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刨食
郑建光
074 散文现场散文现场小时候常常从长辈嘴里听到一句话:如果能有一门手艺,日子比在土里刨食能好过许多。说明农民生存的根本在土地,除了依赖土地,农民很少有别的出路。如今不一样了,开垦于唐代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梯田,以旅游景点的面目向世人展现,农业属性受到挑战。我的老家厚丰村与联合梯田仅隔一道山梁,地貌相似,也有许多连片梯田,大多已经荒芜。农业社会当中,农民的生活主调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儿。从父辈开始,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水稻高秆变矮秆,稀植改密植,单产得到提高。为了适应机械化让土地产生最大效益,父辈们拿出勇气,开始改造低产田。那时我在念初中,寒假时直观感受到了课本中学过的句子东方露出鱼肚白。天刚蒙蒙亮,村里高音喇叭播放出嘹亮的军号声,全体社员负镐荷锄倾巢而出。我也是其中一员,加入到准军事化行列之中,雄赳赳奔赴劳动工地。在晨光熹微中翘首东方天际,还真有梭子形的“鱼肚子”泛着光亮,颜色倒不一定是白色,或者说不是一成不变的白色,大多掺和着潮红、橙黄,如果是起风的阴天,变幻着暗紫和青绿色,犹如当时的政治气候,让人拿捏不准。我的人生经历中,每天起得比太阳早时,也只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冬季改造低产田,或称之为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声势浩大令人至今记忆犹新。那个年代,国家对农业投入微乎其微,在土里刨食的农民是这台大戏的主角,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壮举。那时造物主已不复存在,人们忘记了古代帝王衣衮服冠冕旒,率领诸公大臣在礼乐声中拜祭天地,忘记了对自然山川的敬畏,每个人都成为世界的主人。村庄四周的山腰间布满巨幅标语:“愚公移山”“人定胜天”“农业学大寨”“备战、备荒、为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恢宏之势绝不亚于如今公路沿线的广告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之前,这些口号毋庸置疑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每个人心中激荡着豪情,我这个无知少年身陷标语林立红旗招展的环境,没有理由不激情燃烧。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革命干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淮海战役取得胜利,就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建国后各地修建了不少中小型水库和铁路、公路,也是依靠人海战术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改造低产田工地人山人海,却见不到一辆挖掘机、渣土车,那是集体经济在我脑海中留下的最后一个感人画面。不久以后,小岗村十八位农民摁下红手印,开启了“大包干”的序幕,随后全国农刨食 郑建光075散文现场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大规模的劳动场面消失了。不论是改造低产田还是“大包干”,二者共同点都是奔向同一个目标为了在土里刨出更多的粮食。今天很难理解那个铸造“铁人”的年代,血肉之躯如何在社会主义大熔炉里锻打成钢筋铁骨?如何把人变成比牲畜更任劳任怨的革命“老黄牛”?每个月二十八个工日的定额,简直不可思议,当时无人提出异议,不少农民还出满勤。其实,人人都是满勤,没有人真正让身体歇息,定额之外的两三天,又偷偷摸摸侍弄起自家的菜地了。我以一个孩子的身份,见证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三年大见成效”的特殊运动,接受了那场洗礼。我这个中学生的心里,已经装进了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觉得假期和周末不参加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是十分可耻的逃避行为。总之,我参加了,觉得光荣而自豪,到底是为了完成劳动定额顶替母亲出工,还是响应学校号召积极支农,已不记得。令人费解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怎么能够应对超强度的劳役,完成规定的劳动量?我隐隐听到内心有个声音在自我安慰:接受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炼,日后不论遭遇怎样逆境,必能奋起。农耕文化在特殊时期呈现出的不一样图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如今每一次回到村里,看到那些平整宽阔的田畴,脑海里就会闪现出大会战的场面。父辈们是会战的主力军,谈起当年战天斗地的豪情从何而来时,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肯定不能简单地用“刨食”二字解释。凭借锄头、畚箕这些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居然改造出如此大面积的大寨田,除了农民具有坚韧的品格,敢于藐视困难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主要是有赖于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以及被煽动起来的狂热政治责任感,驱动着人们义无反顾地扑向“战场”。如今回过头审视那场会战,发现里头隐含了反人性成分,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标准,堂而皇之地成为铁律,荒谬至极。可怕的是这种社会评判规则,至今依然以别的方式存在。回溯并不遥远的那段历史,不经意间唤醒了陈旧记忆,如梦境一般将我带回到从前的某个场景,让人再次品味岁月苦酒它给人以裂骨的刺痛,给后世以警醒。但是,不可否认大会战的成果,为农机具的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让农民受益至今。甚至,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留下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是永久的。因此,偶尔对集体经济产生的酸楚怀念,酿成了我特殊的乡愁,挥之不去。前辈留在路上的脚印已逐渐模糊,但仍然提醒人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付出的代价,具有鉴今作用。我们熟知的愚公移山精神,在下一代人听来只能是遥远的故事。有人用当年智叟讥笑愚公的口气说,如今实行城镇化,许多小山村不是整体搬迁了吗,何苦去挖山开路改造低产田?真是愚蠢至极!难怪有些老人不无担忧地说,如果再遇外侮,这些人可能全都成为汉奸。五谷养气血,谁都离不开土地和粮食,所以我从心底说,从土里刨食的人永远值得尊重。拥有土地是农民的梦想,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革命的目的是夺得土地,无地或少地的贫农积极革命,说到底是为了土地。共产党之所以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主要原因是承诺并实行了土地改革。当一位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满足地跺着脚下的田地说着“好地,好地”,那无异于登上天安门城楼。但是,作为农耕文明的主体,农民对土地的支配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所谓改造低产田,建设大寨式良田,改造的并非“低产”之田,大多是紧邻村庄相对丰腴的“洋面田”,一些美丽乡村建设不也是选择公路沿线的村庄吗,做给人看永远摆在第一位。每一个村庄映入眼帘的农田都被改天换地了,变成了大寨田。偏远的联合梯田、我老家瘠薄的山垅田等真正的低产农田得不到改造,否则,如今也不会被抛荒,也不至于丧失农业属性。这是今天的想法,当年一个孩子不可能这样想。父辈们也未必有、也不敢有这种想法,即使有想法也只能深埋于心底,吐露出来保不准会被上纲上线为“反动言论”。在拨乱反正之前的天空,阴霾沉沉,气氛沉闷啊!乡亲们默默承担改天换地的重大责任,同时,还要经受沉痛的精神磨砺。劳动工地红旗最密集处,搭建了一个临时“舞台”,大队部的广播设备移到这里。大喇叭除播放打靶归来姐妹们喜晒战备粮等革命歌曲外,工作组每天反复高喊动员令和充满火药味的指示。隔三岔五把所谓散布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言论的农民扭上台示众,然后罚以双倍的劳动量,以加快农田建设的进展速度,换取一076 散文现场面流动红旗。这是我参加改造低产田劳动看到的另一面,也是农耕文明的另类表达。西汉政治家晁错呈给汉文帝的奏折论贵粟疏中,描述了当时农民的生存状态:“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不仅仅在西汉,历朝历代皆如此,农民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很少,生活水平在国人中总是处于最低下,这就叫刨食。农民只要求有土地可以耕种,交罢赋税仍可填饱肚子。亿万农民的默默劳作,支撑起一个又一个王朝。在荒唐事不断的年代,如果抛开对农民劳动价值的尊重,改造低产田还算是为民造福工程。可悲的是,谁为民造福往往被颠倒。儒家思想教化下的国民心理,人民做主人的根基并不牢靠,须弥座上主儿的头顶,永远闪耀着普度众生的光焰。从许多做给人看的工程里,我读出了“苦役”二字,成就那些宏伟事业,民力远远胜于国力。改造低产田与古代修筑万里长城、开凿京杭大运河一样,都属于不惜民力的行为,哪怕这些行为给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劳民的印记不会消褪。当然,每个时代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去,包容历史的伤痕。同时,真心希望少一点做给人看的举动,敬惜民力,视民如伤,多一些贴心爱民的行为。农民以最大的牺牲换来的大寨田,经过多年的地力培养,至今依然发挥效益。但是,胼手胝足的劳累也难以唤醒无知者的怜悯之心,不少大寨田被征地开发,从人们视线中悄然消失,我担心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还能有几分留与子孙耕?农耕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对土地依赖和自给自足,虽然历史已步入信息时代,我早已不靠老家的土地生存,但依然希望留给农民更多的土地支配权。但愿土里刨出的是粮食,村里的每一寸田土都种植水稻、红薯、大豆等粮食作物,像小时候看到的那样。作者简介:郑建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文学作品散见于福建文学人民文学山花作家天地散文美文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著有散文集边缘地带印象尤溪隐微空间家弦户诵自在行止,长篇小说血火残阳,随笔集大儒风范郭居敬与全相二十四孝;获得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福建省第二十九届、三十一届、三十六届文学奖,福建省第八届百花文艺奖,人民文学杂志社全国优秀游记文学作品奖,中宣部“中国梦”文艺作品一等奖,福建省作协“我心中的朱子”征文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