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平行
经验
分享
视角
中国企业
持续性
安徽
农垦
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2023年第04期三农问题平行经验分享视角下中国企业农业援非项目的可持续性1何萌佳1储思佳2陈祥新2于敏(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北京 100125)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对非援助尤其重视项目的可持续性,并更多地通过企业层面的商业交流维持援助效果。然而,这一援助与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新型援外模式是否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的目标效果,正是困扰中非农业合作成效的主要问题。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农业企业在非洲开展农业援助的具体历程,尝试在平行经验分享理论框架下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非援助的知识体系、实践主体和实践影响,从而探究企业援非项目在经济功能和公益功能双重层面上的可持续性。结果发现,中国农业企业的援非项目在经营创收、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转移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并在未来有望进一步与非洲国家加强合作。基于此,对中国及农业“走出去”企业开展农业对外援助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建议。关键词:走出去;农业援助;中非合作;平行经验分享;可持续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71934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19730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项目编号:71761147005);感谢南京农业大学全球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案例研究实验室的经费支持(经费号:XIE-20230323)。作者简介何萌佳(1999-),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储思佳(2000-),女,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商务;通讯作者:陈祥新(1990-),男,江苏兴化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对外投资;于敏(1980-),女,安徽砀山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国际合作。一、引言当今世界面临农业污染、粮食供应链变化、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粮食安全情况日益严峻1-2;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地区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对全球农业贸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始终坚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平等互利的角度出发,切实寻找同沿线国家的利益共同点,以合作促进多方共赢,做好对外援助工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因此,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加强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交流合作,做好中国农业引用格式:何萌佳,储思佳,陈祥新,等.平行经验分享视角下中国企业农业援非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安徽农垦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23(04):35-43.以安徽农垦为例352023年第04期新疆农垦经济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对外援助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非洲是我国“国际统一战线”阵营中的重要盟友,同时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对外援助和减贫合作的重点区域,其中农业类项目是中国援非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非洲长期面临着粮食系统脆弱性、粮食供给对外依赖性、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性等诸多困境5,但毋庸置疑的是,中非之间拥有巨大的农业合作潜力:其一,非洲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与中国农业资源具有较强互补性。其二,非洲所缺乏的农业技术正是中方相对成熟的。因此,开展中非农业合作,既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需要。创新中国对非农业援助模式、帮助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成为未来中国农业援非的重要努力方向。历史上国际社会对非洲进行了大量援助,结果却造成了非洲对援助的依赖:一旦援助资金和人才撤出,援助项目往往陷于停滞。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着手解决农业援助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并逐步引入中国企业参与项目运营。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援助政策更加注重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援助主体也从官方逐渐转向依靠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尝试通过企业在当地的长期运营以维持援助效果,并强调在运营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中国结合自身的发展经验和非洲的实际情况,最终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对外援助模式的新型对非援助道路。然而,随着中国对非援助实践的不断推进,国内和国际上却有人对中非农业合作提出了部分质疑:对非援助项目可能抢占中国国内资源;中国企业的援非项目并未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反而会给非洲带来环境污染,掠夺其资源等6。诸如此类谣言的产生,除了源自于中国学术界对非发展援助理论的缺少7,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对中国企业援外实践的案例研究不足。徐秀丽和李小云8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构建出平行经验分享理论框架,从理论上对中国独特的援非模式进行剖析。因此,本文参考平行经验分享理论,结合企业援非的具体实践,从援助知识体系、援助实践主体、援助影响三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援非历程进行分析,在证实中国企业农业援非项目实现了援助效果可持续性的同时,希望能从企业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可供中国及农业“走出去”企业借鉴的援助项目设计和实施策略。二、对非援助情况概述(一)对非援助思路1.西方援非思路:基于不平等权力关系首先,从本质上来看,西方国家提供的对外援助通常基于一种强国对弱国的不平等权力关系。西方国家习惯于从自身的优势地位出发,在提供援助之前先对受援国提出许多附加政治条件,妄图将西方固有的价值和权力体系与援助“打包出售”,并设计出一系列严格的指标和活动,以约束援助项目在当地的开展。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开展对外援助不止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实现经济发展,更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并没有真正地尊重受援国9。其次,西方国家拥有许多专门从事发展援助的机构。在西方,除了少数国家的援助政策由外交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以外,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多数国家主要通过援助机构来执行援助,由这些专业机构负责处理受援国的发展问题10。然而,援助机构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有时会选择性地忽略受援国的实际需求。例如,一些援助项目可能并非是受援国需要的,但因其目标更容易实现,援助机构会为了通过考核而强行选择这些项目11。这种援助机构与受援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会使援助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导致援助政策和效果严重脱节、难以实现客观预期。最后,从援助影响上来看,70多年来的国际发展援助、尤其是对非援助,不仅未能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反而给其造成了援助依赖,一旦援助方撤离非洲,非洲国家往往因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相应的管理经验,难以维持项目的长期运营,最后依然需要依赖于援助国。在这种情况下,长期接受36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2023年第04期三农问题外国的发展援助反而会削弱受援国的自我发展能力。赞比亚学者莫约12就曾在总结西方国家对非洲援助效果时,认为“援助死亡了”。2.中国援非思路:基于平行经验分享自冷战结束以来,经验分享成为国际发展合作的主要手段之一。西方国家对经验分享的理解相对单一,认为受援国只需要照搬西方先进的发展经验和规律、进行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就可以保证援助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援助项目的可持续运转,从而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是西方国家在提供援助时附带政治条件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更像是通过想象“构建”出一个理想化的受援对象,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受援国,但是却忽视了两国在发展水平、发展经验等方面的差距。21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援助实践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对非援助。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内外学者开始重视中国的援非案例。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在对非援助中所分享的经验被称为“平行经验”。所谓“平行”:一是因为中国与非洲的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二是中国目前通过援助所分享的经验是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经验13,而中非之间发展形势和国际地位的“大逆转”发生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14,因此双方发展经验的时间差距较小。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平行经验分享更多考虑了非洲的基础条件和实际需求,旨在用更符合非洲国情的发展经验以激发当地的自主发展能力,最终促进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5。平行经验分享理论最初由徐秀丽和李小云8提出,是将中国对非援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次尝试。这一理论框架中包括三个要素,即援助实践中使用的知识体系、推动援助实践的主体以及援助实践的影响。首先,援助中所依赖的知识体系反映了援助国对自身与受援国之间关系的认识。平行经验分享理论强调,援助中的知识体系由援助国从自身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得出,但又实际适用于受援国;并且援助国应该从平等地位出发,避免约束和控制受援国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中国在援助中充分尊重非洲各国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强调对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社会结构保持敏感,这也是中国在对非援助时坚持不附加条件的原因。此外,中国还强调在设计援非项目时要给双方留出互动空间,通过“援助+合作”的方式,在互动中帮助非洲找到适合其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推动援助实践的主体需要被重新界定,即实际援助者是谁、在援助实践中具体发挥什么作用?与国际传统援助不同,中国对非援助的实践者是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技术专家,而非援助机构的管理专家。一方面,技术专家注重从科技入手,通过“干中学”等技术转移或市场化运营方式,聚焦于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尽量避免援助政策与效果的脱钩;另一方面,科技专家在国内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其能够从容应对援助项目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最后,援助的效果和援助的影响应当结合援助项目的具体结果来进行评价,例如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是否促进援助者和受援者之间的关系等。平行经验分享视角下,良好的援助实践应该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合作关系,并且使双方在未来的合作中更加聚焦于发展问题。这与西方发展援助形成的“权力不对等”不同,但也并非完全忽略中非之间的政治、社会、文化差异,而是以追求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具体实践将中非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即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二)中非政策支持1.中国政策支持中国的对非援助由来已久,自20世纪50年代中非“大逆转”指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余年里中国和非洲的发展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大翻转。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面临严峻的发展挑战,社会形势甚至比如今的许多非洲国家还要恶劣;但如今,中国成功应对发展和治理挑战,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GDP连续增长、遥遥领先非洲国家。372023年第04期新疆农垦经济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至今,七十余年的援助历史已经让中国逐渐积累了丰厚的对外援助经验;农业对中非双方来说都是基础且重要的产业,因此农业类项目成为中国援非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建立的中非合作论坛将双方的国际合作推入机制化轨道。在此之前,中非农业合作以中国对非的无偿援助为主,援助方式以援建大型农场为主;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后,合作形式从碎片化项目合作迈向机制化合作,合作方式也从无偿援助转向援助、投资和贸易相结合16。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自此,中国的对非援助从以官方援助为主、逐渐发展为官方与民间的多元化参与,对非援助形成新格局。在农业领域,中国更加重视带动商业力量和市场化经营元素参与非洲的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援助效果的持续性。中国对非援助越来越多地借助中国企业的力量,而参与农业对外援助亦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促进非洲国家放开对企业投资的限制,增强在非企业的经营活力。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被正式提出以来,中国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国内农业企业通过参与对外援助、开展对外投资等方式“走出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促进农业对外合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农业对外合作进行了系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