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慕晋追唐
南宋
时期
米芾
人格
思想
接受
转变
王进
学科聚焦 70米芾1(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能诗文,擅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行草书能取前人所长,尤得力于王献之。北宋大文豪苏轼评其书说:“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2米芾的书论言论多见于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等论著中。他的著名“晋人格”书学思想中所蕴含的“晋唐”书家的学习态度,对后世特别是南宋书家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从“接受者”的视角重新研究它的思想内涵。1967 年,联邦德国学者姚斯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一文中提出“接受美学”思想,开始在文学理论界蔚然成风。但在书法理论的研究中尚处起点阶段。它将从“艺术家”为中心的研究转变为以“接受者”为中心的研究,从而重新审视艺术家的艺术思想、艺术作品,进而进行“二次创造”,并将接受者的思想反馈给艺术家进而促进或调整艺术家的创作。这种“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给予本文以极大的借鉴意义。拙作以“接受美学”的南宋学者为研究视角,对米芾的“晋人格”思想进行接受研究,从而揭示米芾的“晋唐”选择态度对南宋书家的影响,为艺术史乃至书法史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一、从“重韵尚趣”到“以韵评书”:米芾“晋人格”思想阐释1.“重韵尚趣”:以“古雅”为归宿的“晋人格”内涵明代书家董其昌在容台集论书中对于晋至宋的书法祈向作了比较准确的描述:摘要:文章以米芾的“晋人格”思想为研究起点,以南宋时期学者的书学观点、创作实践、碑帖刊刻为接受视角,以联邦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美学”为研究方法,揭示出南宋学者对米芾的“晋唐”选择的接受与转变,为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方法论的指导。关键词:米芾;晋人格;接受美学慕晋追唐南宋时期米芾“晋人格”思想的接受与转变文/王进SHANDONG&ART 71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曰:“意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3在董氏看来,晋人书法尚韵,唐人书法尚法,宋人书法取意。这里可以看出晋人的“韵”与宋人的“意”都是关注书家书写状态的个性表达。作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所标举的“韵”与“意”结合的“晋人格”思想见于论草书一文中: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辙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悬之酒肆,光犹可憎恶也。4从此数语可知,米芾的“晋人格”思想最初是论及草书若不入晋人格,成下品,并对张旭、怀素、高适变乱晋代草书笔法的做作提出批评。米芾的“晋人格”思想首先表现在提倡自然率真的“真趣”观。他在评王献之、杨凝式书法时说道:唐太宗力学王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打骂子敬耳。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5杨凝式字景度,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6米芾认为王献之、杨凝式、颜真卿的书法具有天真超逸的“真趣”之意,并特别指出书家书写不但要做到自然率真,而且不能做作。他在 海岳名言 中说: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燕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7米芾看出大字书写时用力捉笔,字越无筋骨神气,要像写小字那样笔锋、笔势备全,在不做作中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而要达到写字自然率真而不做作,米芾在结字和用笔上提倡“变化”。他说:学书贵弄翰墨,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8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大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9米芾所说的用笔轻,自然手心得天真。结构大小相称所体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书法魅力成就米芾所说的“古雅”的艺术效果: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10米芾书论中提倡的“随意落笔,皆得自然”造就晋人书法所提倡的“古雅”之韵。米芾以此“古雅”的书法标准,对唐代徐浩书法的“肥俗”进行了抨击: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米芾清和帖米芾竹前槐后诗帖学科聚焦 72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如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11综上可知,米芾所提倡的“古雅”为标准的“晋人格”书学思想,是提倡晋人书法天然、不做作的书法之“韵”。2.“以韵评书”:“晋人格”影响下的“晋唐”书作鉴赏从米芾“晋人格”书学思想的研究中可知,米芾提倡的“晋人格”包含自然率真、不做作的“真趣”,结字与用笔中的“变化”以及随意落笔、皆得自然的“古雅”。这些“晋人格”书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他对晋、唐先贤书家作品的鉴赏与品评。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米芾的书法鉴赏标准,笔者根据米芾的书史,参考闫旭颖的论米芾的书画鉴赏从画史书史看米芾的鉴赏观一文,将米芾所收藏的书法作品整理如(表 1)12:从米芾书史所收藏的先贤作品可以看出,收录王羲之作品 12 幅,王献之作品 2 幅,收录张璪、张旭、怀素、李邕、欧阳询、苏斤、杨汉公、李氏书帖各 1 幅,共计 22 幅书法作品。从米芾所收藏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最钟爱的还是晋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这种收藏偏好与米芾的“晋人格”的书学祈向是一致的。这种“晋人格”的书学祈向也直接影响到了米芾以“意趣”来品鉴先贤的书法作品,他在答绍彭书来论晋帖误字中这样说道: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扬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13从此论中悉知,米芾这种标举“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意趣”品评观,与追求自然、平淡、古雅的“晋人格”思想是一致的。除了“二王”父子的书法作品的收藏,米芾其次收藏的是唐代欧阳询、李邕等人的书法作品。米芾以“意趣”为出发点,对唐代欧阳询、李邕等人的书法进行对比性品鉴。他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名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繊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14由上可知,米芾对欧阳询、徐浩等人的书法“安排费工”缺乏“意趣”进行了批评,对沈传师变格所取得的“真趣”高度评价。这些鉴赏的观点皆与米芾“晋人格”的书学思想的一脉相承的。二、从“崇韵抑法”到“由法入韵”:赵构、朱熹、赵孟坚的米芾“晋人格”书学接受1.“崇韵重法”:赵构的“晋人格”接受观作为南宋高宗的赵构,以帝王书家的身份,对整个宋代书法的水平给予比较客观的评价: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至太宗皇帝搜罗书法,备尽求访。继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然家鸡野鹄,识者自有优劣,优胜泯然与草木俱腐者。15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帝王书家的赵构认为苏轼、黄庭坚、米芾书法的各有趣向,整体与王羲之等先贤书家相比是“家鸡野鹄”的水平,书法各有优劣,比故步自封的“草木俱腐者”要强得多。在这三家中,赵构最欣赏的还是米芾的行、草书法,他说: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16此论中可知,赵构认为米芾书法真、楷、篆、隶不甚工,行、草书入能品,这与米芾提倡“晋人格”而尽学六朝笔法有关。对于“六朝笔法”的学习,赵构得到这样的心得: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17米芾的“晋人格”思想影响了赵构对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的深入学习。在“六朝笔法”的学习中,赵构最钟爱的还是王羲之的书法,他说:余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SHANDONG&ART 73表1收藏者作品名收藏方式米芾王羲之黄庭经贞明庚辰秋,得于博王旧邸。米芾王羲之行书帖真迹清和帖米芾唐摹王右军帖,双钩蜡纸,最后一帖为橘奉帖米芾王羲之玉润帖,唐人冷金纸双钩摹本,连在稚恭帖后米芾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苏氏三本,在诸房一本,米芾易得一本,刘泾易得无褚印。米芾王献之十二月帖原与快雪时晴帖连,原苏太简家藏,后子美子基与余分,以书画宝玩之易。米芾王羲之笔精确帖(缝有贞观半印)米芾梁摹王羲之乐毅论(智永跋)改误两字以雄黄盖,不避唐讳,是梁本,米芾从杭州天竺僧处得一本。米芾王羲之桓公破羌帖(有开元印)先归苏之纯后宗室仲爰先取,使庸工表背,后米芾典衣取归。米芾王羲之十七帖米芾王羲之官奴帖米芾张璪真迹四帖杭州陆氏大姓家原五帖,今存四帖。米芾张伯高五帖黄经(少年书)米芾欧阳询三轴以智永三帖,陆柬之头陀寺碑一轴易。米芾怀素苦笋帖米芾李邕碧笺胜和米芾以六朝书,古贤,韩马,银博山全华洞天石,古鼎复忘记数物易于孙端问。米芾李氏卫帖米芾后以画易得于刘泾。米芾子敬范新妇帖(唐摹本)获于苏激家。米芾右军尚书帖米芾苏斤摹张旭草书自叙帖后归吾友李淳。米芾湖州刺史杨汉公书(有钟法)后米芾以智永三行书帖,陆柬之头陀寺碑换字于宗室令穰欧书,与薛绍彭并收。米芾褚摹兰亭一本,苏舜举元房(易简子),上有苏耆跋后米芾以王维雪山六幅,李王翎毛一幅,徐熙梨花大折枝易得。学科聚焦 74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18赵构从王羲之书法 50 年的学习,横斜平直,随意所适,晚年得趣。这种书写状态与米芾“晋人格”所提倡的自然平淡、不做作基本是一致的。为了能够达到“晋人格”的书法高度,赵构要求士大夫对“六朝法度”的重视。他说: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瑧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19从此论可知,赵构认为士大夫学习正书“八法皆备”,才能在行草之间焕手妙体,达到米芾所提倡的“晋人格”的书写状态,而免于流俗。2.“重法抑新”:朱熹的“晋人格”接受转变作为南宋理学大师的朱熹在“道统”的指导下,提倡“重法抑新”的书学思想,首先“重法”这种思想突出体现在他对王羲之十七帖的赞赏上: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出者。20以上书论中,王羲之的十七帖所表现的“气象超然,不与法缚”是“法”与“意”结合很好的状态,在朱熹看来,唐代书家是有唐“法”而无汉魏之“法”的,他说:书学莫胜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见,而汉、魏之楷法遂废。入本朝来,名胜相传,亦不过以唐人为法。近岁朱鸿胪(朱敦儒)、喻工部(喻樗)者出,乃能超然远览,追迹元常于千载之上,斯已奇矣。21从书论中可知,朱熹认为朱敦儒、喻樗追师钟繇的楷书笔法,符合士大夫端庄士人的标准。以此理学的评书标准,他对黄庭坚、米芾书法的“狂怪怒张”的“新”给予了批评:至于黄、米而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矣。故常集其墨刻以为此卷,而尤以 乐毅论相鹤经为绝伦,不知鉴赏之士以为如何也。22基于理学的评书标准,结合朱熹所理解的“晋人格”的笔法。朱熹在“以人论书”的基础上,学书上追钟、王,兼及宋代诸贤,提出“书字时甚敬”的主张。他说:明道先生曰:“某书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至此是学。”握管濡毫,伸纸行墨,一在其中;点点画画,放意则荒,取妍则惑。必有事焉,神明厥德。23综上可知,朱熹的“晋人格”接受是以理学评价米芾紫金研帖SHANDONG&ART 75标准为前提的“重法抑新”,对整个南宋的书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3.“由法入韵”:赵孟坚的“晋人格”接受观作为南宋皇室后裔的赵孟坚,在米芾“晋人格”思想的接受上,鲜明的主张上强调“以法入韵”。这里的“法”更多的是指唐人之法,“韵”指的是晋人之韵。对于晋、唐书法的选择,他曾这样说道:学唐不如学晋,人皆能言之。夫岂知晋不易学,学唐尚不失规矩,学晋不从唐入,多见其不知量也,仅能欹斜,虽欲媚而不媚,翻成画虎之犬耳。何也?书字当立间架墙壁,则不骫骳。24以上书论,赵孟坚既看到学习书法上晋人书法最好,也看到晋人书法不易学的现实,主张学习书法由唐入晋,缺失唐人学习会缺少骨架。他认为书法由“态度”与“骨骼”两部分构成:态度者,书法之余也;骨骼者,书法之祖也。今未正骨骼,先尚态度,几何不舍本求末耶?25由以上论断可知,赵氏认为要想兼顾“态度”与“骨骼”,这是看到了南宋书家竞相效仿的苏轼、黄庭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