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族地区
乡村
教师
文化
适应
意蕴
现实
困境
路径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张地容1,2,李季2(1.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2.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是乡村教师在与乡村文化接触之后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乡村教师基于这些“变化”逐步获得在民族地区乡村生活和工作能力的过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对于助推乡村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活动、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性教学质量、形成乡村教师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在工作、人际关系、心理和生活等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境。检视这些困境的生成原因发现,主动学习与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快推进教师供给侧改革、创设“留得住、教得好”的生态环境是纾解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文化适应困境的有效路径。关键词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乡村教育中图分类号 G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4336(2023)01-0063-07一、问题的提出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振兴必须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乡村教师获得感与职业幸福感。我国80%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乡村,无论振兴乡村抑或精准扶贫,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都是重中之重1。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是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是“扶贫扶智”的核心人物,是带领民族地区乡村儿童走向美好生活的关键力量。然而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存在贤才难招、现才难留以及英才难育等问题1,其职业吸引力明显不足。随着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等专项文件的颁布,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有明显改善,甚至有部分教师工资已显著高于城镇教师。工资待遇的大幅度提高满足了教师生存性需求,有助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引得进”,但是教师不仅是一个“经济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文化人”,仅仅采取经济手段无法解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仍然向城市学校或其他行业频繁流动等问题。有学者认为只依靠物质待遇已经难以留住乡村教师2,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年龄和地缘变量是影响特岗教师留任的关键因素”3。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高工资待遇能否留住乡村教师?”4这一问题必须深入思考,经济因素是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地域与流动选择的非常重要因素。然而,文化因素对乡村教师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增强,诚如有学者指出,巨大的文化差异是影响乡村教师继续留任的重要因素3,乡村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文化选择与文化适应5。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处“民族地区”和“乡村地区”双重文化场域中6,文化适应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2022年度课题“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2073);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贵州 幼小衔接 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B222);奕阳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课题“贵州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评估”(项目编号:SEI-QXZ-2021-3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张地容,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李季,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第11卷第1期2023年1月Vol.11No.1Jan.2023民 族 高 等 教 育 研 究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of Nationalities63DOI:10.14045/ki.rhen.2023.01.011专业生活。简言之,乡村教师必须适应民族地区独特的乡村文化,才能掌握地方性知识、拥有跨文化能力和涵养乡土情怀,才能开展文化回应性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留得住”“教得好”。学界主要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本国教师赴他国工作学习的文化适应以及乡村教师何以融入乡土社会问题,鲜有专门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挖掘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的内涵意蕴,分析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的现实困境及生成原因,探寻新发展阶段纾解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文化适应困境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二、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的内涵及价值意蕴(一)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的内涵文化适应是(Acculturation)是人类学的一个研究范畴,雷德菲尔德(Redfiled)等于1936年提出文化适应是指在不同文化情景中人们经历连续性“直接接触”以后,其中一方或双方原文化类型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多是因与他者文化接触之后政治组织、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这一概念界定主要是从群体层面上来理解的。随后,文化适应开始运用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经济发展引起了大量的国际移民潮,移民群体在新文化环境中如何学习新文化体系以更好地融入东道国成为社会学领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视角。心理学领域的跨文化适应主要研究跨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关注个体进入新文化情景之后认知理念、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文化心理学家贝瑞(Berry)(1990)在人类学家已有理论基础上结合个人在移民方面的研究提出,文化适应既包括文化层面或群体层面上的文化适应,也包括心理或个体层面上的文化适应,并把文化适应策略分为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融合(integr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四种类型。我国学者万明钢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基于对母体文化和异质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所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调整7。无论是国外对跨文化适应的多学科界定,还是国内对文化适应的持续探索,“接触”和“变化”均是文化适应的两个关键要素。所谓“接触”是指不同文化间相互之间的接触,是文化适应的前提,所谓“变化”是指接触时和接触后的动态改变,是文化适应的过程与结果。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塑造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人群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当个体进入异质文化时,必然会因“文化”的改变而产生一系列变化。结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是乡村教师在与乡村文化接触之后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乡村教师基于这些“变化”逐步获得在民族地区乡村工作和生活能力的过程。这个定义表明,第一,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要与乡村文化“接触”,希冀在文化互动与交融中获得文化适应能力;第二,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不仅受到教师个人层面(如年龄、性别、语言能力等)影响,还会受到人际间层面(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层面(如社会风气、语境等)影响,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既涉及社会层面的适应,也指向心理层面的适应,只有在这两个层面上适应良好,才能实现文化适应。鉴于此,本研究依据贝瑞(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和布莱克(Black)的文化适应三个维度即一般性适应、交往性适应和工作性适应8,结合现实教育情境,把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分为工作、人际关系、心理和生活适应等四个方面。(二)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的价值意蕴文化适应是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在乡村文化情境中生活、工作、学习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第一,助推乡村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活动。教师是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人物,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更是担任了此项重任。可以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文化传承、经济繁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都离不开民族地区教师的鼎力相助。学者吴明海指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负有重要的育人使命、文化使命与政治使命,对传承各地各民族乡土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9教师只有适应与认同民族地区独特的乡村文化,才能传承与发扬乡村文化,继而才能更好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性教学质量。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教师回应文化差异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教学取向和行动方案10,通过培养学生尊重异质文化,形成对母体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多元文化的欣赏与鉴赏能力,从而养成多元文化一体的意识、能力和行为习惯。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关键在于民族地区64乡村教师要充分认识、理解和适应乡村文化。换言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越是适应民族地区独特的乡村文化,越能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行为就越“接地气”,文化回应性教学就越到位,反之,则难免会造成教师对教学“漠不关心”、难以安心从教的窘境,文化适应的失败必将导致教师课堂教学的失败。第三,形成乡村教师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民族文化自信的首要表现是教师文化自信,教师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就是教师与乡村文化接触交融过程中逐渐理解、包容、认可、反思、传承乡村文化的过程,即文化适应是教师文化自觉自信形成的桥梁。第四,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内外部条件的支持,内生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内生动力源于教师对自身工作学习文化的适应和认同。如果不注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对民族环境、乡村社会等特定场域的适应,其专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学者田爱丽所言“教师对于乡村教育职业特性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11三、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文化适应的现实困境文化适应问题在民族地区“外来”新手乡村教师的身上尤为凸显。他们大多数刚从高师院校毕业,接受的是城市文化,其居住环境、主观情感、行为方式都带有城市化倾向,毕业以后通过“特岗计划”“少数民族人才引进”“乡村教师招聘”等方式进入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到跨文化民族地区之后,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由于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12。面对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碰撞时,由于这些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新手教师普遍遭遇了文化适应困境,阻碍其文化适应价值的全面实现。(一)工作适应方面的困境工作适应是指熟悉新的工作角色、环境、任务、要求、方式等。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工作适应主要表现在工作强度与压力、职业认同感、未来愿景与离职倾向等方面。笔者调研贵州省黔东南、黔南、铜仁等民族地区多所乡村学校,深度访谈了多名乡村教师后发现,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大部分教师一周要上15到24节课,还要担任班主任、应付各种检查、填写各种表格等。由于当地教师数量尤其在编教师严重不足,多数教师为“全科教师”,身兼数职。学者袁同凯通过田野调查也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面对诸如行政、科研、社会工作等繁重的非教学任务13。在这样高强度和高压力下,有的老师表示自己不知所措、分身乏术、感到迷茫,再加上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备、教学资源不充足、教学设备欠现代化等,致使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的心理有落差,主观上不愿意融入、甚至想逃离这片土地。王荟等对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留岗意愿的调查发现:65.3%的教师不愿意留在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工作,如果换成“长期坚守”则比例上升至87.9%,14这说明乡村教师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工作之后,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受到较大冲击,滋生了工作认同感较低、离职倾向明显等消极情绪,由此可能造成工作效率、教学质量不高等负面影响。(二)人际关系适应方面的困境人际关系适应是指在与异质文化中的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时所感受的舒适感和熟练感。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人际关系适应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公共人际关系等方面。积极愉快的人际关系不仅带给教师舒适的情绪体验,更能帮助教师文化适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民族地区大部分当地居民使用的是民族语言和乡土语言,作为“外来人”,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