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软性
历史
虚无主义
具象
表征
传播
诱因
批判
对策
程立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3 年第 1 期 Journal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 No.1,2023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具象表征、传播诱因及批判对策程立涛,高佳哲(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摘要: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化变种,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凭借其娱乐化的呈现方式、隐蔽性的理论形态、网络化的传播视域等现实表征悄然登场,业已产生了迷雾般的扩散性危害。同时,凭借自身隐晦性的理论表达,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歪曲历史叙事、扭曲历史认知、传播错误价值的基础上极大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逆反心理与自卑心理,从而以满足社会心理为基石,实现了自身的无声渗透。因此,当前有必要在深度辨析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理论架构的基础上探寻其批判对策。只有从加强思想引领、巩固辩驳根基及健全协同机制等多角度出发,才能全面筑牢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弥漫扩散的理论防线。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764(2023)01-0017-08收稿日期:2022-11-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动向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AKS011)。作者简介:程立涛,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佳哲,河北师范大学 2022 级博士研究生。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以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否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内核的错误社会思潮,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带来巨大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会上曾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 义,加 强 思 想 引 导 和 理 论 辨 析,更 好 正 本 清源、固 本 培 元。”1党 的 十 九 大 以 来,社 会 各 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了整体性、全方位的理论批伐。由此,迫使历史虚无主义“改头换面”,以更为柔和、更加隐蔽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被称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基于此,有必要由浅入深、自内而外地探究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软性转化的具象表征、揭露当代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思想诱因,从而进一步找到有效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弥漫扩散的引导理路。一、柔性转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象表征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登场并不是偶然,而是多重要素叠合下的历史必然。在大众文化视觉转型、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了“由硬向软”的转变态势,并展现出了鲜明的娱乐化、隐蔽化及网络化特征。(一)以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扭曲历史认知相较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直观性的表现形式,当代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加注重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在流行文化的“伪装”下,其往往将错误的历史观点及价值认知隐匿于形形色色的娱乐信息之中,通过赋予人们娱乐化的感官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扭曲大众的历史共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娱乐化”转型正是以大众文化的视觉转型为基础。“大众文化”最早DOI:10.13408/ki.gjsxb.2023.01.013程立涛,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具象表征、传播诱因及批判对策第 1 期18是由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所提及,用以代指某些区别于传统精英文化而被大多数民众所信奉的文化。而具有流行性、娱乐性的当代大众文化则是市场经济及工业文明的产物。在现代性的语境下,以资本逻辑为支撑的文化工业愈加发达,文化消费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一环。在信息科技的推动下,文化商品得以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快速传播,大众文化也逐渐发生了由“文本符号”向“图像符号”的视觉转型。而立足于感性的视觉文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得以通过“看”来披上一层“娱乐”的“面具”。以娱乐化为呈现方式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充分发挥了视觉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训”作用。视觉文化往往可以凭借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给人们造成一定的“视觉幻象”,在虚拟性的图像逻辑中传递出一定的价值理念。当今的时代无疑是“读图时代”。图像的泛滥不仅使得人们存在的价值直接被视觉所左右,更使得人们的审美情趣日益平庸。凭借图像的生动性与直观性,不同价值理念的内涵被无数图像叠加、篡改,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增强了人们的“目睹效应”。因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也以娱乐化的视觉呈现方式来吸引大众。凭借篡改历史影视剧、恶搞网络视频等方式,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深刻的视觉刺激及直观的视觉元素来吸引大众,在赋予大众视觉性、娱乐性的历史虚无体验中默默传播歪曲的历史价值。在视觉文化的娱乐性掩蔽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手法更加隐晦,其呈现形态更加多样。例如,其通过“饭圈文化”的方式包装历史。在“偶 像 明 星”的 流 量“感 召”下,软 性 历史虚无主义主动迎合广大青年群体的“追星”潮流。通过篡改革命题材影视文化作品来充分模糊大众的历史感知。一方面,在娱乐化的影视作品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肆意篡改人物革命形象,以光鲜亮丽的“帅哥”“美女”形象来博取大众的眼球。在充分满足大众视觉体验的同时,消磨了大众对于历史事实的敬畏感。另一方面,在商业性的影视制作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刻意脱离历史史实,通过设计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大众的目光。由此,八路军住别墅、女战士穿丝袜、甚至手撕鬼子等一系列闹剧接踵而至。在刻意“包装”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带偏”了大众的审美旨趣及历史感知。总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通过娱乐化的视觉呈现方式来进一步扭曲大众的历史认知。(二)以隐蔽化的理论形态歪曲历史共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以扭曲历史史实为表象,以传播错误价值为目的的一种具有特定群体指向的社会思潮。“露骨、显性、直接的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其明目张胆、明火执仗地丑化领袖、否定革命、曲解历史,极易被人看穿识破,一经批驳便成“过街老鼠”2。因而,面对着社会主流声音的联合批伐,历史虚无主义不得不以隐蔽化的理论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产生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时代变种。首先,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化表现在内容设置上的日常化。相较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民政协史进行露骨的直观性扭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主要通过议题设置的生活化来悄无声息地解构主流历史共识。一方面,其“因时而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制造噱头的过程中往往十分重视时间维度的现实效应,经常利用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关键时间节点,如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集中制造议题来吸引大众的目光。在这一过程中,其利用大众对于不同时间节点所呈现出的某种历史意义的关注,将错误的历史价值隐藏于具有误导性的历史叙述中,从而诱使大众进行“别样”的“历史反思”。另一方面,其“因势而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十分注重捕捉社会发展中的微观事件,通过细小的社会视角来作出具有误导性的历史判断。以社会发展的琐碎细节为基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小见大”地作出错误的意义评估,进而影响人们对于过往历史的整体性认知。例如,在网络舆论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常常聚焦于“烂尾楼”等相关社会热点话题,通过对于社会发展不公平现象的讨论来非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其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化表现在虚无策略上的含蓄化。相较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表述中较为明显的叙事扭曲,软性历程立涛,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具象表征、传播诱因及批判对策第 1 期19史虚无主义则主要通过虚无策略上的隐蔽性来“不声不响”地解构主流历史共识。一方面,其具有隐蔽化的叙事策略。在描述某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意义时,其经常利用一些“暗藏玄机”的表述策略与叙事技巧,通过比喻、暗示、讽刺等多种语言手法来表达历史话语表象外的“弦外之音”。例如,在抗日战争的研究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经常拿国民党军与八路军各自牺牲的士兵人数进行对比,通过数据上的差异来向民众暗示八路军并未在抗战中发挥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其具有隐蔽化的感化策略。客观的历史研究必然要以理性为基石,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经常采取“以情动人”的感性化手法,通过情感的“共鸣”来吸引大众的关注。在其隐蔽化的感化策略中,情感成为消解一切理性历史认知的“武器”,扭曲的历史价值也在情感的打动作用下被广泛传播。例如,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经常以情感来“包装”历史人物。在对于汉奸陈公博的描述过程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着重突出陈公博身上的情感色彩,极力为陈公博树立起一个“温情”的人物形象,从而极大影响大众对这一历史人物所犯下罪恶的现实感知与理性认识。再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化表现在受众群体的低龄化。相较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以知识分子及专家学者为主要受众群体,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逐渐将渗透群体扩大到广大青年群体之中。伴随着网络技术赋权及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冲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束缚而得以迅速扩散。从在校学生到社会青年,伴随着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以娱乐化形式呈现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迅速向青年群体渗透。广大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好奇心强、辨别能力弱等特点。借助信息时代图像叙事的技术优势,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渗透的过程中极力凸显“猎奇”“新潮”等特点,极大地迎合了广大青年对于娱乐休闲的现实需求,文化“奶头乐”现象层出不穷。由此,凭借着受众面的扩张,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极大地开辟了“生存”的思想空间,从而更易凭借“隐形”的外衣来扭曲大众的历史认识。(三)以网络化的传播视域模糊历史认识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更直接推动了大众文化与网络化生活的现实融合。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赋权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中的时空界限,极大扩展了历史虚无主义媒介化生存的现实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也逐步推动以网络化生活为内涵的时空新范式的建立。在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的背景下,在现实中遭到无情批驳的历史虚无主义更加专注于迎合人们的网络化生存习惯。由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也得以凭借网络化的传播视域实现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快速嵌套。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电子媒介作为传播前提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现了从传者、受众、内容等多个方面的深度变革,从而导致了广泛且深刻的社会思想影响。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网络化的传播视域极大推动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主体的大众化。相较于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固定化、单一化,以信息科技为技术前提的互联网真正实现了由专业化信息产生向大众化信息散播的主体变革。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匿名性、隐蔽化等特点,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由此,极大提升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效度。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大量“意见领袖”、“网络公知”不定时地散布一些所谓的“历史内幕”来混淆视听,极大误导了网络舆论的走向。随着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大量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带着花样百出的软性“面具”出现在网络之中。例如,常有一些网民以学者的身份为掩护,在“学术研究”的旗号下罔顾事实,肆意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从传播受众的角度来看,网络化的传播视域极大增强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受众的广泛性。相比于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受众的限制性,作为人们时代化生存重要场域的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了广泛的信息传递,扩展了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程立涛,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具象表征、传播诱因及批判对策第 1 期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每一个人作为互联网中的一个“节点”,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必然也需要接收信息。而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以视觉文化转型为背景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在网络中呈现出了“泛娱乐化”的姿态。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因时”“因势”地制造噱头,不断吸引着大量网民的“围观”,通过制作“鬼畜视频”“网络段子”等网络方式,不断迎合大量网民“吃瓜”“赶潮”的心理特征。最终,在无休止的娱乐喧嚣中扩大了自身在网络中的传播受众范围,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从传播内容的角度看,网络化的传播视域极大提升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内容的隐 蔽 性。“随 着 网 络 传 播 主 体 的 大 众 化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