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的“长安三万里”:从没落世家到封疆大吏_寒鲲.pdf
下载文档

ID:2720063

大小:1.15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长安 三万 没落 世家 封疆 大吏 寒鲲
高适的“长安三万里”:从没落世家到封疆大吏寒鲲作为四大边塞诗人被后人铭记的高适,近日因动画电影 长安三万里 的热映而再度在公众视野间“走红”。影片中的高适,作为李白、杜甫“朋友圈”中的一员,刚毅而木讷,厚积而薄发,出身没落世家,练得一手好枪法,通过投笔从戎、平叛治边,成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大体符合历史中诗人高适的形象。换言之,比起相对文艺的“诗人之路”,高适的“仕宦之路”相对于其他唐代诗人要更加“显达”。徘徊的前半生高适出身的渤海高氏家族,是十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活跃于北方政坛的世家高门,不仅在前燕、后燕、北魏、东魏、北齐、隋、唐诸政权中有位至公卿的高官,甚至吸引了东魏权臣高欢及其后裔北齐皇族的攀附冒认。与高适有直接亲属关系的曾祖父高佑,官至隋朝左散骑常侍。高适的祖父高侃不仅生前在唐朝对突厥、对高句丽的作战中屡立战功,活跃于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曾与名将李勣、契苾何力、薛仁贵并肩作战,并多次独当一面,担任安抚使、行军总管等要职,获封平原郡开国公爵位,是外姓大臣在唐初能够获得的最高级别爵位。高侃虽然早早去世,却也能获得陪葬乾陵的“哀荣”,是高适所属房支能够在唐代得到荫庇与发展的主要奠基人。然而,高适的父亲高崇文不是高侃长子,从高适在孙辈中排行第35,也能看出高侃孙辈之众多。而且,在高适15岁时,高崇文便在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任上去世,根本谈不上积累多少家产,那么能够分到高适手上的家产其实并不算多。高崇文的仕途止步于州长史,而且还是位于岭南的韶州,并非什么“高官显宦”,对于汉唐时期的士人而言,高崇文算得上是这一房支的没落了。而高崇文有文献记载的兄弟高崇德与高崇礼,官爵也不算高,其余史籍无载的兄弟自然更是毫无建树了。子孙众多却又仕宦不显,高侃有再多的食邑家产也支撑不住。所以,人们在 长安三万里 中一开始看到的高适,才会是那副衣着平凡、艰苦朴素的样子。但是,高适的家底是“相对的”。虽然不足以让他享受商人之子李白那样的逍遥潇洒,却也可以支撑他游历长安、置地梁宋,在今日之河南商丘一带躬耕读书、自给自足,维持着一种介于富农与小地主水平的乡野生活,从20岁到28岁,度过了整整8年时间。公元731年至公元734年间,三十而立前后的高适北游燕赵,投靠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走上了入仕之路。通过拥有开府权限的封疆大吏的幕府走上仕途第一步,是盛唐乃至中晚唐时期,出身没落世家或寒门庶族的文人士大夫的普遍选择。然而,高适这一次入幕府并不顺利,徘徊三年,也未见有怎样的升迁,长安三万里 对此有一番演绎。不过,与影片展现略有不同的是,一代名将张守珪或者他周围的“五品以上清官及刺史”很可能趁着朝廷下诏征求“堪任将帅牧宰者”时,举荐了高适,由此促成了高适的第二次长安之行。奈何高适似乎并未通过朝廷的考核,没能获得一官半职。之后的十多年间,高适的活动轨迹基本上就是在齐鲁淮泗一带,经济基础很可能就是他28岁时边塞诗人高适。历史新史记60在梁宋之地置办的田产。李白与高适的交游,便主要发生在高适郁郁不得志的前半生。逆袭之路高适真正意义上的入仕发生在他46岁的749年。时任睢阳太守的张九皋,即开元名相张九龄的亲兄弟,作为高适耕读之处的父母官,注意到了高适的才华,这才将高适举荐给了朝廷。值得注意的是,张九皋是韶州曲江县人,正是高适之父高崇文曾经担任长史并死在任上的那个韶州,不知这层关系,是否促成了张九皋与高适关系的拉近。高适获官封丘县尉,一当就是三年。在此期间,高适负责送服兵役的壮丁前往范阳节度使治下的清夷军戍边,这也是高适第二次北上燕赵。在任期结束后,高适三度客游长安,或许就是在此期间,凭借渐渐积累的诗名,与哥舒翰所部攀上了关系,由此入幕哥舒翰幕府,担任河西节度使掌书记。而三年后,便是755年。爆发于755年的安史之乱,不仅彻底打碎了大唐盛世的美梦,也彻底改变了高适的人生轨迹。甚至可以说与大唐衰落的国运相反,高适在入幕哥舒翰之后,他的仕途乃至整个人生也终于走上了逆袭之路。安禄山的叛军在攻陷洛阳后,兵锋直指长安,出于政治稳定与军事安全的考虑,唐玄宗催促着从凉州赶来的哥舒翰出潼关,讨伐安禄山叛军。奈何此时的哥舒翰刚刚因中风而半瘫,名将封常清与高仙芝也因唐玄宗的躁急而被赐死,哥舒翰能够指挥的大军尽是临时凑齐的乌合之众,来自河西的精兵只是少数,老将本欲坚守,也无法违抗皇命,这才导致了潼关惨败,甚至哥舒翰都不得不投降了叛军。作为哥舒翰掌书记的高适死里逃生、拼杀而出,但入幕哥舒翰并且眼瞅着哥舒翰被逼败降的经历,不仅为高适提供了不错的政治履历,或许也为他提供了能够看透上层政治斗争的敏锐嗅觉。潼关惨败之后的高适一路奔赴河池郡(今陕西凤县),在那里赶上了刚刚经历马嵬坡兵变,并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的唐玄宗李隆基。高适上奏 陈潼关败亡形势疏,被唐玄宗赏识,由此被提拔为侍御史,随唐玄宗一道进入蜀郡成都。唐玄宗入蜀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史称唐肃宗,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为了反击唐肃宗,唐玄宗恼羞成怒之余决定派唐肃宗的兄弟“分镇天下”,高适以“父子争权不利于平叛”的主张劝谏方才作罢,高适也由此获得唐肃宗的好感。沉默的高适不过,早在入蜀路上,唐玄宗就在汉中派遣永王李璘担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及江陵郡大都督,掌管长江中游的军政大权,本质上就是一种对时任太子李亨的制衡。对于此时已经在庐山修仙的李白而言,他可没有高适那样的政治阅历,看不出永王阵营背后的政治险恶。永王东进后,唐肃宗召还高适议政,并派遣高适担任淮南节度使,与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陟一道会师安陆,平定瓦解了永王的大军。成王败寇,不明白局势且为永王鼓呼的李白因此获罪。此时的高适,刚刚见证了哥舒翰的陨落,而且耕读多年的睢阳也深处于人间地狱一般的守城战之中。深知政坛险恶、心系睢阳父老的他,在救李白一事上沉默了。或许是避之不及,或许是无暇顾及,或许是高高挂起,梁园之会后再度产生交集的两位诗人,是败寇与高官的重逢,也是盛世崩塌后,被迅速改变、命运捉弄的无奈,今人很难去苛责高适的见死不救。平定永王后,高适立马参与解救了睢阳之围。因为永王之乱以及河南诸军内部争权而导致张巡、许远迟迟等不来叛军,睢阳在牵制了大量安史乱军兵力后,终究还是沦陷了,守城期间一度被逼粮尽,竟产生人吃人的惨象。不知率军前来的高适见到如此残破的故地,或者说一定程度的第二故乡,会作何感想?也许,李白一人的生死,在家国破灭的大背景下,在高适的心中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者他心力交瘁,实在是顾不上了。随后的几年间,高适因直言劝谏,被贬官太子詹事,随后先后担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西川兵马使徐知道的叛乱。在唐玄宗、唐肃宗相继去世之后,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他重回节度使高位,但并不长久,仅仅主掌一方10个月,就因为辖下松、维、保三州被吐蕃攻陷,而被严武取代,回京后因其军功与高龄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并于回长安后的第二年便去世了。从没落的世家子弟,到报国无门的边塞诗人,再到被安史之乱改变命运的封疆大吏,诗人高适的一生,堪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面镜子。从他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大唐王朝的盛世气象,也能看到隐含在盛世背后的种种危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高适还与大唐巅峰时期的著名诗人有着较为广泛的交集,人们大可就着 长安三万里 激发的热度与兴趣,一路深挖下去,看到一个更加立体又全面的“唐诗群星闪耀时”。6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