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忙趁东风放纸鸢——北京风筝胜览_陈南.pdf
下载文档

ID:2718178

大小:2.13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东风 纸鸢 北京 风筝 陈南
78北京观察 2023年第 3 期Art寻艺风筝,是古代中国发明的一种具有传递信息、赏玩等多重功能的工艺品,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正史记载,南朝时期,梁武帝被侯景围困,曾放纸鸢向外求援。发展到唐代,风筝被用作传递军事情报,同时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玩具。唐朝诗人元稹在诗作有鸟二十章中有“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的诗句。到了宋代,风筝广泛流行开来,并在扎制、装饰、品种、性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据传,宋代徽宗时期曾著宣和风筝谱,但内容已经失传。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撰写了一部有关风筝的著作 南鹞北鸢考工志。其中“南鹞北鸢”是风筝在南北方的不同称呼,南方称风筝为“鹞子”,北方称其为“纸 妙趣横生的面人、活灵活现的毛猴儿、旋转打斗的鬃人、红袍铠甲的兔儿爷这些颇具趣味的小物件承载着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它们既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也是供成人赏玩的小型民间工艺品。随着时代洪流的跌宕起伏,这些小玩意儿也几度濒临失传。得益于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大力开展,北京相关民间技艺得以传承,成了当今京味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与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合作,对老北京民间工艺品进行连载,梳理其发展历史,总结其工艺特色,还原非遗中的京味儿生活,以飨读者。忙趁东风放纸鸢北京风筝胜览文 陈 南鸾”。为帮助好友于景廉谋生,该书总结了 43 种风筝扎、糊技法。由此被清代画家董邦达称赞道:“愚以为济人一财,只能解其燃眉之急;济人以艺,斯足养其数口之家矣,是以知此书之必传也教民养生之道,不论大术小术,均传盛德,因其旨在济世也。”放风筝作为民俗活动的一种,也与岁时节令息息相关。春三月,风力向上,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春分、寒食、清明都在春季,这几个时节自古都有放风筝的风俗。如唐朝诗人罗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中描写的场景:“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这种风俗历代传承,清代潘荣陛编撰的杂记 帝京岁时纪胜 中也有描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表现了北京城清明时放风筝的盛况。此外,部分地区重阳时节也有放风筝的习俗,清代诗人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写的是重阳节阳江北山放风筝的盛况。风筝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特点、风筝艺人制作水平及审美风格的影响,形成各具艺术特色的风筝流派。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并称中国四大风筝产地。其中,北京风筝的发展受明清宫廷影响颇深,它原本专供朝廷命臣、达官贵人遣兴的玩物,艺人通常按要求制作,风筝结构精巧,不惜工本,造型与装饰也具有雍容华丽、繁缛奢靡的特点。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清晚期纸制龙形风筝,是清代宫廷游戏时所用的精品。风筝龙形,龙头硕大,有鳞十余片,龙须浓密修北京观察 2023年第3 期79Art寻艺长,双眼可活动,整体造型威严而不失灵动。龙身修长,全身附以蓝色鳞片,色彩明快自然,图案清新。内部以细绳相连,结构细密,足见宫廷风筝制作之精巧。基于北京作为都城的政治文化地位,北京风筝在民间也具有相似的艺术特色。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述:“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这一时期,京城民间形成了曹氏风筝、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马氏风筝四大流派。北京风筝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形成了造型丰富、图案吉祥的艺术面貌,各种元素组合成具有形式美和吉祥寓意的风筝。按照形象来划分,北京风筝主要分为鹞、燕子、凤凰、鸽子、鹰、仙鹤等鸟类风筝,蜻蜓、蝴蝶等虫形风筝,各种神话历史人物风筝,宫灯、扇子、鼎、炉等器物风筝及“福”“寿”“双喜”等字形风筝。其中,沙燕风筝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风筝。沙燕又称“扎燕”或“京燕”,其形状源于北京城中一种名为“麻燕”的鸟。这类风筝的造型被设计成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并夸张强调了它舒展的双翅和剪形尾翼,整体呈“大”字形。风筝的描绘着重刻画沙燕的眉眼,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沙燕造型具有样式化的特点,可以细分为雏燕、肥燕、瘦燕和比翼燕等。其中,肥燕象征成年男子,头部多为圆形,且脑围宽于颈项,翅膀宽大,整体显得稳重敦厚;瘦燕则代表成年女子,造型轻盈瘦削,头小翅薄,尾羽狭长,符合女子纤细而柔软的体 态;雏 燕是小孩,造型近似肥燕但结构不同,其比例短而胖,表现出儿童圆润憨态可掬的样子;比翼燕又称夫妻燕,其造型的特点是两个头共用一个身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的是夫妻恩爱的情形。北京沙燕风筝以拟人化的处理,使沙燕变成了一个有着众多成员的大家族,更大程度上寄托并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景。沙燕风筝上还会绘制各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传承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中国传统祈吉文化。常见题材有苍龙训子、丹凤朝阳、福寿三多、万福流云、出水芙蓉等。北京风筝以构造划分,大致有:硬膀风筝、软膀风筝、拍子风筝、长串风筝、桶形风筝等。硬膀风筝,即风筝的两翼皆用两根横竹条上下形成构架,这样两翼既不能折叠也不能拆卸。此类风筝的结构简洁而牢固,易于放飞,其代表有沙燕风筝。沙燕由五根竹条扎制,翅膀上的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成一个特殊结构,以确保沙燕风筝在风小时能飞,风大时还能保持稳定。软膀风筝,即风筝的翅膀只有上面一根竹条,翅膀下半部分没有固定,可以随风飘荡。此类风筝在空中的表现力很强,可以展现出翅膀抖动的效果,适用于昆 虫、禽 鸟 等造型的风筝。清晚期纸制龙形风筝 故宫博物院藏 沙燕风筝 比翼燕80北京观察 2023年第 3 期Art寻艺拍 子 风 筝,这 种 构 造 主要用于各种器物、文字、几何造型的风筝,其造型较为规整,近似于一个平面,因此风筝外框多是竹条扎制的两个正方形,套叠为八角形,中间加十字骨架,呈平板无曲面状态,需要较强的风力方能放飞。长串风筝,俗称“蜈蚣”,顾名思义是由许多风筝片连缀成串的风筝。此类风筝较为典型的代表是龙形风筝,其放飞时凌空翱翔,气势宏伟、醒目震撼。最前的龙头需要带动后面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风筝片的飞行,因此它的骨架强度要加倍,连接线也需要前粗后细以适应放飞的需要。桶形风筝是一种立体风筝,由多个结构面组合而成的几何形体风筝,骨架通常为折叠结构,常见造型有鸟笼、花瓶、宫灯等。这类风筝的放飞条件较为苛刻,可在强风中放飞,但不适宜弱风飞行。北京的风筝技艺虽然流派不同、风格有异,却都呈现出北京地区特有的皇家风范,大气端庄、规整考究、寓意吉祥、制作精美。截至目前,北京有三项风筝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 年,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 年,曹氏风筝和北京扎燕风筝入选第三批名录。风筝哈是北京著名的风筝制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简称,其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哈氏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间县果子洼村,因祖辈考中武状元进京。后来家道中落,为谋生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两间铺面专卖风筝。据琉璃厂小志记载:“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从第一代创始人哈国梁到第四代传人哈亦琦,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曹氏风筝工艺,是孔祥泽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研究复原的传统手工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 里的43种技法,完整保留下来的有 20 种。孔祥泽尊重并纪念曹雪芹的功绩,故将他制作的风筝称为“曹氏风筝”。北京扎燕风筝技艺,以费保龄为主要传承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于 20 世纪 60 年代研究整理南鹞北鸢考工志,全面掌握了扎燕风筝制作技艺,其扎制的燕子形神兼备,拟人化的塑造赋予了风筝个性化的情感表达。风筝的诞生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形成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品。北京风筝具有独特的地域性艺术特征、深厚的艺术价值,它还被注入了很多的文化象征。如沙燕风筝,已是北京的象征符号之一,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妮妮的设计灵感即来自沙燕风筝。风筝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对传统手工技艺造成巨大冲击,风筝的发展也显现一定的局限性并面临许多问题。如北京风筝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价值不菲,因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放风筝的场地大大减少。风筝如何适应时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形式和工艺方面融合新文化、新技术是需要探索的重要命题。作者单位: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责任编辑 任万霞 风筝 苍龙训子 哈亦琦制作 风筝 雏燕之出水芙蓉 费保龄制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