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凉山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承路径与价值探究_徐茜.pdf
下载文档

ID:2718058

大小:1.01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彝族 传统 民歌 传承 路径 价值 探究 徐茜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 九辑)凉山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承路径与价值探究徐茜内容提要:凉山弈族传统民歌的种类繁多,其特有的地域风貌、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造就了该地区民歌独有的艺术风格。本文旨以凉山弈族传统民歌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文化背景、传统民歌分类和民歌特色进行概述,通过对凉山弈族传统民歌传承所面临的困难为 突破口,提出对凉山弈族传统民歌传承路径的构 想。笔者希望通过此论文,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凉山弈族传统民歌的独特价值,并为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关键词:凉山弈族;传统民歌;传承路径;价值凉山彝族自治州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葬族聚居区。葬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民族文化资源极具魅力,有彝族火把节、彝族歌舞节、服饰、鼻族毕摩文化、泸沽湖摩梭文化等 民 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彝族民 间音乐丰富多彩,可分为 民 间歌曲、民间器乐、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剧音乐五大类,其中以民歌的种类最为丰富。彝族的传统音乐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民歌通常可依大、小凉山与坝区为界分为两大色彩区域,即用彝语、汉语两种语言演唱?。该文主要从大、小凉山的传统民歌进行研究。一、民族文化背景概述人口分布:葬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本文为年度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凉山葬族传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阶段性成果。袁艳、景志明:凉山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年版,第 页。凉山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承路径与价值探究?西四省区。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彝族人口约 万人(年统计数据)。大、小凉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封闭的社会历史形态,使其传统音乐保持了其古朴的文化特征?。历史沿革:葬族是中国最古老的 民族之一。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认为是古羌人南下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 民族。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保持着奴隶制度。西汉时期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葬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度。隋唐以来,葬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 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凉山彝族自治州则始终保持着奴隶制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凉山州由奴隶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民族称谓:葬族支系繁多,称谓复杂。在现今的余个支系中,以“诺苏泼”“幼苏泼”“夏苏泼”“尼苏泼”“纳 苏泼”为自称的五支占绝大多数¥世纪年代正式定名为彝族?。宗教信仰:彝族宗教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语言文字:葬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凉山葬族属于彝族北部方言区,根据地域和发音特点,又大致分为:圣乍语、阿都所地语和义诺语。葬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约形成于世纪,有老彝文和新彝文之分?。文学艺术:凉山民 间广泛流行着几种文学作品的彝文手写本,如史诗勒俄特衣、长篇抒情诗妈妈的女儿以及众多的格言读语诗等,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着 各种曲调,如进门调、吃酒调、娶亲调等。葬族舞蹈颇具特色,分达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月、锅庄舞等?。婚葬习俗:彝族各地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妇女地位较低。除买卖包办婚姻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婚姻形态。其中 比较有特色的是抢婚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夫一妻制。彝族历史上实行天葬、水葬、火葬等葬俗,明清后,部分地区改为土葬?。衣食住行:葬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款裤脚长裤。妇女头缠包头,穿长裙,有围腰和腰带。凉山彝族不论男女,外出时都身披“擦瓦尔”。喜好茶、酒,以薯类袁艳、景志明:凉山州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概论,成都:四 川 大学出 版社,年版,第页。历史沿革部分史据参考并转引胡庆钧:彝族,载中 国大科全书?民族卷,北 京:中国大白科全书出版社,年版,第页。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北京:中央音乐 学院出版社,年版,第页。袁 艳、景志明:凉山州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 版社,年版,第贞。上,第页。同。?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年版,第页。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编:四川省族民间音乐全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年版,第页。同上,第 页。同上,第页。和米面为食。民居通常以板顶房、土墙为主。世纪年代以前交通 不便,如今交通便捷。二、凉山彝族传统民歌概况()民歌的分类凉山彝族的传统民歌种类繁多,以社会功能划分可分为:丫(山歌)、媳谐尼几(婚嫁歌)、厝史依纳(丧事歌)、兹尼合(节日歌)、伙格(喜娱歌)、古朱合(爱情歌)、阿依伙格(儿歌)、毕?尼(毕摩、苏尼调)八类。彝语“丫”或“丫合”,意为山野户外高声歌唱的山歌,通称山歌。典型 的“丫”流行在凉山腹心地区 的布托坝子周围及邻近各县的部分地区。歌唱者往往借景抒情,来倾诉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美好生活 的期盼等?。媳谐尼几彝语“媳谐尼几”,意为结婚嫁女的歌,此处指婚嫁过程中唱的歌。包括“里惹儿”和“卓合”两种。“里惹儿”意为“姑娘哭”,即“哭嫁歌”。过去彝族婚姻实行包办买卖,新娘出嫁前,同村的姑娘伙伴要陪同哭嫁。主要内容有: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亲朋好友的留恋之情、哀叹嫁后的不幸生活等。“卓合”意为“舞唱”或“唱带舞”,即“婚礼歌”。由客人或主人双方的歌手(一般为男性)演唱。演唱形式是一人领唱一人重复的对唱,领唱一句,另一人紧接着重复领唱的句子。演唱气氛热烈,具有喜庆吉祥的情绪?。厝史依讷彝语“厝史依讷”,意为丧事葬礼歌。主要包括“俄”“阿古合”和“扯格”三种。“俄”彝语为“哭”,是死者亲人哭丧时的吟唱。歌词无固定程式,音乐特点大多为节奏缓慢,音调低沉,吟中带哭,哭中带吟,以此来表达对痛失亲人的悲伤之情。“阿古合”是死者本家族和亲朋们为亡灵举行吊唁仪式所唱 的歌。演唱形式为一人领一人重复或一人领众人重复音调时高 时低,节奏速度缓慢,拖腔悠长。通过庄严肃穆的曲调凸显出对死者的告慰与悼念之情。“扯格”语意为“开路”“指路”。在遗体火化前,为亡灵举行的歌舞仪式。演唱形式为男子至人以上的单数队伍,一字排开或为半圆,双臂平伸互相搭肩,边唱边舞。领唱一句,众人重复一句,气势悲壮?。兹尼合凉山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承路径与价 值探究?四川省音 乐家协会编:四川省 彝族民间音乐 全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年版,第 页。同丨:,第页。上,第 页。同,第 页。,第贞。四川彝族的传统节日,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火把节和十月间 的彝族年。彝语“兹尼合”,意为节日歌。包括火把节歌和歌舞“都火”、葬族年的“库史呀莫合”两种。“都火”意为唱火,是火把节中的歌舞。火把节葬语称“都者”。“都火”的表演是人数不等的女性组成一个歌对,由“合目”(领头唱)领唱一句,众人重复一句,如此一领一复,边唱边走圆圈。唱 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有:唱节日热闹的场面、节日里人们的穿着打扮、消除灾难吉祥安康等。“库史呀莫合”意即“过年歌”。曲调多为山歌型,具有悠扬舒缓的特点。过年歌的内容大都以喜迎新年的到来,祝愿来年吉祥如意伙格葬语“伙格”,意为“玩唱”。它的概念宽泛,涉及的歌曲繁多而庞杂,除了在喜庆、集会、祭祀场合演唱,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歌唱。按内容和体裁主要有三种:礼仪性的、娱乐性的和叙事性的。演唱没有严格固定形式,独唱、对唱都可,但男女不混合?。古朱合葬语“古朱合”,意“爱恋的歌”,是麴族青年男女倾诉爱情的歌曲。歌曲不能在家内或公开场合特别是长辈面前唱。一般都是在野外或背着他人单独向情人倾诉,它是年轻人心灵的呼唤和真情的流露?。阿依伙格葬语“阿依伙格”,意为“儿歌”。歌曲主要包括儿童玩乐游戏时唱 的和大人们为传授知识、教育儿童编唱的两类。音乐结构简单而短小,音域较窄,音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灵活跳跃,情绪欢快活泼?。毕?尼葬语“毕?尼”,意为“毕摩调”“苏尼调”。两者 均属原始 宗 教,其音乐与民歌有着“同源同构”的紧密联系,在此作为一个歌种。(二)民歌特色凉山葬族传统民歌是彝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都体现出它的民歌特色。本文重点根据大凉山布拖县和小凉山雷波县的民歌特色进行概述。大凉山布拖县彝族民歌特色四 川大凉山是指横贯凉山的黄茅梗山脉以西的彝族聚居 地。布拖县位于凉山 州东 南部,距州府西昌公里,是彝族聚居的高寒山 半农半牧县。境内风光秀丽,资源丰富,是著名的“火把之乡”,拥有众多民间歌遥种类,其中彝族“高腔”在 布拖县最为流行。布拖县的高腔彝语称为“央”或“央合”,是布拖县彝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种类。“阿都”是方言?地方文化研究 辑刊(第十九辑)区名称。“阿都高腔”是布拖人民独有的歌唱形式?。()音域宽广,气息稳定。绝大多数高腔唱段的高低音域达到了三个八度以上,节奏自由悠长。阿都高腔在演唱时气息稳定,就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 而然地将气息运用到歌唱中,高低音控制都通过小腹的力量进行支撑,气息做叹气时游走。()声区统一,真假声转换自如。阿都高腔的真假声 在呼吸及共鸣的控制下能转换自如,通过形成既统一又对抗的声音通道后,以此获得良好的头腔、胸腔及腹腔共鸣,促进整个高低声区的统一。()音色丰富,唱腔高亢嘹亮。阿都高腔具有字清、腔纯、音高的特点,其音色变化丰富,音质高亢嘹亮,能做到刚柔并济、粗矿嘹亮。歌唱者在演唱时多以真声为基础,采用混声,借用假声,音韵和谐统一,音色或热情奔放,或委婉动人,或哀怨缠绵。小凉山雷波县彝族民歌特色四川小凉山是指横贯凉山的黄茅梗山脉以东的彝族聚居地。雷波县位于四 川省西南边缘,凉山东部,金沙江下游北岸,是一个彝汉杂居、半农半牧的 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雷波县彝族民歌种类丰富,旋律悠扬,节奏舒缓,极具本土生活气息及风格特征?。()独特的语言风格。雷波县地域较广,居住分散,因此形成了四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衬词、衬字在民歌中广泛使用,既可以作为歌曲的引子,也可与正词部分相互呼应,也可作为帮腔使用,从中体现出雷波葬族人民特有的语言习惯及歌唱的独特技巧。()真嗓为主,真假声相结合。演唱时多以真声为主,适当的结合假声,做到真假声转换自如。歌唱如说如述,以情带声,在长音的处理上能控制自如,收尾处往往能用下滑音或连续的颤音,唱出圆润动听的歌声。()浓郁的吟咏风格。歌唱的声音优美柔和,唱时会加人许多装饰音,如上滑音、下滑音、倚音、颤音等,通过装饰音、衬词和衬字来突显润腔的纤细和精致,使雷波县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吟咏风格,抒发出雷波人民对生活的感叹。三、凉山彝族传统民歌传承所面临的 困难()实用性民歌体裁逐渐流失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现代生活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彝族人民的经济收人和生活水平,拓展了他们与外界的交往渠道与视野,另一方面也导致彝族人民的生活 习俗、劳动条件和休闲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那些以特定的生活习俗为依托的彝族特有的传统音乐体裁,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一些具有 实用性功能的民歌体裁失去了其继续生存的根基,如喜娱歌是葬族同胞通常在婚嫁、喜庆聚会的场合中演唱,但随着大部分的彝民 以务农或外出打工来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使这类作品的传唱势必受到阻碍。又如:山歌是彝族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信息化及传媒通讯的普及,学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袁艳、景志明:凉山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袁艳、景志明:凉山州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