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乌江航道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_林婵娟.pdf
下载文档

ID:2718323

大小:1.59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族 交往 交流 交融 视域 乌江 航道 文化遗产 特征 价值 婵娟
收稿日期:2022-05-30修回日期:2022-10-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土司文化遗产比较研究”(20FMZB005);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乌江航运文化线路遗产研究”(BSY21034)。作者简介:林婵娟(1997),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通讯作者,Email:。李然(1976),男,湖北随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摘要:文化线路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遗产表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借助文化线路理论,通过文献整理与田野调查,对乌江航运系统进行遗产识别。研究发现:乌江航运系统具有类型丰富的遗产构成,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特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线路,可称其为乌江航运。通过探讨乌江航运的特征与价值,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拓宽文化线路的遗产视角。关键词:乌江流域;文化线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3)02-0062-10DOI:10.19933/ki.ISSN1674-3652.2023.02.0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IS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乌江航道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林婵娟,李然(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引用格式:林婵娟,李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乌江航道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3,39(2):62-71.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第39卷第2期Vol.39No.22023年3月Mar.2023文化线路遗产是国家与地方互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历史遗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线路宪章认为,“文化线路是水路、陆路或其他形式的交流路线,有明确地理界线、独特的动态和历史功能以及特殊而确定的服务目标。它源于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在时空中涉及的所有文化之间的交流互惠在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构成之中得以体现,并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整合为统一动态系统”1。文化线路遗产的挖掘、整理、阐释及保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文化线路遗产研究大多集中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的路网”,或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海上丝绸之路、灵渠、蜀道、万里茶道,以及西南丝绸之路、北京中轴线、茶马古道、川盐古道、武当神道等大型文化线路,还有许多流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第39卷第2期63域性水运文化线路遗产亟待挖掘与整理,乌江航运文化线路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线路之一。乌江是武陵民族走廊最西侧的通道 2。它发源于贵州乌蒙山脉,于重庆涪陵汇入长江,流域范围涵盖今渝、黔、滇、鄂四个省级行政区。乌江是长江右岸最大的支流,其干流中下游部分及郁江、石阡河等支流组成的航运系统从西南辐射华中500余公里,连接着中原、荆楚、巴蜀、滇黔等地域文化区,覆盖了汉、苗、土家、仡佬等多民族文化区,可以称其为乌江航运。乌江航运兴起于战国时期,反映了中原、荆楚、巴蜀、滇黔等多地域人群的政治、商贸与文化互动往来。乌江航运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影响,其所联通的不同文化和人群的交往互动充分反映在沿线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种互动影响以航运为主要方加强中原地区和乌江流域各民族地区的交往,既体现了历代中央王朝对乌江流域治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体现了乌江流域各民族不断吸收中原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龚锐等的“盐油古道”研究 3 已经触及乌江航运线的文化线路特征。从文化线路遗产的理论背景出发,结合乌江航运历史与航运遗产现状,对乌江航运文化线路遗产的构成、特征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期望推动乌江流域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丰富我国流域性水路文化线路遗产的类型。一、乌江航运文化线路的遗产构成乌江航运依托航运而形成,是沿岸不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通过航运沟通,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商业、民俗等各人文领域内互相碰撞而产生的,其遗产构成可以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种类型。(一)物质文化遗产1.航道。航道是乌江航运系统最核心的物质文化遗存。乌江航运因两岸时有岩崩阻塞河道,通航路线有所调整,在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线路分布,主要有涪思段(重庆涪陵贵州思南)、思湄段(思南湄潭沿江渡)、郁江段(郁山彭水)、石阡段(思南两江口石阡)四段。2.渡口。渡口是航运基础设施,见证了乌江航运上不同区域的人员往来与商贸交流。乌江航运上的渡口遗址众多,仅铜仁地区的乌江渡口就有118处 4。见诸历史文献较多的渡口有河闪渡(仡闪渡)、马骆渡(马骡渡、马洛渡)、沿江渡(袁家渡)、德江上渡(蛮夷司上渡)、廻龙场渡等,但多数渡口仍未受到足够重视,仅彭水、沿河两地的红军渡与余庆廻龙场渡口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助航类遗产。(1)纤道。有学者将乌江纤道开凿的时间追溯到战国初期的巴人南迁。见诸于史籍最早的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思南知府杨以增在镇江阁悬崖处修建纤道 5 169。乌江沿岸古纤道大多被淹没,彭水万足、思南两江口等几处尚存零星遗迹。(2)绞关站。绞滩指用绞盘或绞滩机绞拉船舶通过急流滩。乌江航运的上水船每过险滩,人必上岸,货物依靠人力搬运过滩,船则由船工打帮“换综”拉纤方能过滩。绞滩始于明朝,经历了搬滩、人力绞滩、机械绞滩三个阶段。随着水电开发后乌江水位的上升,众多绞关站已被埋没水下,绞滩也退出历史舞台,仅剩贵州德江县境内潮砥滩上的绞关遗址。4.码头型古城镇。乌江航运及其伴随的政治军事资源、人口、商贸与物流的汇聚,孕育了两岸众多码头型古城、古镇。航路上的古城主要是思南、彭水、涪陵等历史文化名城。航路上的古镇较多,如龚滩、羊角、郁山、潮砥、洪渡等。但随着现代的经济运动和水电建设,目前只有淇滩和龚滩(异地复建)相对完整,且龚滩古镇已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古建筑。乌江沿岸城镇分布着许多与航运相关的古建筑遗存,其中以会馆、祈福庙宇和盐业仓储最具代表性。会馆建筑多是清时受川盐之利吸引,从陕西、江西、四川和两湖等地区迁居乌江沿岸贩盐运盐的商人所建立。现存会馆建筑中,陕西会馆仅酉阳龚滩古镇西秦会馆一处,两湖会馆也只有石阡禹王宫,江西会馆有彭水万足万寿宫、思南万寿宫、石阡万寿宫,四川会馆有彭水万足万天宫、林婵娟,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乌江航道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长江师范学院学报64酉阳龚滩川主庙、思南川主庙等。航路沿线还遗存了与乌江航运密切相关的宗教场所王爷庙。王爷庙多系木船时代船工及家人祈求航运平安的庙宇,现仅思南、石阡保留有其建筑遗存。清以后川盐入黔行销时期的仓储遗存有思南周和顺盐号、龚滩“半边仓”等。6.石刻。石刻是乌江航运历史上政府、士绅、商人与民众关于航道开发、航运管理的社会契约,是航运民间公产、商业管理制度的雏形。摩崖石刻中,以德江潮砥的“黔中砥柱”最有代表性,1958年便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有关乌江渡口管理的碑刻内容也十分翔实,如湄潭沿江渡政德碑 桶井严禁舟楫贪揽重载碑 仡闪渡兴渡碑等;还有记载疏凿乌江河道的碑刻,如通木坪修河碑汇;航运码头、场市管理碑刻,以龚滩签门口永定成规碑最有代表性,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乌江航运有密切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饮食、民俗、号子、航运有关古代诗词、“歪尾船”建造技艺、民间传说等方面。彭水郁山的鸡豆花和三香等制作技艺、德江土家族炸龙和傩堂戏、思南花灯戏和上元沙洲节、石阡布偶戏和仡佬族毛龙节等非遗均与乌江航运带来的文化交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古代黔地陆路不畅的情况下,乌江航运成了历代移民携带各种文化因素的传播孔道。以德江土家族炸龙为例,其中充斥着汉民族舞龙习俗、土家族“火神崇拜”与傩文化的交融性。炸龙是德江土家族春节的重要民间活动,其本质实为“舞龙”“龙灯”,只因炸龙是其高潮环节,所以民众统称为炸龙6。清道光思南府志载“祈年则上元龙灯、社会、神会及各庙斋醮,均此意也”,说明至少两百多年前龙符号就已经被拥有白虎崇拜的土家人所接受,而这应与明清时期沿乌江航运进入该地区的大批汉人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舞龙习俗与土家族悠久的“火”崇拜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扎龙、出龙、送帖、舞龙、游龙环节后的“炸”龙高潮。同时,炸龙与“冲傩”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与“冲傩”的转运动机一致,即当事人主动要求在炸龙活动中“被炸”,以此驱除霉运;二是与“冲傩”中的“还愿”要求一致,即一旦参与炸龙,便要连续参加三年,否则会遭报应。乌江航运上的船工号子,生动地反映了航运与船工、纤夫等的生活状况。乌江船工号子以沿河乌江山峡一带最典型,川江号子(乌江号子是其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思南船工号子已被列入贵州省非遗名录,武隆羊角船工号子也被收录至重庆市非遗名录。历史上“歪尾船”常年航行在涪思段航路,沿线民间造船业也曾十分兴盛。据记载,德江新滩附近的侯家坨的“水木匠”中曾保留有“歪尾船”的土法建造技艺 7。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歪尾船”的建造技艺随着1964年最后一只“歪尾船”的拆解,逐渐消失在漫漫江流中。许多政治家、文学家或生在乌江沿岸,或经航路求学、任官、贬谪而驻足乌江两岸怀古凭吊或感时伤世,留下的大量诗文增添了乌江航运的文化底蕴。其中,以刘禹锡、黄庭坚等发扬光大的乌江竹枝词最具特色。前人对这些文学作品多有整理,如黄节厚曾专门收集乌江古代诗词350首 8,为进一步认识乌江航运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关于乌江航运的传说有乌龙辟江 乌老汉要江 狮吼洞 鲥鱼堆的传说 玉龙架桥 仙人造船 送龙归大海等。二、乌江航运的文化线路特征1994年的马德里会议指出了文化线路的四点判别标准,即空间特征:长度和空间的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线路所代表的交流是否广泛,其连接是否足够丰富多样;时间特征:只有使用达到一定时间,文化线路才可能对它所涉及的社区文化产生影响;文化特征:是否包含跨文化因素或产生了跨文化影响;角色和目的性特征:它的功能 9。第39卷第2期65(一)空间特征:山水相间,空间繁复乌江航运是一条水路通道,以今重庆涪陵为起点,溯乌江而上,从四川盆地延伸至云贵高原,在长度上跨越500余公里。从线路分布、地貌形态和地理空间看,它有明确的地理范围,具有山水相间、空间繁复的空间特征。乌江航运具有明确稳定的线路走向。它涵盖涪思段、思湄段、郁江段与石阡段四条线路,其中又以涪思段为主体。其线路分布为第一,涪思段:从重庆涪陵至贵州思南长约395公里的乌江干流航线,是乌江航运的主体线路。龚滩是古代川黔界点,自明万历年间凤凰山岩崩后,涪思段愈发明确地以龚滩为界,分为涪龚段和龚思段两程。从船只上水角度讲,涪龚段的线路是今重庆涪陵羊角碛武隆江口古镇彭水洪渡古镇龚滩,龚思段一线主要是龚滩思渠古镇沿河淇滩古镇新滩潮砥桶井思南城。第二,思湄段:从思南到湄潭沿江渡的干流航线,全长约60公里。乌江思南以上的河道通航历史较短,至1915年左右,思湄段河道可自思南上行至沿江渡附近。船只若由思南城上行,线路是思南城镇江阁邵家桥两江口文家店河闪渡通木坪梁家渡沿江渡。其中,思南河闪渡为稳定线路。第三,郁江段:从郁山古镇到彭水城的乌江支流郁江段航线。该航运段落线路大致为峡口塘蔡家坝郁山镇观音岩(彭水县城乌江口),长约112公里。第四,石阡河段:由石阡城至思南塘头镇两江口的乌江支流石阡河航线,全长约62公里。石阡段的线路为两江口雷家屯浮桥口石阡城。从地貌形态看,乌江航运四条线路共享山水相间的特征。乌江航运集中分布在乌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河道多险滩,两侧多峡谷。思湄段与石阡河段地处乌江中游,此段航道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主要夹行在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之间,多为二三百米深的V字形峡谷,崩石堆积,以鱼子三滩最著名。涪思段与郁江段地处乌江下游,此段航道宽窄相间,河面相对开阔,但仍有潮砥、新滩、龚滩、羊角碛四大滩王。乌江航运联通了云南高原、贵州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