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复兴的文明展望——理解...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另一视角_徐冶琼.pdf
下载文档

ID:2718177

大小:1.80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族 复兴 文明 展望 理解 传统文化 相结合 另一 视角 徐冶琼
DOI:10.13766/j.bhsk.10082204.2023.0093民族复兴的文明展望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另一视角徐冶琼,李艳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强调和展开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文明的高度,对中国道路更加笃定、更加自信地展望文明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民族复兴的文明视角来看,推进文明复兴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论断的重要出场语境,该论断的提出源自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擘画了二者结合而形成文化成果的应有样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关键词:“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D229;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204(2023)02002907CivilizationalVisionofNationalRejuvenation:AnAlternativePerspectivetoUnderstandtheIntegrationoftheBasicTenetsofMarxismwithFin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XUYeqiong,LIYanping(SchoolofMarxism,Beihang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Abstract:Theemphasisanddiscussionon“integratingthebasictenetsofMarxismwithChinasspecificrealitiesand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i.e.,the“Two Integrations”)in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CommunistPartyofChinareflectthatatthecriticalperiodofnationalrejuvenation,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smore determined and confident on the Chinese road,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bright prospect of civilizationalrejuvenationwithmoreconfidencebystandingonthecivilizationalground.Fromtheperspectiveofcivilizationofnationalrejuvenation,advancingcivilizationalrejuvenationisanimportantcontextforputtingforwardthepropositionof“integratingthebasictenetsofMarxismwithfin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ispropositionstemsfromthehighculturalawaren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depictstheproperappearanceoftheculturalachievementsformedbytheintegrationofthetwo,andembodiesthepeople-centeredvalueorientation.Keywords:“TwoIntegrations”;basictenetsofMarxism;fin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nationalrejuvenation;culturalconfidence收稿日期:20230208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JDSZKZ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骨干项目(YWF-22-WKQN-1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YB2228001)作者简介:徐冶琼(1986),女,湖北襄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理论.第36卷第2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6No.22023年3月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SocialSciencesEdition)March202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3的重要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两个结合”并展开论述214-16。当前,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二个结合”),从历史考察、逻辑证成、实践进路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这一论断的认识。第二个“结合”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主题下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以中华文明的复兴来厚植道路自信、凝聚精神力量、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3在殷墟遗址考察时,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4第二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赓续中华文明、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展望。因此,立足民族复兴,从文明视角切入,有利于思考为何要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何以能够提出第二个“结合”;展望“结合”的成果应有怎样的样貌、最终价值旨归是什么,以期为推进有关第二个“结合”的研究提供支撑。一、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推进文明复兴是重要出场语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推进文明复兴中以更坚定的信心和更昂扬的状态“走自己的路”,并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这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立根铸魂。(一)“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顾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之初,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就是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方面。1938 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并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5。可见,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就已经从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强调了理解今天的中国不能脱离历史的中国,以辩证唯物主义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指导意义及其要在中国得以具体实现就必须经由“中国样式”。中国具体实际既指涉中国的历史、现在、未来,也涵括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二)提出“两个结合”更凸显“中国具体实际”中的文化要素,强调民族复兴的文明维度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如果说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内嵌于第一个“结合”中的一条隐线,那么“两个结合”的提出则实现了将“中国具体实际”中的文化因素由隐性变为显性,体现了对民族复兴的文明维度的突出强调。事实上,在“两个结合”提出之前,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就已在多个重要场合表达了思考民族复兴问题的文明视野和文化关切。例如,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6;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从对外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的角度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均紧紧围绕文化传统8;等等。可以说,在“两个结合”提出之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的文化维度在新时代已经愈加凸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鸦片战争后“文明蒙尘”为叙事起点,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的贡献12-3。正是在这一崭新的历史叙事和文明叙事下,在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历史时刻,提出了“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因此,从话语语境来看,“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主题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从文明维度对民族复兴之路的深刻把握。(三)提出“两个结合”,推进文明复兴是时代之需、实践之需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经济秩序、文化格局的深刻 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月调整。一方面,西方主导的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文明日益暴露出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物对人的异化等诸多弊端,西方学者反思的“意义的丧失”“自由的丧失”9等隐忧非但没有消退反而愈加强烈。另一方面,在世界正需要新的文明视野来思考世界怎么了、人类该向何处去之时,来自东方的中华民族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阿诺德汤因比曾预测:“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10中华民族如何开创复兴之路,如何向世界阐释自己的复兴道路,能为世界带来怎样的文明意义上的贡献,这是当今世界给中国提出的课题。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看,创造和建设文明新形态并非易事。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家、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一个后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调和传统与现代,效率与公平,改革、发展与稳定等诸多关系,都需要深厚的文化支撑和创新智慧。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走好民族复兴之路越是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既是因为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根”和“魂”所在,复兴之路必须向文化更深处寻找智慧、探求团结奋斗的更深层动力,也由于在西方现代文明越发陷入零和博弈的境况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天人合一等思想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二、源自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觉理论创新既基于回应实践之问的需要,更有赖于理论创新主体的自觉与担当。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来源于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中对文明复兴之于民族复兴地位的考量,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呈现出的鲜明的文化主体性,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达到的新境界。(一)源自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文明角度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方向规定性的高度自觉在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上要走好自己的路、坚定道路自信,更加需要从根脉上梳理源与流,只有清楚从哪里来,才更有底气和定力明白要到哪里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从文化、文明维度阐释了中国道路。一方面,从“一般规定性”上分析历史文化等因素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影响。例如,在阐释国家治理体系时,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11另一方面,从“特殊规定性”上讲清楚了正是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等因素,今天的中国道路才会呈现出这样的中国特色。例如,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315同时,“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百年奋斗经验的回望,更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对民族复兴未来之路的憧憬。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复兴之路上如何把握方向、增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