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推广引领乡村振兴:模式...以农林院校专家驻村建站为例_赵秋倩.pdf
下载文档

ID:2719994

大小:1.51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技术推广 引领 乡村 振兴 模式 农林 院校 专家 驻村建站 赵秋倩
实践创新技术推广引领乡村振兴:模式构建、协同效应与进路反思以农林院校专家驻村建站为例赵秋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摘要:纵观农业发展史,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助推器。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实践表明,农林院校专家驻村建站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方向。以科技引领乡村振兴,形成专家、基层农技人员、职业农民多领域人才交流互动、科研成果转化与集成应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衔接的多维协同体系。根据调研观察,总结技术推广持续助推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保障技术推广中多主体共建共生格局稳定性。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振兴;协同体系;共建共生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7-1931(2023)01-0043-092023年第1期安徽乡村振兴研究No.1,2023收稿日期:2022-12-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研究”(22XGL022);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十四五 时期陕西省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2023-CX-RKX-06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才下乡与乡村共同体建设研究”(XJS222103)作者简介:赵秋倩(1993),女,河南周口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三农”问题,基层治理。一、引言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提出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广“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等具体内容1,凸显多主体参与乡村振兴行动的现实意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完善耕读教育体系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2。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3。可以说,农业科技推广落地、现代化农业体系构建已经成了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关键词。当下农业科技人才匮DOI:10.13454/j.issn.2097-1931.2023.01.00543技术推广引领乡村振兴:模式构建、协同效应与进路反思No.1,20232023年第1期乏、农户市场竞争力不足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根源则在于农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亟待提升4-5。针对农民科学素质短板问题与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借鉴欧美国家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推广模式,在多县市陆续开展校地合作,建立了涉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多种产业的技术推广示范站。例如,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在基层农技一线构建科研实验站、区域示范基地、技术推广站三级产业服务平台,派驻由园艺、农学、植物保护、林学、资源环境经济、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组成的专家团队,长年支持当地产业发展,以期实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含量提升、产学研一体化目标,形成政府、企业、科研人员、农户多主体协同效应,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致富。二、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农技推广服务作为政府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支点,能够有效推动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以及新旧技术更替效率6。大部分国家都特别关注农技推广,充分考虑农业技术的公共物品属性与溢出效应,将政府主导式推广作为当地技术传播常用方式。随着市场化改革与公共服务购买增多,摒弃原有方式,建立具有多元化层次、满足不同类型农户技术需求的服务供给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供给的效率与技术可得的公平性7-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要义阐述不断演变,描绘出农业发展动能转换的历史轨迹。从早先的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门负责,到如今的科研院校、社会企业、家庭农场等不同类型主体的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不断走向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愈加灵活多样9。其中,科研院校作为农技研发的主体,已经成为农业新技术的主要传播者。以农业院校为首的校企地合作、实验基地示范形式在多省市进行得如火如荼10-11。农村“能人”作为农村社会的带头人与发言人,在技术示范、社会服务、组织引导中以其乡土优势帮助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对促进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作用12。从农技推广体系功能发挥来看,农业科技人员以高学历、强技能在社会阶层中脱颖而出,其具备的丰富人力资本和知识技能积累,为创新驱动提供坚实基础,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力量13。然而,就农技研发与推广实践而言,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严重。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能否转换为有生产力的产品还未成为科研院所考核的硬性要求和指标,不少成果依然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上,缺乏落到实践的基础14。目前,农技推广体系复杂,囊括体制内外各类主体。在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下,公益性农技推广形式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无法根据农户特点与资源优势进行农技推广15。加之,数字农业技术转型加快、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弊端明显,难以适应不同主体利益诉求,导致农技推广的制度选择与行动策略存在难以衔接问题16。同时,在村域范围内,多重主体间经济社会地位有别、技术需求多样,农户对技术采纳效率、受益感受也有所不同。基层农技部门在服务对象与服务渠道选择上倾向于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而忽视普通农户的技术需要,导致农技需求与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不匹配问题时常发生17。44技术推广引领乡村振兴:模式构建、协同效应与进路反思No.1,20232023年第1期综合已有研究,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研究多为单一主体的细化深入分析,或以农户诉求、推广体系建设为内容,缺乏系统性。虽有部分学者讨论了农技推广的新型模式,但未深入反思其模式的适用性、产生效应及发展难题。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体制行政化、农户技术来源有限以及农业科技转化效力不够的现实,改变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弱化、技术知识老化且无更新动力的局面,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衔接,不得不依赖于外部力量的介入。基于此,通过对陕西省农业院校的深入调查,构建政府牵头组建、农林院校专家为核心、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为主力、田间土专家为骨干、农户为对象的新型多主体互动模式,将“科技源头科技传播科技转化新的科学问题新技术形成”有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回馈理论的循环体系。这不仅实现了科技与现实问题的接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而且塑造了多主体资源优势发挥的公共平台,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三、技术推广引领乡村振兴:模式构建(一)历史背景立足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多年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影响,形成了“三站链合”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随着产业融合升级、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科技力量愈发成为农业农村转型的动力源,成为更新农户落后生产观念、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助推器。因此,借助高校力量,将多主体有序纳入试验示范站,形成共建共生模式,已成为该校农技推广的鲜明特色。(二)运作过程该模式以服务产业为对象,创新农技推广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将政府部门、高校院所、推广机构、农户等纳入同一信息平台,形成了“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新问题出现新技术研发”的农技推广循环体系,建立了以政府力量为支撑,农技专家为核心,农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为中介,基层农户群体需求为目标的多方协作组织体系。通过组建高校、地方政府、基层生产者等不同主体协同的合作团队,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研究为谁而研究”的问题以及各主体在科技引领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关系;厘清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作用的前端与末端设计,辨析了农田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对接机理,回答了农户种养什么能够实现生活富裕,怎么种养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以及乡村如何发展才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实问题。如图1所示,根据多中心协同机理,在多主体互动中,共建共生特征明显。就资源储备来看,农技专家拥有理论知识与技术研发能力,基层推广人员具备技术推广(培训、田间指导、信息平台建立)的制度基础,一线生产农户拥有农田经营权与丰富的田间生产经验。就主体需求看,农技专家技术研发离不开现实问题,需要田间土地、动植物等试验载体,而这些难以在实验室完成;基层推广人员作为技术扩散的中间者,以传送农户需求的技术为主;置身农业生产中的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以产业升级、增收致富为目标,亟须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践。因此,在主体功能与需求互补中,多方协同机制便自然而成。45技术推广引领乡村振兴:模式构建、协同效应与进路反思No.1,20232023年第1期图1技术推广中多主体共建共生模式运作过程(三)具体行动1.构建校、地、户多方协作平台以主导产业为载体,在“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上,选择一位具有较强的产业服务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来担任产业农技推广服务的首席专家,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三级服务平台,布局组织技术推广服务团队。以抱团联合之势,在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所支持下,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机构、种植能手、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小农户均纳入技术扩散体系。也即,形成由专家人员研发、推广技术,由技术推广人员或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集中精力扩散相关技术,由农户最终检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效果,最后再反馈技术需求并及时将新的种养问题上报解决的一个动态过程。实践证明,校、地、户多元主体之间的有序协作,不仅化解了农户有技术疑问而无人解答的现实困境,也培养了科研人员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问题再探索的能力,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良性互动。2.充分开展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多主体协作体系以当地政府支持为前提,囊括农业院校、基层推广人员、生产一线农民等不同单位、不同职位的技术人才。其中,有偏向理论研发的,有田间亲自实干的。实践中,人才之间的学习交流、技术研发合作、技术推广互助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横向、纵向联合,进而在主体之间的资源相互依赖中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合力延伸农业产业链长度、增加农业产业链宽度、扩大农业产业链条厚度,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不同主体间根据组合紧密程度与产业阶段性特征,可以衍生出多种模式。例如,形成了典型的“高校+地市农科院(所)+县(区)农技中心”“高校+农技推广站+核心示范农户”“高校+政府+企业+农户”等推广模式。3.打通多主体间信息网络鸿沟农业产业链条上可至种子、化肥、农药46技术推广引领乡村振兴:模式构建、协同效应与进路反思No.1,20232023年第1期购买,下可至市场销售,产业链条可延伸性极强,与二三产业紧密相关。其间,农业技术需求也复杂多样,包括生产、初加工、深加工、产后废物处理、销售等多领域。显然,多学科院系专家、新型经营主体、政府力量的介入,为农业技术供需无缝对接提供前提条件,打通了产业技术间信息网络鸿沟,形成共享共生的大格局。以蔬菜产业调查为据,其推广团队已在陕西省蔬菜领域建立起一个“研发推广应用营销”的双向通道,已经建立QQ群、微信群各5个(项目总群、泾阳群、定边群、汉中群、魔芋群),总人数超450人。一方面使技术源头的研发者更加清楚产业的技术需求,从而进一步增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使技术应用者更加熟悉技术的源头,知道出现问题去找谁,从而实现主体之间的便捷互动和高效沟通。四、技术推广引领乡村振兴:协同效应(一)地方发展: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多主体参与过程中,地区科技资源有序整合,形成以大学为依托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了当地农业科技综合能力18。以红枣产业为例,由红枣产业首席专家把高校红枣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加工等方面的11位专家教授联系到一起,组成红枣科技推广团队。在技术推广具体实践中,这一团队在陕西省佳县吸纳了14名在红枣生产方面有经验、懂技术的土专家和农民技术员参与到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佳县红枣产业水平和地位跃升至陕北第一的位置。另外,多元协同的茶叶产业体系,有效地调动了学校、地市农科院、县茶叶主管部门、茶叶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丰富了茶业科技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使得服务质量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农科教、产学研、一二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