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叶甫盖.·奥涅金
民族
演剧
学派
视野
叶甫盖
奥涅金
中国
话剧
启示
开颜
136 艺术评鉴艺术评鉴中国话剧在建立民族演剧学派的过程中,迟迟没有突破性进展,一是局限于外形的改革;二是有所选择的借鉴;三是现代化的不充分。图米纳斯导演的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真正实现了现代综合,对中国民族演剧的发展有深刻的借鉴意义。里马斯图米纳斯作为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的外籍艺术总监,却能将俄罗斯文化与世界文化完美地融于舞台上,创造了名副其实的俄罗斯民族演剧,排演出叶甫盖尼奥涅金等经典之作。中国民族演剧的理论与实践“斯坦尼体系中国化”的目标在中国早期就已经树立。但话剧从在中国出现一直到抗战时期,建立民族演剧体系的理想都因为条件不足难以付诸实践。20 世纪 50 年代,以焦菊隐为代表的戏剧家真正开始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探索。焦菊隐与黄佐临作为同时期的戏剧家,有所谓的“南黄北焦”之称,但直到 80 年代黄佐临提出“写意戏剧观”时,黄佐临才能真正在戏剧观上与焦菊隐有所对比,因此黄佐临的“三角对话”可以说是焦菊隐“二元对话”的发展。焦菊隐立足斯坦尼体系,师法丹钦科,钻研戏曲艺术,从虎符对戏曲程式的化用到茶馆在写实与写意上的碰撞,包括后来的武则天关汉卿等作品,在观念上希望实现现实主义的飞跃,在作品中希望民族演剧有所成形,但事实上,焦菊隐对形体的重视和对“行动”地位的提升,使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推动了斯坦尼体系在中国更进一步的发展,包括“心象说”对演技的进一步思考,用话剧的“形”传戏曲的“神”。此后,黄佐临在 80 年代发表漫谈“戏剧观”,虽然表达了斯坦尼、梅兰芳与布莱希特三种截然不同的戏剧观,但意在实现“梅斯布”大融合。以梅兰芳为基础,结合梅耶荷德的有机造型术等观念,试图推动一种程式化的表演形式。黄佐临要做的就是借助布莱希特在戏剧文体上的变化,梅兰芳在身体上的开发及程式化的“美”,以及斯坦尼的传统写实主义,实现“梅斯布”的三角对话及戏剧的多元发展。同时,“假定性”的重提对戏剧观的革新来说也是一种推动。当戏剧家都高度认同“假定性”时,呈现两种观念,一种是在表现思维和表现形式上有所拓展;另一种是创造一种高级的程式化表演。黄佐临的探索从民族化的角度来说,是创造“写意戏剧观”,民族演剧学派视野下叶甫盖尼奥涅金对中国话剧的启示 房开颜137艺术评鉴创造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戏剧样式,比焦菊隐更加注重打破写实戏剧观的局限,因此更近一步。中国话剧的民族演剧发展至今,依然没有实现“神形”一致的蜕变,如果不加以重视,则难以突破瓶颈。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现代综合2017 年,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以下简称奥涅金)在中国首演,为演剧的东西方融合做出了表率,虽然演剧追求跨文化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已成趋势,但像奥涅金这样,在古典与现代融合创造出新高度的戏,依然不可多得。个性的程式化演剧。奥涅金 无疑是一场“美”的盛宴,舞台是空的空间,镜面的增加赋予了这种“空”更多视觉上的变化。虽然没有大型场景的变换,但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调动起空间更多的功能和意象。对比中国戏曲在舞台呈现中的特点,“一桌二椅”异曲同工。程式化是中国戏曲的艺术特点,也是戏曲艺术保持“美”的重要手段。首先,图米纳斯的程式化基于符号的重构,表现出个性化、作品化的特点。图米纳斯将他的每部作品都看作一个象征性行动。尽管图米纳斯并未直接使用“象征”一词,他的作品却呈现了对“象征”的具体理解。整个舞台不更换场景,通过设置各种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来完成信息的传递。演员的出场也带来了场景的变化,通过一两个简单道具的增加或改编,就能让观众意会。这种空与变的结合是图米纳斯戏剧中空间的程式化。另外,演员的表演不再局限于对话,更多的是自述、陈述等叙述的方式。奥涅金中个人情感的宣泄大都如此,类似中国戏曲“打背躬”的程式。在图米纳斯的戏剧作品中,这种程式具有创作手法上的积极性,也印证了幻想现实主义所追求的真正剧场性目的:用演剧的方法把戏剧作品呈现出来。现实主义只体现在对人物体验的真实感上,但幻想现实主义演剧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得到了“渲染”。图米纳斯要求演员在身体上有所开发,一些舞台动作看似简单,但有深刻的程式化基础,一定是经过专业的系统训练才能实现。图米纳斯的程式化演剧不像表现主义那样只突出形式,而是继承幻想现实主义内容与形象如和弦一般和谐,让观众不只是受到哲理性的灌输,而是一种从共鸣中体会哲理性的美感。通过这种程式化,既保证了演出“美”的稳定呈现,又赋予每个作品绝对的自我意识,创造出一种整齐但独立的演剧风格。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从演剧的要素分析,奥涅金都在努力实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首先是剧本及其内容,图米纳斯对文本的高度重视,是其导演艺术的一大特点。纵观图米纳斯的诸多作品,大都以俄罗斯经典文学著作为蓝本,在二度创作中,虽然有所修改和加工,但始终保证在精神上与作者高度契合。奥涅金由普希金的诗体小说改编,以奥涅金为主题的“多余人”在俄罗斯文学中极具时代特征。剧中台词大多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并且依然使用第三人称,保留了普希金诗体文字的意蕴,这是从文学体裁上对古典的保留。奥涅金的剧本虽然保留了诗的体裁,但放置在舞台上,不是传统以对话为主的戏剧文学,强调 talking。也正因为尊重原著的文学性,舞台上才有更多的 speaking 和 action。走向现代戏剧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戏剧文体的改变,布莱希特的“反亚式”戏剧就是一次重大的文体变革,也可以用后戏剧剧场所提出的“去文本中心”来体现,剧本不再是最重要的环节,而是各舞台要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奥涅金中,文本的重要性不体现在对话的展示和在舞台上的霸权地位,而是重视文本的精神内核,用现代戏剧的文体进行处理。在剧中,塔季扬娜在铁床上的辗转反侧就是暗恋者心声最好的表达,以三个奥涅金的形象诠释,在形式上也具有现代感。其次,是作品和观众的现实连接。这种连接不再是传统的剧场性,奥涅金开始从时间叙事向空间叙事转变,在观众的体验中,想象大于接受。最后,排演该剧的瓦赫坦戈夫剧院无论是从理念还是实践,都极具特色,以瓦赫坦戈夫的“幻想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剧场风格,是瓦赫坦戈夫继承斯坦尼体系并结合梅耶荷德的进一步发展。该剧团是俄罗斯主流剧团,剧目自然在经典俄罗斯文学的基础上保留了很多古典文化的元素,法语的权贵象征、传统的俄罗斯民族乐器、塔季扬娜的占卜以及她神秘的梦境。追求“综合的演员”。奥涅金中,演员是138 艺术评鉴一大亮点,整个作品跳出以对话为核心的演剧形式,台词甚少,对话更缺,信息要通过演员传递,就需要运用更多的形式。从开场的芭蕾舞、独奏的鲁特琴到农场的独唱、多重唱,演员几乎在舞蹈、音乐上都表现出专业的姿态。但瓦赫坦戈夫剧院的演员,不能只简单用“能歌善舞”来形容。奥涅金中,图米纳斯灵活借鉴了阿尔托及格洛托夫斯基对演员身体的重视,用身体进行非理性的叙事表达,更进一步的融合,进行内在能力的转换实现“艺乘”,让观众进入另一个知觉层面。剧中,命名日当天,塔季扬娜在人群中无望的等待,导演没有输入语言,而是通过一位演员纠结的舞蹈动作来展现,这段身体叙事从外形上看十分具有中国武术特色,也不免猜测图米纳斯在身体语言中受到东方精神深刻的影响。另外,这种舞蹈、音乐的叙事段落能让观众在塔季扬娜和表演者之间跳进跳出,这是一种非常上乘的间离效果,既不是完全地说教,也不是单纯地展示技术,实现了布莱希特所希望的哲理化,让观众既意识到自己在场,又能唤起理想的思考。因此,“综合”的演员还必须具备上述的这种能力。实际上,我们现在定义的演员,应该回到演员的本质,表演者应该涵盖各种类型:舞者、歌者,甚至杂技演员。在奥涅金中,我们看到了“综合”的演员,一是多种角色类型的综合:演员能够承担各种类型的角色,塑造不同的人物,这是演员的基本素养,也是导演的多重塑造。二是表演技术上的综合:不仅有演员在塑造角色上的修养,以斯坦尼体系的体验为基础,做到塑造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又能够以布莱希特的间离,做到人物内心的流露与外化的和谐,再综合梅耶荷德有机造型术、格洛托夫斯基所重视的肢体叙事,训练肢体的可塑性与稳定性。三是演员类型的综合:演员要有除话剧演员之外的专业素养,舞蹈、歌唱、绘画、造型等艺术相关的各方面全面发展。奥涅金为什么能受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青睐,除了“美”的基调,更因为奥涅金的民族化是一种走向世界的民族化,除了立陶宛与俄罗斯在文化上的“水乳交融”、俄罗斯与中国的“藕断丝连”,更因为导演在民族演剧上所做的努力是一种现代综合。反观自身,中国的多元融合的确存在许多差距。首先,作为民族化的演剧,图米纳斯在瓦赫坦戈夫剧院幻想现实主义的风格上,实现了个性的程式化演剧、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以及“综合”的演员的培养。相比之下,中国的民族演剧虽然提出了写实向写意的借鉴、“梅斯布”多种戏剧观的融合,但写意性的“诗意”没有尽数体现,只是在戏剧观上有所突破。徐晓钟虽然提出“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口号,但“我”的现实主义演剧基础与多种文化在结合中仍有所分离,虽然徐晓钟在话剧表演艺术的探讨中,也呼唤适应多种流派演出的戏剧演员,但对演员的演技要求还停留在天性与外形的融合上,也就是说,演员连最基本的“形体动作方法”都还没有完全理解驾驭,更难以实现 MPA 的化用。另外对“大写的演员”的呼吁也还停留在提高演员的个人素质上,对于走向现代化的演剧来说仍道阻且长。对于中国话剧,多方的借鉴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好的方向,但借鉴如果只停留在单纯的模仿或照搬,而不实现本土的转化,便很容易在综合的过程中出现断裂。其次,民族演剧更强调内容而非形式,形式基于内容,如果一个作品没有核心的思想意识,那么形式的多变也是空洞的、乏力的。奥涅金内容取材于经典文学著作,在文学性上就有了稳定的基础,再加上导演对其跨民族的解读,以文学的发源地为古典文化的基础,以多元的形式为现代化的突破,中国话剧却始终纠结于“利用旧形式”或“旧瓶装新酒”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家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无论是面临古典与现代的问题还是民族与世界的问题,中国戏剧家都习惯于选择性接受,但又难以创造性发挥,看似“中国化”,却是以“我”为主的中国化。最后,作为“人”的艺术,中国话剧在走向现代化的路上仍步履维艰。除了具有先锋实验性的戏剧,主流院团的戏剧都始终局限在狭小的范式和命题中,虽然具有现代性的“形”,但依然没有召回现代性的“神”。现代综合的首要任务就是现代化,如果中国的话剧艺术暂时还无法走向现代化,那么也很难承担起多种文化从进入到过渡,从过渡到飞跃的整个过程。(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