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掸瓶装饰符号与图示语言的认知解读_洪惠.pdf
下载文档

ID:2718137

大小:2.1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国 瓶装 符号 图示 语言 认知 解读 洪惠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0引言民国掸瓶在造型、色彩、工艺、图案等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既形神兼备、生动传神,也清秀妍丽、温润可人,拥有无法替代的艺术韵味。其可贵之处在于它与人的联系,以及其盛放的人心与情感,往往用自身可见的色彩与质感,呈现出对出嫁女儿爱情婚姻的眼之所见和心之所想,让人在自然宠爱中与亲情温暖相逢,与民国社会风情、思维模式意外相遇,与精美制瓷工艺、艺术美学和谐相处,具有深刻的历史、美学以及艺术价值。1民国掸瓶的历史渊源与收藏价值陪送嫁妆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婚嫁习俗之一,是指在女子出嫁时,娘家为自家姑娘准备到夫家的财产、财物。嫁妆瓶就是这一婚嫁习俗下的产物,佐证了旧时婚俗。嫁妆瓶,又称掸瓶,掸瓶是我国瓷器文化的重要产物,一般满族家庭都会有掸瓶摆在家里。掸瓶的制作工艺、制式、绘画等,饱含了我国一个半世纪的民风民俗,成为雅俗共赏的古董瓷器之一。通常富裕家庭女儿出阁的陪嫁,除了普通百姓人家的嫁妆大瓶外,通常还会有中瓶、小瓶、帽筒、将军罐、茶叶罐等,尽显女方的财力。如青花镂空六棱帽筒(图1),藏于通辽市博物馆,其口沿装饰一周卷云纹,腹部绘插花瓶、案、戟等纹饰,寓意“平平安安”“连升三级”。从历史维度来看,掸瓶俗称“一堂嫁妆瓷”,也被称为“胆瓶”,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发展于乾隆、嘉庆两时期,当时多为豆青釉青花掸瓶,粉彩掸瓶当时较少见,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直至道光时期,窑变釉掸瓶才变得较为常见,同治年间开始兴盛,掸瓶造型逐渐由盘口瓶转向撇口瓶,且由于社会原因,当时瓷器装饰以平安幸福题材为主。光绪、民国时期迎来一波短暂的小高潮之后,逐渐开始衰落。在民国小高潮时期,嫁女陪嫁掸瓶几乎已成定制,纹饰题材更加丰富,涉及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吉祥图案、花鸟、仕女婴戏等。显然,掸瓶起源于乾隆嘉庆时期,没落于民国期间,是一种适用于传统婚姻中女方陪送或者装饰家庭陈设场景的生活用具,用以表达国人对【作者简介】洪惠,女,蒙古族,本科,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民族史。民国掸瓶装饰符号与图示语言的认知解读摘要:掸瓶的发明,是国人对子女婚嫁幸福的一场执着追求,是为改善子女婚后生活和祝福子女婚姻幸福所做的一种努力。文章以民国掸瓶为研究对象,论述民国掸瓶的历史渊源与收藏价值,对民国掸瓶装饰符号以及图示语言进行认知解读,展现民国掸瓶的人文图景。关键词:民国掸瓶;装饰符号;图示语言;认知解读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05.025洪惠(通辽市博物馆,内蒙古 通辽 028000)图1青花镂空六棱帽筒(通辽市博物馆藏)106Vol.248【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子女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更是一种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瓷器花瓶。作为随婚嫁习俗而衍生的工艺品,民国掸瓶具有丰富且深刻的收藏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美学价值,民国掸瓶集挺拔饱满的外观造型、精美奇特的釉色变化、繁简有序的装饰纹样,与我国绘画、书法、文化等艺术融为一体,蕴含着我国传统特色美学思想。二是工艺价值,民国掸瓶融合了各名窑的先进工艺技术而发展,迎来了颜色描绘和工艺技术的革新,对釉彩、配方及烧成温度的要求极高,需按高温、低温的不同要求多次反复入窑方能烧制成功,是新时代人们研究陶瓷工艺的重要载体。三是装饰价值,民国掸瓶纹饰题材更加丰富,所绘人物细致传神,图案多寓意吉祥,喜庆的颜色、吉祥的寓意和高雅的气质,很适合装饰家具摆放于空间某一位置,盛放一些小的工具,为室内空间增加一丝文雅与喜庆之气。四是历史价值,作为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产物,民国掸瓶记录了民国时期家用瓷器的生产工艺、装饰艺术和人文历史,通过观察掸瓶上各式各样图案要素,可以推测当时社会不同群体的生命意识、审美趣味、民俗风貌,为其提供历史佐证。掸瓶造型端庄优美,瓶身一面多画有山水画,画面内容细腻传神,色彩丰富融洽,既有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传统乡土山村人文景观,寓意夫妻和睦、天下太平、美好幸福。民国掸瓶强调工艺性、实用性的特点,一般成对出现,形制高、颈小、腹大、弧颈、溜肩,颈部配有双耳,多为双狮耳、龙耳、带状耳,装饰多为豆青釉青花和少量粉彩,常常用于装饰陈设,也用来插鸡毛掸子,是寻常百姓娶妻嫁女的必备之物。民国掸瓶可按照大小分为四种,由于旧时其体积大小用件来表示,因此高60厘米左右,称300件;高50厘米左右,称200件,高42厘米左右,称150件;高30厘米左右,称100件。也按色彩进行分类,分为青花、豆青青花、哥釉青花、青花加彩、粉彩、哥釉粉彩等几种形式。2民国掸瓶装饰符号的认知解读每一种物质都有其装饰结构,民国掸瓶也不无例外。如粉彩博古瓶(图2),粉彩,六棱形,狮耳,平底,通体浮雕插花瓶、蝴蝶、石榴等纹饰,瓷胎细腻,釉色浓艳。就民国掸瓶装饰符号演变过程而言,这主要是因为民国初年西风东渐,旧思想与新风潮冲撞,瓷绘艺术家求变意识强烈,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民国掸瓶的装饰结构。使得民国掸瓶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装饰风格。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工艺装饰结构上,民国掸瓶延续了传统文化制瓷工艺精髓,如釉下装饰、釉上装饰,出现了盘口瓶造型、洗口瓶造型等,同时还善于引入夸张大胆笔触手法以及西洋水彩画技法,吸收西画透视规律构图,极大丰富了瓷器装饰元素。二是在视觉装饰结构上,民国掸瓶视觉装饰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化主导下的传统人物、花卉虫鸟、山水园林、人文故事,画面背景逐渐扩张增多,部分民国制瓷手艺人一改传统瓷绘程式化形象,让具象写实成为部分民国掸瓶的装饰语言,即将那些具有当时社会气息和风貌的西式建筑、当代器具、洋装、摩登女郎、洋家具等元素纳入民国掸瓶视觉装饰中,尝试创作写实主义构图,将新女性婚嫁生活予以理想化,促使民国掸瓶具有更多的生活意趣。通过这些或传统或西方的民国掸瓶,我们可以感受百年前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的融合碰撞,以及当时国人在思想、审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深度变化。具体分析民国掸瓶装饰符号,可以窥见民国掸瓶往往将人文因素和创作个性引入其中,其中既有充满东方色彩的传统符号,也有中西方文化交融下民国风情。系统而言,掸瓶作为商品,其彩绘装饰程式化,民国掸瓶大部分都是豆青釉青花,符合婚礼主题图2粉彩博古瓶(通辽市博物馆藏)1072023.3(上)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的红、粉、彩,口、颈、腹、底各部分均衡协调,釉面温润匀净,整体看上去具有流动之感。纹饰涉及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吉祥图案、花鸟鱼虫、仕女婴戏等,具体有和合二仙、观音送子、麻姑献寿、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有福禄寿、五伦图、齐眉祝寿、和合二圣、并蒂同心、喜象升平、金玉满堂等吉祥图案,有喜上梅梢、鸳鸯戏水、年年有鱼、鸳鸯戏莲、富贵牡丹、喜得连科、龙凤呈祥、雀跃枝头等花鸟鱼虫图案,有五彩百子、五子登科、婴戏花、婴戏球、庭院婴戏等婴戏图案。同时,在民国掸瓶发展过程中,也有极具所处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装饰符号,例如西式洋房、摩登女郎、洋家具、洋房、洋车、洋装等,勾勒出了一幅民国时期新女性的美好生活图景,也记录了新旧交替时期的社会风貌。世间的爱,有千种模样。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含情脉脉,鸳鸯双栖的相濡以沫,使人艳羡,龙凤呈祥,更让无数人为之向往,子孙文运亨通、折桂科场,更是无数父母的希冀。民国掸瓶装饰符号主要以故事和会意的方式进行构建,记录了浓郁的东方诗情与西式浪漫,将现实理想与古典想象熔于一炉,鲜明地烙印着民国时期背景下普通民众的思想意识与社会观念。在中式装饰符号领域,民国掸瓶上的纹饰绘制着童子、仕女、山水园林、花鸟鱼兽、神仙、植物纹饰等纹饰题材,体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有着子嗣延绵、吉祥安泰、祝颂平安、儿孙满堂、婚姻幸福、仕途光明等美好寓意,蕴含了父母期盼出嫁女儿婚姻幸福、夫荣妻贵、琴瑟和谐、无限怜惜、子孙前途兴旺的世俗情怀;对于出现的西式装饰纹饰,主要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化抱有的新奇接受态度,也通过塑造民国初期时尚新女性以及婚后生活的场景形象,表达对新人的崭新祝福,也蕴含着当时国人的生命意识与审美趣味。3民国掸瓶图示语言的认知解读图示语言是我国陶瓷工艺美术的重要构成,而民国掸瓶装饰画则是民国掸瓶图示语言的具象载体,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学而优则仕、五福捧寿、多子多福等理念影响至今,人们期望子女入仕为官、实现阶层跨越,祈子佑子的传统心愿也一直存在,这使得婴戏题材广泛存在于民国掸瓶装饰系统之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婴”是对儿童的统称,而不是单纯地指三岁以下的婴幼儿童群体。比如原哲里木盟文物店移交粉彩人物图六棱掸瓶(图3),改粉彩人物图六棱掸瓶的纹饰以“五子夺魁”为设计灵感,描述了五子在庭院中争夺一盔帽的故事场景。画面以户外空间为衬托,用花草、围栏组成了户外庭院景观,中间那位大男孩身穿红褐色官服长袍,一脚翘起,另一脚立于土地上,左手高举魁帽的,显得非常醒目突兀,隐喻大儿子登科及第,金榜题名,喜中状元。大男孩背后的松树枝叶常青,身旁左右围绕着神态各异、稚气十足的四孩童,个个作争冠夺盔状。整幅画面俏皮淘气,寄以美好生活理想。粉彩人物图六棱掸瓶釉质晶莹醇厚,构图富有层次感和动感,运笔设色雅致清淡,釉面光亮由内而发呈柔和感,画面生机盎然充满了人文气息。作品运用民国新粉彩瓷绘技法,通过胎体装饰与釉料挥洒,以灵动的画面布局、写实主义的美学精神、多层次的色彩、光洁的形体、粗犷的质感、细腻的配景,在黑与白、红褐色与暖绿等色彩映衬下,营造出天真烂漫、欢乐喜庆氛围,表现出民国掸瓶实用不失雅致、朴素不失端庄的古朴闲逸。该粉彩人物图六棱掸瓶画面中心为五子夺魁的图示化语言,人物服饰刻画精细,画中女性面容清秀,身材婀娜多姿,儿童形象古朴端庄,活灵活现,细节描绘精细,周边景色绘制细腻,装饰纹饰为松柏、花卉纹饰,藤蔓虬枝,鲜花盛开,纤毫毕露,富具质感,看似不经意的笔画,实则烘托中心画面故事氛围感,象征祥瑞之气黄荣吉利平安,这也源于制瓷者对普通家庭生活以及五子夺魁精神的深入理解,注重人物性别、服装、动作、站位以及配景的调色、装饰,借助平远、竖向的构图方式,使得图3粉彩人物图六棱掸瓶(通辽市博物馆藏)108Vol.248【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不同角度的景物均错落有致地排列,构图层次分明不杂乱,内容淳朴率真、贴近生活,诠释了祈子与入仕的美好愿景。民国掸瓶图示语言不仅具有视觉之美,也蕴含着源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上述粉彩人物图六棱掸瓶上的五子夺魁故事起源于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是窦禹钧有德行,教子有方,他要求子女学习刻苦勤奋,并为子女聘请名师,由此五个儿子相继登科及第。作品把“五子”与“五魁”相联系,是祈子与入仕愿望的结合,既有子嗣延绵、儿孙满堂、家族兴旺、祈求多子的心愿表达,也有渴望子孙争气、登科及第,希冀子孙仕途光明的含义。子嗣绵延关系着血脉传承和家族兴旺,自古以来,促进生育、增添人口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主题,子孙绵延、多生多育、多子多福是历代人普通老百姓的主流观念,尤其是处于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子嗣兴盛是家庭昌荣的象征,绵续子嗣、繁衍种族、人丁兴旺,更是一个家庭中的大事。有关“五子”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周武王的“五男二女”典故,意在赞颂子嗣众多。受祖先崇拜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子嗣兴旺的期望,对生命的希冀。掸瓶上的图案多以五个儿童造型构成,以“五”隐喻数量之多,寓意子嗣延绵、儿孙满堂,表现出民国时代百姓儿孙满堂的子嗣观念。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以来,借由仕途为官是中国古代士子的至高目标,知识分子依附封建皇权实现官本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自此演化出与祈求文运相关的魁星信仰。盔和魁同音,象征鱼跃龙门、加官晋爵,魁星由此被视为学子顺利步入仕途、文运亨通、折桂科场之神。在民国时代,官僚权力辐射社会多个领域,科举无疑是普通百姓群体为求生和求富贵的必经之路。且在传统子嗣观念中,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由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