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现实表征、实践困局与优化路径.pdf
下载文档

ID:2719949

大小:5.33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育 研究 数字 人文 范式 现实 表征 实践 困局 优化 路径
基本理论2023年第6 期当代教育科学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现实表征、实践困局与优化路径靖东阁摘要:数字技术在人文学科中的渗透,引发人文研究方法论的重大变革,产生了数字人文范式。该范式也广泛并深入地应用于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体现出与传统范式不同的表征:在研究视野上倡导全知全新视域,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人文计算,在研究模式上注重跨学科融合。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然而,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也面临诸多困境。其运作过程的程式化和单向度化倾向严重,导致了教育问题简单化、抽象化处理,使教育研究忽略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意义。本文主张,优化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应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艺匠人”角色;深入教育内部进行细致分析,实现“远读”与“细读”相结合;在构建和改造教育活动中彰显人的意志和观念,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协。关键词: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远读与细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课题来源:本文系2 0 2 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青年基金项目“人工智能视域下教育研究方法论变革研究”(项目编号:2 1 YJC880035)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靖东阁(1 9 8 5-),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人的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代表着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以及每时每刻都与信息和计算机为伍 1 。学术研究也被卷人这种生存方式中,产生了数字化研究。原本两相对立的“数字”和“人文”形成交叉,使传统人文研究的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都发生巨大改变。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教育学,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也在发生教育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新问题的出现,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由此形成。此范式可以理解为数字技术和数字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从而使教育研究对象可以数据化,促进教育研究主体的协同合作,催生了教育研-14-究方法热衷于计算等共识。尽管人们对数字人文范式还存在争论和质疑,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和发展,其深度介人和深刻影响人文研究却是不争的事实,况且“缺乏标准诠释或不能得出一致同意的规则并不会阻止范式指导研究”2 。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不仅颠覆了传统教育研究的模式,还通过具有无限潜能的数字平台寻找多元的、创新的途径来解决教育中的传统问题,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但是,此范式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也严重阻碍数字人文范式在教育研究中的更深入应用。因此,探究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的未来发展理路,成为当务之急。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6 期一、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的现实表征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表现出与传统研究范式的不同特征:在研究视野上,注重全新全知;在研究方法上,主张数字计算;在研究模式上,倡导协同融合。(一)开拓全知视野和全新视域首先,数字人文范式为教育研究提供全知视角。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升级,人文学科中原本无法量化的资料也可以“数据化”一一它们无需符合传统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的要求,也成为数字技术分析的对象。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利用的数据量大大增加。当我们拥有足够的数据量时,能做许多在小数据基础上不能完成的分析任务。可以说,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3】大数据意味着要收集所有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数据采样虽然也能产生高正确率,但也让研究者无法得到一些微观信息,甚至失去对某些特定问题进一步探讨的机会。大数据时代的学术研究不能满足于中庸的正态分布,而是从可利用的所有数据中发现细枝末节。教育学为了获得“科学”地位,而照搬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方式。但是,教育学的量化研究大都基于“采样数据”,教育研究没有形成全知视野,因而其研究结论带有一定片面性。数字技术使得文献资料高度数字化,为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全面数据”。对“全面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人们会发现数字符号背后隐藏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更容易、更直观、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计算具有压缩的功能,能够生成扁平化的喻体(metaphors),并且计算视觉语言的空间性趋向往往让这种可能性最大化,即将时间从一种历时性体验变更为共时性体验,且输出的结果通常是离散的。4 1 利用计算功能和方法,人们将教育问题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在计算机上平面化再现。相对于随机调查、观察访谈、哲学思辨等传统教育研究生成的非全面性、主观性和沉思式的研究方式,数字人文范式既保证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又为研究者提供了全知视角。其次,数字人文范式为教育研究带来全新视域。该范式不仅向人们呈现一幅完整的可视化教育图景,还颠覆了通过传统研究方式对教育的认知。人文研基本理论究历来依赖研究者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经验,让人文学术陷人“因循守旧”的白。这不仅跟不同研究者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趋同有关,也受制于人类智能只能处理易发现、极有限的数据。数字人文范式所依仗的大数据,有小数据无法承载的价值一一通过数字技术就可以发掘大数据背后的独有价值。大数据不仅包含与研究对象自身属性有直接关系的信息,还囊括大量在人们看来不是数据或没有意义的信息。在数字技术帮助下,将那些和数据不沾边的事物转化为可用数字符号表达的数据模式,并将它们归纳到大数据中。如此一来,数据处理工具从这些“无用”的数据和事物中,能够提取极有用的信息,挖掘此类数据的独特价值。这也为教育研究带来全新视域。(二)专于数字统整与人文计算其一,数字人文范式对教育研究素材进行数字化整合。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人逐渐摆脱了教会神圣体的导控,树立起人的理性,以人自身作为认知与行动的主体,从而完成世俗化的进程。这一过程中,科学的技术化是成就世俗化最重要、最具体的一环,成为建构知识的核心性决定座架。科学概念的形成与理论的建构,必须借助人们可以利用的仪器、技术或者程序作为中介来予以精心策划、操控并圆成。5 科学研究蕴含着一种数学机制:真理必然是数学性的,而“数学的”则预示量化、计算是不可驳斥和否定的。可见,科学研究是需要仰赖数学的。凡是只向作者们而不直接向自然请益的,就不是自然的子女,而只是自然的孙子女而已。6 显然,以人为工具和方法的传统研究,已经不能获得“科学”的资格,我们必须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寄托在数学方法上。数字人文范式为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提供了契机,但也昭示着教育研究科学化必须以研究对象的数字化为前提。数字技术通过平面或立体扫描、文字识别等方式,可以将文本资料数字化,也能把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教育现象数字化。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的一切对象性事物都能实现数字化,这些数字资源构成了人类知识生产的原材料。教育中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素材也能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据,其中也包括那些传统上认为不可量化的质性资料。教育研究资料-15-基本理论数字化的整合,大大降低了研究者在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中的难度,并扩大了研究者可利用资料的范围。其二,数字人文范式实现教育问题的可计算性。进入算法时代以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计算,因而世界必须通过数字和数学来获得解释。数字化代表人类认识活动的根本转变。我们不再将世界看作是我们认为或是自然或是社会现象的事件,而是巨量的信息。在计算机和算法程序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计算一切。马克斯韦伯说:“只要想知道,人们在什么时候都能知道;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任何莫测高深的、不可计算的力量在发挥作用,人们可通过计算来掌握一切,这预示着为世界除魅。”7 计算风潮刮向了人文研究领域,传统人文研究也向算法开大门,人文研究普遍需要借助计算方法来完成。这是因为,教育大数据已经超越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范围,教育研究必须依靠强大的计算机算法。计算,也为我们寻求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重新认识教育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新视角。总之,人文计算不仅帮助研究者在人文学术生产中获得新的知识与实践,而且利于造就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的研究者。他们可在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人文研究中运用计算知识和计算思维。(三)倡导协同合作与动态融合第一,数字人文范式发起跨学科、跨领域、超规模的协同研究。数字与人文的联姻,引发了跨学科协同研究的新潮。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交叉,打破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长期分立和割裂。数字人文范式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契机,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它让教育研究开始向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数学等领域请益,从中吸取、借鉴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数字媒介的帮助下,人文研究逐渐打破传统的思维惯习,转而以问题为导向,不再固守学科特定的研究方式,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人文研究中的优势,使用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通过数字技术搭建便于不同学科交流、共享的数字资源库,促进了跨学科、跨领域、超规模协同研究格局的形成。-16-2023年第6 期当代教育科学数字人文范式的跨学科研究特性,决定了人文学术研究的团队化和协作性。这区别于传统人文研究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独立探索的研究模式。数字技术和算法程序虽然已经被人文研究接受,但是这通常需要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因为很少有人既在人文领域又在数学领域都游刃有余。因此,数字人文范式需要构建团队并引人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各领域的专家来解决自已擅长的问题,实现学术研究从单一作战到团队协同的转变。另外,数字人文范式以大数据为分析对象,形成了数字密集型的第四范式。该范式开启了各学科研究者的合作关系。教育研究者与计算机科学家需要互助合作,建立一种平等而非从属的协同关系,在优势互补和多维视角中提升学术发现与创造能力,从而为世界带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变化。8 第二,数字人文范式提议人在动态学习和学科融合中厘清问题发生的逻辑。传统人文学术研究犹如手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以人为起点,而人又承袭着各领域的研究旧习。所以,传统人文学者大都保持单一的研究模式,即从主观出发分析文本或观察现象、揭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理解一阐释”的研究套路让人文研究固步自封,不受科学的待见。数字人文范式拒绝主观臆断、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主张研究过程应有技术支持,坚持研究结论要用数据论证,要求研究主体应是概念扩大化了的“研究者”。数字时代的教育研究转向了科技驱动的人文学术:一方面,教育研究者掌握现代技术工具。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这决定了数字人文范式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研究者紧随技术前沿,运用先进科技工具,推动教育研究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教育研究者树立了学科融合意识。教育本来就不是独立王国,它始终与社会各领域水乳交融。其他学科也因在数字时代与教育学实现交融化合能更真切地、透彻地解析教育问题。二、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的实践困局数字人文范式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人文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然而,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也遭遇诸多困境:研究过程的程式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6 期化与单向度化、对教育问题的简单化和抽象化处理、人文价值和文化意义缺失。(一)教育研究过程的程式化和单向度化15世纪,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术让西方人在认知上发生明显改变。甚至可以说,这是缔造“科学理性”的重要条件之一。印刷品以视觉为唯一的感觉系统,来构建人类认识世界的感知模式,即通过读和写来浓缩人们的感受和认知。西方语是表音文字,其语音效果原本是其最根本的特色。但是,当抽离了所有的朗读听觉因素后,文字留给人们的只有抽象的、概念化的、无声的“图像”,其特质是一种高度封闭的完形形式。现实世界在读写人看来并不真实,因为客观世界只有经过概念抽象化的程序才是“真实”的。印刷术带来的是一种线性感知模式,这种模式成为西方人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组件。因此,西方科学独尊线性理性认知:从“科学”的角度看,世界乃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世界的一切构成都按照特定的理路“完美地运行,人们通过线性的、程式化的因果链条去理解、建构世界图景。当前的数字人文范式,实际也是遵从这种形式逻辑,它需要以研究对象数字化为前提。数字化不仅是对人文资料和人文现象进行数字化记录,还要通过适当的数字模型将有关人文素材转化为二进制代码,从而使数字能导人计算机内部统一处理。在数字人文范式中,有关人文资源的数字加工和分析程序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