系发展相反,关于瑞典华人的相关研究进程则比较缓慢,目前关于欧洲华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华人人口较多的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欧和南欧国家。关于北欧华人社会的研究多是一些零星分散的概况性介绍或描述性资讯,缺乏学术性的研究。正如李明欢教授所言,欧洲国家多、语言杂、资料散,是深入研究的障碍。受此局限,国别研究虽有所拓展,但一些欧洲华侨华人重要居住国,如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瑞典、瑞士等,还缺乏研究,对英、法、德之外欧洲小语种国家的相关资料缺乏必要了解。一直以来,瑞典华人数量占瑞典总人口比例较小,且瑞典并非欧洲华人移民的主流国家,因此搜索与汇集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研究70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9年第3期。-10前人研究成果后,笔者发现学界针对瑞典华人的专门研究甚为匮乏。在为数不多的瑞典华人相关文献中,发表在 八桂侨史 1994年第2期的 瑞典的华人 一文是最早的相关资讯,其描述了早期瑞典华人的基本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也有一些针对北欧华侨华人的资料对瑞典华人有过部分概括性描述,如1995年的 欧洲时报 有非常简短的关于北欧五国华人的简介。而国外针对瑞典华人研究中,不得不提到LinnAxelsson、CharlottaHedberg等学者通过对12位在瑞中餐馆员工的访谈以及对瑞典劳工政策的相关分析探究了在瑞华人劳工的模式以及面临的问题(LinnAxelsson、CharlottaHedberg、BoMalmberg、QianZhang,2013)。另外学者钟元娜通过对来自6个家庭的11名中国移民父母的访谈,调查了瑞典华人父母对家庭儿童体罚的态度(Zhongyuan Na,2016)。本文主要以瑞典华人社团为主要对象,通过对瑞典部分社团创始人、负责人以及社团会员进行访谈以及相关官方资料的收集,探究瑞典华人与祖籍国和本土社会的互动情况,进一步研究瑞典华人移民的特点以及在瑞华人社团的组织结构与功能作用。由于瑞典华人数量较少,第一代移民居多且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融合度,在中瑞两国的跨文化冲击下,他们的价值观念建构以及归属感受到较大影响,使得当地华人呈现出双重文化认同的特征。双重文化认同,简单地说,是指在多种族的社会中,移民及其后裔既有对祖籍民族文化特性的保留,又有对移居地国家主流文化的趋向。跨文化心理学的学者们提出,移民的双重文化认同主要有两种类型:混杂型和交替型。根据菲尼等人的研究,混杂型文化认同者接受自己的双重文化背景,认为自己具有同等的族裔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并为族裔文化感到自豪。他们认为族裔文化和主流文化虽有差异,但两者并不冲突。交替型文化认同者却认为同时具有两种文化认同比较困难,因为其族裔文化和主流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和冲突。根据贝里的文化适应模型,文化适应模式可以被分为四种类型:同化、融合、隔离和边缘化。同化指移民抛弃祖籍国的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居住国的社会文化。融合指移民在保留祖籍国文化认同的同时,积极融入和适应居住国的文化。隔离指移民和居住国的主流社会隔绝,仍然只认同祖籍国的文化。边缘化指移民既不认同祖籍国文化,也不认同居住国文化的情况。笔者认为,瑞典华人社团体现出明显的“融合”文化适应模式,瑞典的华侨华人大多属于混杂型双重文化认同,他们既对祖籍国有族裔认同,也对居住国有国家认同,并且两种认同良好地融合,影响着瑞典华人社团的组织和功能,且这样的认同在其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明显的利益优先性,形成了瑞典华人社团特殊的混杂融合、利益优先的双重文化认同特征。一、瑞典华人移民与华人社团的兴起中国人移民瑞典始于清末民初,起初主要是广东人,后来一些浙江人也从法国、意大利移居到瑞典。19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瑞典的正式建交,瑞典的华人移民不断增加,根据徐斌的 欧洲华侨经济,1950年代,瑞典华人为24人,1970年代,瑞典华人的数量大概为300人,20世纪70年代中期,印支局势剧变,瑞典收容越南华人2250人。1980年代,根据 华侨华人经济年鉴 统计数据,1985年的在瑞华人数量为9000人,1990年,据瑞典国家移民局的统计,瑞典的华人约为12000人,他们中来自印支国家的占半数以上,来自中国大陆的有3000人,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有2000人,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有1500人,其他为来自新加李永:二战前美国土生华人“双重文化认同”成因探析,世界民族 2018年第1期。刘燕玲:当代海外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特征探析以美国华人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1年第1期。刘燕玲: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裔学生的双重认同研究美国华裔青年身份认同的个案分析,世界民族2015年第1期。瑞典的华人,八桂侨史 1994年第2期。朱慧玲:欧洲华侨华人社会的现状及其特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9年第4期。-11坡、印尼、泰国及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人。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放宽了出入境政策,中国大陆公民移居欧洲各国的新移民越来越多,出现了百万大陆居民移居海外的移民潮,根据欧华联会1997年的社会调查可知,瑞典华人为2万人。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移居瑞典迅速增长(见图1),移民速度不断增加,在20092010年达到顶峰后逐渐减缓。图120002011年从中国到瑞典的移民流来源:瑞典统计局(Statistics Sweden)图22011年瑞典外来移民来源:瑞典统计局(Statistics Sweden)表1瑞典华人移民数量(不包括香港)MenWomenTotal200547338544132772006514093131445320075746102671601320086669115871825620098078131242120220109381146172399820111015515502256572012106161620826824201311114168092792320141148717212286992015113301708028410资料来源:Zhongyuan Na:“Swedens Chinese immigrant parents view on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Erasmus Mundus Master s Programme in Social Work with Families and Children,University of Gothenburg,2016.瑞典的华人,八桂侨史 1994年第2期。-12根据瑞典统计局的官方数据,中国在2011年成为瑞典的第五大移民国(见图2),2011年在瑞华人数量达到2.5万。直至2016年最新移民统计数据,来自中国(不包括香港地区)的移民人数达到28410人(见表1),在所有亚洲移民群体中排名第二。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瑞典华人的移民类型日趋多元化,不同于过去主要基于人道主义和家庭团聚的移民方式,逐渐包括婚姻、劳工和学生移民,据统计,2008年的在瑞华人,绝大多数是在2000年代中期移民过来的(见图3),因此目前的在瑞华人大多是第一代移民,移民类型较为多元化且普遍受教育水平较高。在瑞典的中国移民主要活跃在瑞典社会的两个阶层:要么是作为学生来到瑞典,然后继续居住在瑞典从事高技能的职业;要么是来瑞典从事低技能的餐饮业工作。根据2010年瑞典统计局的数据,来瑞华人从事的职业最主要集中在餐饮业,其次是在教育或科学、法律、科技等高技能领域(见图4)。图3按移民年份划分的在瑞典华人人口数来源:瑞典统计局(Statistics Sweden)图42010年瑞典按职业分类的中国出生人口来源:瑞典统计局(Statistics Sweden)Axelsson,Linn&Hedberg,Charlotta&Malmberg Bo&Zhang,Qian.Chinese restaurant workers in Sweden:policies,patter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13,pp.13-19.Zhongyuan Na:“Swedens Chinese immigrant parents view on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Erasmus Mundus Master s Programme in Social Work with Families and Childre,University of Gothenburg,2016,pp.9-10.-13来瑞华人数量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缓慢攀升,他们开始聚居在斯德哥尔摩、哥德堡及马尔默等城市,工作门类集中在餐饮、信息技术、零售、制造等各个行业。1978年,瑞典诞生了第一个华人社团瑞京华人协会,其后,各式各样的华人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由于在瑞华人独特的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在瑞华人社团拥有的文缘性社团占比超过50%(见图5),留学生社团、专业社团和文体社团都极为丰富。在瑞华人社团的领导人大多是两类,分别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和在各行各业的优秀贤能。前者主要是餐饮业的企业家,而后者大多取决于社团的性质,如艺术家协会的会长大多是受人尊敬的著名艺术家。图5瑞典华人社团的类型来源:根据作者整理的在瑞华人社团名录自行绘制。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瑞典华人社团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些制度完备、结构稳定的华人社团,譬如瑞京华人协会,逐渐成为瑞典著名的小型综合性社团。2000年以来,随着华人移民人数的增长,华人社团数量大幅增长,类型日益丰富,结构也逐渐完善。2008年是瑞典华人社团发展的重要年份,瑞典相继诞生了瑞典华人总会和瑞典华人联合会两个全国性的社团联合会,在瑞华人社团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如今,瑞典华人社团历经数十年发展,组织制度和结构更加完善,在对提升当地华人社会的内部凝聚力,加强与祖籍国的联系,以及更好地融入本土主流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桥梁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技术、高知识的瑞典华人移民增多,越来越多的华人较好地融入了瑞典当地社会,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并赢得了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