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旅游:旅游助益游客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_马仪亮.pdf
下载文档

ID:2719961

大小:1.16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可持续发展 目标 旅游 助益 游客 心理健康 作用 机制 马仪亮
旅 游 学 刊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Tourism TribuneVol.38 No.8,2023奥斯卡电影博物馆,以及好莱坞环球影城的新园区任天堂的面世,都以多元形式造福社区,为本地居民带来实惠。在探索如何建立旅游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时,博亚当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无贫困、零饥饿和良好健康与福祉”置入工作框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很多洛杉矶人尤其是老年人居家不能外出时,洛杉矶会议及旅游局通过本地交通公司与酒店的合作为这些老年人提供了300多万份餐食。从以上旅游需求端和旅游供给端对人类健康福祉的响应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是以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态呈现的。目的地为了吸引旅游者的到来,专门为旅游者打造的健康生活方式既是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旅游产品,同时也自然地成为了当地居民近距离观察和模仿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则需要高于旅游者客源地的生活水平,因而也成为旅游者模仿和对标的对象。为了获得对旅游者持续的吸引力,目的地则需要不断创造N+1版本的美好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旅游供需交互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螺旋上升路径。从制度层面来看,随着对旅游之于健康福祉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不断清晰和深入,通过鼓励旅游来增进国民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增进民生福祉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比如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旨在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鼓励居民旅游休闲消费的政策措施;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颁布的 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标准(LB/T0512016),明确了康养旅游作为专项旅游产品被定义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并推动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的开发建设与规范运营;2016年11月颁布的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关于研学旅行的意义论述部分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能够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直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进课堂,进而通过旅行的方式提升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实际上,从学术研究相关成果发现旅游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到旅游者健康需求驱动的健康旅游产品出现,到大众对旅游之于人类健康福祉意义的认知,再到国家层面相关制度的出台,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综上所述,旅游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的实现,具体促进作用的发生机制至少包括旅游需求端驱动、旅游供给端驱动和旅游供需交互驱动3种螺旋上升的路径。(第一作者系该院讲师,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3-04-05)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旅游:旅游助益游客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马仪亮(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 100005)DOI:10.19765/ki.1002-5006.2023.08.005良好健康与福祉是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设定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该目标子项目下的研究内容日益受到关注。叔本华认为,“我们的幸福十占其九依赖于我们的健康。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处都不再具有意义。”他还把身体健康和心智健康视为“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的主要构成。消除传染病、防治药物滥用、全民医疗覆盖等是联合国关于良好健康与福祉目标的诸多子目标,主要指向人的身体健康。旅游作为现代社会典型的生活方式,则主要指向人的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是旅游活动的主要指向Herzele、Tarumi、李春媛等国内外学者先后论证了旅游对于改善游客生理或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健康助益主要指向心理健康而不是身体健康。其一,短期旅游对游客身体的生物学改变往往并不显著。群体意义上,人的健康水平与经济及医疗水平、适量运动等的相关性强于生态环境。在目的地旅游有可能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喝到更洁净的水和享受更明媚的阳光,但是从时间维度来说,每一天对于人的健康养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14;16-17.HERZELE A V,VRIES S.Linking green space to health:Acomparativestudyoftwourbanneighborhoodsinhent,Belgium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2012,34(2):171-193.TARUMI K,HAGIHARA A,MORIMOTO K.An investigationinto the effects of vacations on the health status in male white-collarworkersJ.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1998,3(1):23-30.李春媛,王成,徐程扬,等.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游览状况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3):1-4.10中 国 旅 游 发 展 笔 谈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成而言是等权的,且不能相互替代。旅游行程中的呼吸并不比非旅游时的呼吸更重要,更不能用旅游中的呼吸替代非旅游时的呼吸。旅游对于心理的影响而言,游客生命中的每一天是不等权的,甚至在旅游结束后还能产生持续的心灵激励作用。人在数月甚至数年积累的压力或倦怠感,可以在短短几天的旅途中相当程度释放,而且返程后查看照片、旅友聚会谈论等回忆举动,还能在游后的日子里充实游客的心灵。弗洛姆也认为,试着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回忆风景,那风景会在你身体里重生,这类积极的形式使人精神焕发、如沐春风、精力充沛。如果一趟旅游在人的内心形成长久且较为清晰的记忆,游后给游客带来的心灵安慰甚至要强于游中。其二,旅游活动有益身体健康往往通过心理健康发生作用。因为时间短、数量少,旅游时吸入的负氧离子、享受到的短暂日光浴、吃到的绿色食品不是快速起效的药物,对身体的直接作用不会那么明显,而更像是安慰剂,通过游客感知到欲望满足后的愉悦或产生对身体有益的心理暗示,调节心理健康进而间接改善游客的身体健康。一般意义上,旅游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助益,即使不能忽略,也不可与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同日而语。二、旅游助益游客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旅游意味着空间位移,伴随着精力和财力的消耗。按照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这一活动背后一定潜藏着寻求某种意义和价值的动机。因此,有必要从人们内心潜藏的社会动机去发现旅游活动的心理健康作用机制。第一,归属感。阿伦森认为,“在支配社会生活的所有动机中,最重要的是归属: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稳定、有意义的联系。感觉与社会脱节导致人们失去调节情绪和控制注意力、行为和冲动的能力。”鲍迈斯特承认,归属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有力的需求之一,也是最具有社交属性的需求之一。正是归属感的需要促进了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形成了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然而,芒福德尖锐地指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产生越来越普遍和强烈的疏离感,“年复一年,不是真正地活着,而是间接地活着,远离外部的自然界,同样也远离内在的本性,他们愈来愈把生命的功能变作他们发明家创造出来的机器,甚至认为生命本身也是机器,这就不足为奇了。”以前,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共生关系,现在则更多体现为交换关系。熟人社会越来越少,就连以前一起劳作的家庭成员现在也都各自奔忙。我们花费大量时间与同事共处,奥尔波特却认为“工作中的联结很难让人熟悉到能够跨越心理上的疏离的程度。有时工作中的层级使得疏离感进一步激化。”和亲朋好友结伴旅游,通过彼此需要和彼此陪伴无疑可以增强相互之间的归属感,旅途中与陌生人卸下利益动机的相对纯粹的接触和社交,也有助于建立游客与所遇之人之间的弱联系,或者产生弗洛伊德认为的“怪熟”现象,感觉与陌生人不再那么陌生。甚至见到五湖四海众多与自己一样对某目的地和产品感兴趣的人,产生如鲍迈斯特所描述的“每个人都会立刻而直接地意识到,他们心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结”,无疑都有益于游客增强其归属感,进而有益于心理健康。第二,理解他人。人类有强烈的动机来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人和情境,确保自己的人际关系得以优化。因此,人们一定程度上按照他人的期望展开行动,以消减内疚感。人们回乡探亲不一定是出于意愿,而可能是因为认为亲友希望自己前去探望,否则内疚在心中不断累积。陪家人出游也不一定是心甘情愿,而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望。以上所涉及的旅游可能不会或者很少给旅游者带来愉悦,但一定会让旅游者经验到愧疚、自责和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被释放。阿德勒直言“倘若一个人不能用心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那么这个人是无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的。”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出游并为亲朋好友付出,均有助于清除内疚感和增加对自己作为“合格的人”的认同,无疑都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第三,增强控制。阿伦森认为,控制感会让我们体验到幸福,因为它让我们感到自己可以主动且有能力去完成事情。缺乏控制的感觉会令我们不愉快,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健康的。鲍迈斯特认为,追求控制深深根植于人类心智并聚焦在社交情景之中,并承认“满足控制欲是许多休闲活动的一 艾里希 弗洛姆.以生命的名义:弗洛姆谈话录M.张建新,王瑞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15-16.艾略特 阿伦森,乔舒亚 阿伦森.社会性动物(第12版)M.邢占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8-29;33-34.罗伊 F.鲍迈斯特.文化性动物:人类的本性、意义与社会生活M.张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96-97;190-191.刘易斯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60-561.戈登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M.凌晨,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22-2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M.江月,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20-21.11旅 游 学 刊第 38 卷2023 年 第 8 期Tourism TribuneVol.38 No.8,2023个重要内容。”工业化社会,人的生命被无止尽的生产和消费占据,可能韩炳哲所言“不仅是人的身体,人类整体都演变为一架效能机器”略显极端,或者芒福德说的人却反而日益降低为一堆不由自主的条件反射物也有片面性,但在当前“绩效社会”中被物欲裹挟下对自己人生的控制力出现了弱化迹象是确定无疑的。从生产环节的乙方,去往目的地作为消费环节的甲方,就算得不到“顾客就是上帝”般的尊奉,但在预算和法规约束下自己决定吃什么、住哪里和玩什么,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种增强的控制体验是毫无疑问的。笔者认为,表面上旅游是游客在发现目的地,实则是游客在发现自己。第四,被重视的需要。人类具有让自己感到有价值的强烈动机,大多希望自己有社会地位和声誉,希望自己的生活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外部世界都有意义。相反,如果觉得自己无关紧要,人就很可能表现出绝望、抑郁或愤怒。鲍迈斯特将群体中成员的行为归纳为和睦和领先,领先不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被重视。和人结伴出游,必定能体会到彼此之间的重视。旅途中通常也能作为消费者感受到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给予的重视。一些人出去旅游存在或多或少虚荣的意图,被看重的需要就更加明显了。甚至面对旅游宣传营销,除了美之外还能隐约接收到目的地看重我们前往的暗示。第五,信任。如果完全不相信别人,人就无法作为社会性动物生存下去。现代媒体将世界各地发生的灾害、案件和各种不幸的资讯集中展示给我们,破坏了我们的安全感和对于他者的信任。但在我们心灵深处,尽管明知由于信任可能使得自己处于弱势的风险,还是会期望他人能够确保我们的安全和善待我们,希望人际互动更加简单和愉快,或者不用太过担心暴露真实的自己会招致非议。如果经历的事情正面回应了我们的期望,就会增加我们的信任感进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反之则有相反的效果。幸运的是,多数时候我们的信任期望会得到正面回应。结伴旅游是表达和增益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