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族地区
高校
中华民族
自治区
少数民族
大学生
刘薇
收稿日期:20220102基金项目:内蒙古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40054220375)”阶段性成果;内蒙古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4005422037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薇(1984),女,辽宁海城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党史党建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22 年第 6 期(总第 191 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刘薇(内蒙古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呼和浩特 010021)摘要:民族地区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主体。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价值观认同、实践认同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实施增进共同性、包容尊重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构建社会文化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嵌入主题学习、网络+育人模式、专项研究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实践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的基础,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关 键 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内蒙古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22)06-0021-0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踏上了第二个百年的奋斗征程,更加需要举全国之力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大的美好愿景。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把各民族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尊重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基础上,铸牢共同目标和愿景,画出最大同心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成立最早的模范自治区,是包括蒙古族、回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多民族交融的边疆民族地区。近代以来,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使命,如何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理解并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目标认同、中国梦的认同等,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现状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遭遇过共同的苦难,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因此,各民族蕴含对国家、民族、文化、政党、社会制度等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在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宗教和种族冲突的冲击之下,青年一代应当坚守底线,于万花丛中找准方向,于历史发展中验证事实。在踏上新时代的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青年一代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秉持历史上先辈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的传统和作风,从情感、价值观、实践三个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12DOI:10.16415/ki.23-1021/c.2022.06.003体意识的三重认同1 情感认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自身所结成的某种关系的态度。个体与其他群体进行相似的比较后产生积极的、肯定性的情感,进而模仿、吸收为自身成就客观目标的驱动力,这一感情、心理、行为上的同化过程即为情感认同。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这个客观事物,就包括国家、民族、文化、政党、社会制度;这个其他群体就是其他民族大学生。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祖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民族从“满天星斗”,到多元汇聚为一体,在此过程中,经由历史发展的演变,衍生出居住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民族。同时,各民族之间也通过持续不断的接近、交往,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性要素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国家危难和民族危亡,各民族的仁人志士也在不断寻求方法和道路,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守卫东北、台湾等,无不显现出各民族将领和老百姓身系国家和民族的拳拳爱国心,充分体现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蕴含着绝不当亡国奴、有国才有家的深厚家国情怀,是一种高度的情感认同。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这种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在今天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需要继续的传承下去,这个历史的接力棒就交到了青年一代手里。习近平总书记 2021 年 4 月 6 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到:“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1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有知识、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艰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就,情感的基础越加深厚。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历史,尤其是民族发展史,从中体会和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由来和发展,结合当代国家发展的成就,从情感上引起共鸣,在潜移默化中铸牢共同体意识。2 价值观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价值观是个由外而内,由认识到情感再到行为意志的持续的转化过程。价值观的认同首先要明确认同什么样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统一。在当代,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格局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之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同时,辨别优质文化,摒除劣质文化。作为当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一方面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另一方面,以求同存异的思维铸牢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明没有断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能够不屈不挠的抵御外敌入侵,是源于长期以来各族人民所形成的和谐、互助、团结、向上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靠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更加需要青年一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挑起民族复兴大任,实现民族复兴梦想。3 实践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识和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我国从 1982 年就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月”的活动,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依据地方特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内蒙古自治区从 1983 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的工作,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围绕着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宗旨,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也十分重视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和宣传,如内蒙古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在学生中开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构筑中国梦”的主题设计大赛,本科生党支部开展“学党史正青春 榜样的力量”活动,开展“描绘时代新蓝图,接续奋斗新征程”的主题团日活动,举行22“爱国明志、勤奋自强”的升旗仪式,疫情期间线上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学习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取知识,收获感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实践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大学生对国家、民族、政党、文化、制度的认同,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二、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收集和整理了目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一)课程内容不完备内蒙古地区各高校在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均已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普遍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据访谈内容反映,目前的专题授课内容中欠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发展历程、意义,以及铸牢的方法和路径等内容的剖析和讲解。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逻辑架构应当予以分析,引导学生从学理的角度深层次的加以理解和把握。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反应,授课中应增加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发展内容,以史为据,从中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因以及重要性。(二)授课方法有待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高校思政课中对该门课程大多呈现出重讲授、轻实践的情况。根据接受访谈学生反馈,教师在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中,偏重政策的解读和理论知识的传授,难免枯燥单调,学生不易接受,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除此之外,缺乏对国外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种族冲突严重危害性的比较案例研究,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缺乏互动,我讲你听的传统授课方式仍然占主导,学生参与率和抬头率普遍不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三)师资队伍需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内蒙古地区各高校本科生、专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隶属于各大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且设立了专门的教研室,如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 7 个教研室,其中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同时配备专任思政课教师,并且 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历,并且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但是,其他高校尤其是专科(包括高职高专)院校,呈现师资队伍学历层次不一、学科背景混杂、一线专职和兼职思政课教师混合教学的现象。内蒙古地区高校现已开设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修课是在原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但由于两门课程有着共通性,再加上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没有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对理论的研究和政策的把握不到位,在教学内容上对旧教材、旧课件稍加修改或生硬融入相关政策,不仅收不到良好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是“新瓶装老酒”,毫无新意,甚至是反感。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政策了解不彻底,一知半解,流于表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理念及实践路径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践行者。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依据学生特点,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教学和实践中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五个认同”意识。(一)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结合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从心理、情感、多样性的文化和习俗等方面,使其从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角度,深刻把握各族人民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价值理念。321 构建社会文化历史知识体系。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和思考能力,且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成年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发展历程、重大意义及价值易于掌握和理解。但如何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内化于心,产生情感共鸣,外化于行,形成自觉实践,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围绕大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的特点,从社会、文化、历史三个方面进行知识体系建构。构建出培育大学生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框架。(见图 1)图 1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体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