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_郑琳琳.pdf
下载文档

ID:2720088

大小:1.74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韧性 城市 视角 社区 复原 研究 巢湖市 郑琳琳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韧性理论被引入城市研究领域。韧性城市强调城市能够吸收外部冲击并且维持城市基本运行,当城市在遭受外部冲击后,有自我适应和恢复的能力,在危机中学习应对未来更严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能力。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要求统筹城市安全建设,争取在2035年形成“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韧性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热点。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拓展,社区数量也不断增加。社区作为城市系统的最小单2023年第2期巢湖学院学报No2,2023第25卷 总第179期Journal of Chaohu UniversityVol25 General Serial No179DOI:10.12152/j.issn.1672-2868.2023.02.004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设问题研究以巢湖市 W 社区为例郑琳琳(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因巨大的社会变迁,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量潜在的社会风险,而韧性城市和社区复原力能够有效应对风险、提升治理水平、促进城市发展。文章以韧性城市作为目标视角,以巢湖市W社区暴雨洪水风险为例,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W社区的复原力建设问题及原因。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的发展对于提升应对灾害的稳定、恢复和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作为社区复原力建设的结果能够从环境韧性、制度韧性、社区韧性和个体韧性四个纬度打造“韧性城市”,提升都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关键词:韧性城市;社会风险;脆弱性;社区复原力;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D669.3;C9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23)02002208Research on Community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t City:Taking W Community of Chaohu City as an ExampleZHENG Lin-lin(School of Society and Polit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601)Abstract:After the 21st century,due to the huge social changes in China,there are various uncertainties.Whileenjoy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we are also facing a large number of potential social risks.Re-silient cities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can effectively cope with risks,improve the level of governance,and promoteurban development.This paper takes the rainstorm and flood risk of W community in Chaohu City as an example toanalyze the resilience construction of W community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capital andcommunity capa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t city.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alcapital and community capa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stability,recovery and adaptability in cop-ing with disasters,and as a result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construction,it can build a resilient city from the four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resilience,institutional resilience,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individual resilience,andimprove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urban safety governance.Key words:resilient city;social risk;vulnerability;community resilience;social capital收稿日期:2022-10-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1ZDA057)作者简介:郑琳琳(1998),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灾害社会学研究。22位,是风险产生的第一场所和最直接的承担者,也是风险发生后恢复的直接参与者1。1999年,世界减灾大会提出把社区视为减灾的基本单元,即城市一旦遭遇灾害,需要以社区为行动单位,采用系统的应对措施。但面对日益增强的社会风险,社区应对灾害风险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同时相比于关注事后响应的传统社区管理体制,关注灾害的事前预防和管理过程也成为社区风险治理的显著趋势:从事后响应到风险预防进而走向与风险共存2。在此基础上,社区复原力研究应运而生,其概念基于城市韧性建设的发展,强调在更微观的空间尺度上研究其变化发生过程,符合风险社会背景下与灾“共存”的时代需求。社区复原力强度越高,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越容易达成。在韧性城市理念指导下,社区复原力建设成为构建现代化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环节3。社区复原力建设强调社区对于灾害过程的管理,如社区在灾前、灾中、灾后的适应和管理能力,不仅体现了社区通过备灾规划将社区灾害后果降至最低的能力,也体现了社区在遭遇外部灾害的干扰和冲击时的适应、恢复以及学习能力。具有强劲复原力的社区不仅能够应对风险,提升社区现代化治理水平,而且可以推进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更加具有“韧性”。社区复原力从韧性城市中发展出来,以韧性城市为目标,同时又推动着韧性城市的建设发展。基于以上背景,运用韧性城市视角,以巢湖市W社区2020年暴雨洪水风险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个方面深入探讨W社区的复原力建设问题及原因,以增强社区复原力,达成建设“韧性城市”的目标。一、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全球的风险社会特征愈加明显,为更好促进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对社区复原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梳理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外研究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主要聚焦于社区复原力的理论框架及评估标准两个方面。(一)社区复原力概念及其特征社区复原力(community resilience)又被译为“社区韧性”和“社区弹性”。关于社区复原力有“能力观”和“过程观”两方面的解释,结合能力和过程两方面,认为“社区复原力是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同时也是社区能力提高及灾害适应的过程”4。从定义来理解社区复原力的内涵,可以将其看作社区能力的集合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能力的集合主要是指稳定、恢复和适应三方面的能力,并且贯穿于灾前、灾中和灾后三个阶段,主要表现为灾前预防、灾中响应和救援以及灾后恢复和重建。另一方面,在风险无法避免的时代,具有高强度复原力的社区能够在灾害的各个阶段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中达到理想的社区状态,促进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5。(二)社区复原力的理论框架社区复原力的理论框架有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Norris提出的DROP模型和Miles提出的WISC模型6。国内关于社区复原力理论框架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国外社区复原力理论框架的总结,如申佳可、王云才7以社区复原力的可变性为核心,从规划设计和组织管控两个途径构建社区复原力建设框架。但是目前已有框架对于内部涉及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尚未作出明确的解释说明,多为理论层次的研究,实际操作性较弱。(三)社区复原力的评估标准社区复原力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不同区域的社区复原力水平不一,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故学者在研究社区复原力时会根据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环境从不同维度进行评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Amutari、Cohen等提出的沿海社区复原 力 评 估 框 架 和 联 合 社 区 复 原 力 评 估 框 架(CCRAM)。社区复原力理念引入国内后,学者们注重结合实际国情,根据中国区域性情况建构社区复原力评估体系。如张晓杰、韩欣宏8提出从灾害应急管理的灾前准备(基础实施、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联系、准备计划、风险意识)、灾害适应(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居民健康情况、信息沟通网络、社区反应速度)和灾后重建(稳态恢复速度、重建成本)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社区复原力评估框架。(四)研究综述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社区复原力建设的积极作用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并且开始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最开始的工程领域跨越到生态环境、灾害防控、空间规划和社区建设等众多领域9。但相关研究仍有一些不足:第一,社区复原力理论框架多停留在概念层面,针对其具体的建设路郑琳琳:韧性城市视角下社区复原力建设问题研究以巢湖市W社区为例23径研究仍然较少,且现有的理论框架缺少对于内部各个因素及因素相关性明确的解释,故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措施;第二,韧性城市虽然已写入“十四五”规划,但是社区复原力建设作为韧性城市在具体微观空间上的体现,并未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城市内部缺乏足够的案例典型支撑,理论尚未与实践相结合;第三,社区复原力水平的评估标准难以统一,中国各个区域社区的具体情况极为复杂,其复原力并非均匀分布,这也为复原力水平评估带来困难;第四,社区复原力往往与该地区的政策、收入、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关,而现有研究往往未能将复原力建设与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关联起来。二、理论基础和研究过程为达成建设韧性城市目标,本篇以复原力资源框架为理论基础,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巢湖流域W社区为例进行分析,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方面探讨建设复原力社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建设路径。(一)理论基础本研究以韧性城市作为目标视角,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结合Norris等提出的复原力资源框架,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和社区能力三方面探讨社区复原力建设问题,并根据分析探究社区复原力建设的路径。同时,韧性城市作为社区复原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环境韧性、制度韧性、社区韧性和个体韧性四个纬度也是社区复原力因素建设的结果。韧性城市和社区复原力在城市内循环中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最终打造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韧性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尽可能地减轻灾害给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10。首先,社区复原力作为韧性城市在微观空间尺度上的体现,符合韧性城市与灾“共存”的时代需求,提升社区复原力也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环节。诸多学者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离不开社区复原力的建设,如Campanella11提出城市韧性实质上依赖于更有韧性的人类社区。周利敏、原伟麒12提出“社区韧性越强,城市韧性则越强”。建设社区复原力的最终目的是打造一个安全、宜居的韧性城市,因此在建设韧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中的社区复原力建设13。其次,联系Norris等提出的复原力资源框架,认为社区复原力建设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资本以及社区能力(通信与沟通)三大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三方面又是社区复原力的评估指标。根据社区经济资源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