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流量
时代
多维
呈现
引导
策略
徐娜娜
第 25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Vol25No1Feb.2023【网络社会变革与管理】流量时代“梗”的多维呈现及引导策略徐娜娜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摘要:梗是一种常见于青年群体的文化现象,它的生成、传播和使用具有多源性与随机性、多变性与互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在文化属性上,梗有着明显的狂欢化特点,既热衷于戏谑,又突出情绪宣泄。梗不仅体现了青年群体“弱者的反抗”式的文化批判,也反映了青年创造个体价值、渴望社会公平、表达爱国情感等的基本追求。梗文化在流行的同时也造成了烂梗和滥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政府、媒介平台、青年群体等多个层面进行治理和引导。关键词:梗;青年;媒介文本;狂欢;烂梗;滥梗中图分类号:G05文章编号:1673-5420(2023)01-006610收稿日期:2022-11-15本刊网址:http:nysknjupteducn作者简介:徐娜娜,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及教育。基金项目:2022 年度淄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传统家训资源的开发与青少年德育研究”(22ZBSKB001)在当前的互联网中,梗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一般认为,梗是对相声表演艺术中的“哏”的误用。所谓“哏”,指的是一段表演中出现的典故、桥段或漏洞等。发展到现在,人们接触到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和生产着大量类似的“哏”。随着词语的误用,“哏”就演变成了“梗”。在青年文化圈中,梗被定义为“某些可以被反复引用或演绎的经典桥段、典故”1 48。在国外文化中,英语单词“Gap”和日语词汇“捏他”是梗的同义词。目前,网络世界的活跃主体是青年,网络面貌的构建也主要由青年来完成。梗主要流行于青年群体,是青年文化的晴雨表,它既反映了当前青年的关注热点,也反映了青年的社会境遇、文化心态和身份认同,具有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的价值。基于此,本文试图以青年文化的视角,探讨梗的基本特征、价值诉求、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一、梗的基本特征在分析梗的特征之前,需要将其与网络流行语进行辨析。梗和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重合,不少梗就是以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生成和传播的。同时,梗和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群体都是网络青年,二者都有着明显的青年文化特征。但在载体上,梗除了使用语言,还可以依附于图片、视频、音乐、身体语言等多样化载体,而网络流行语的载体就是语言。梗和网络流DOI:10.14132/ki.nysk.20230222.002行语都是“共同话语”,梗的青年亚文化属性更加明显,而网络流行语则通常流行于整个社会。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梗和网络流行语会发生重合。就演化路径而言,通常是梗演变为网络流行语而不是网络流行语演变为梗。比如“稳健”一词本来流行于 MOBA 竞技圈中,用来形容玩家或选手的游戏风格。到 2020 年,现象级网络小说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 则推动了“稳健”的破圈,使之成了年度热词 TOP1。从这两个角度来说,“稳健”不是网络流行语,而是一个梗。但随着语义的扩大,在成为网络热词之后,它就演变成了网络流行语。在此辨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梗的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梗的生成具有多源性与随机性多源性指的是梗的生成源头是多样化的。就目前来说,梗的产生土壤包括综艺节目、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动漫、网络文学、社会生活、国际关系、体育、教育、学术、科技等。下面仅举几例。电视电影领域:如电视剧征服 中,“刘华强买瓜”的情节在 B 站的大规模二次创作中,成了“买瓜”梗;电影让子弹飞 中的“上鹅城”“让子弹飞一会儿”等情节经由社会热点发酵和网友二次创作后形成了“让子弹飞”的梗。游戏领域:如“英雄联盟”选手 Uzi(简自豪)在一次职业联赛中以细腻而惊险的手法打出了令全球观众震撼的操作,当时一位主播在目睹这一“神迹”时疯狂呐喊“Uzi,永远的神!”从而形成了“永远的神”的梗。随后,它被简化使用为“YYDS”。网络文学领域:如“爽文”诞生后,众多网络作家在其小说开篇的主角出场中,往往将主角设定为无父无母的角色以减轻叙事负担。随着阅读经验的丰富,读者逐渐对这类设定形成审美疲劳,于是将刊载了大量这类小说的“起点中文网”称为“起点孤儿院”。社会生活领域:如 2020 年,社交媒体上出现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早安,打工人”等流行语,作为表达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的语言,“打工人”开始流行于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各个语境中,成为“打工人”梗。国际关系地缘政治领域:如 2021 年 4 月,日本政府决定将 123 万吨福岛核废水排入海洋,这遭到了强烈的批评和抵制。在我国互联网上,很快出现了一大批关于福岛核废水的梗,如“菅亿伟”(将“义”利用谐音梗和日本流行文化中的变形元素改造为“亿”)、“海纳百氚”“大核向东流”等梗。随机性指的是梗的生成方式、生成场合、生成时空等是随机多变的。如前文所说,梗的生成具有多源性,这是其随机性的原因之一。在生成方式上,梗可以通过一些媒介文本的原生创造诞生,这通常带有一定的预设目的,例如综艺节目中反复出现的梗通常是由“台本”和“剪辑”等手段刻意创造的。在生成场合上,如前所列举,梗会出现在几乎任何一个领域或场合。在生成时空上,梗也是随机的,如影视剧中的“名场面”,它们往往在影视剧这一独立媒介文本中不具备梗的性质,但在与受众产生互动或被多次进行二次创作后,就成了梗。较为76第 1 期徐娜娜:流量时代“梗”的多维呈现及引导策略典型的如三国演义 中的“诸葛亮骂王朗”、征服 中的“刘华强买瓜”,都是在鬼畜文化流行后或被二次创作后成了梗,它们的产生时间和空间是随机的。从传播学和语言学来看,梗的这种属性属于典型的时空混搭模式,其基本策略是将原有文本进行意义重置并嵌入当下语境,借助其原有意义使之成为当下语境中能够被青年网民所普遍识别并赋予意义的文本形式。另外,随着梗文化的流行,互联网青年都成为梗文化的参与者。对前者来说,如网络小说作者、自媒体从业者等,他们常常有意识地挖掘各类媒介文本中的梗,使之在其自媒体作品中获得新的意义,从而赢得点击量和经济收益。同时,他们还会在原创作品中人为制造梗,其目的和前者相同。而在青年聚集的各类网络小说网站、视频网站、社交媒体以及热点作品下的评论区(包括弹幕区)中,热门评论往往都以梗的形式出现,而评论区正是青年活动的最大阵地。梗的消失也具有随机性。一般而言,梗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其生命力的强弱取决于社会的筛选和梗本身的文本意义。比如有些梗是伴随社会热点事件生成的,在热点事件持续期间,对应的梗就比较活跃。事件降温后,其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不过,一些随机性的诱因使某些梗可能会被重新“点燃”,甚至沉淀为集体记忆。(二)梗的传播具有多变性与互动性梗的多变性指的是梗的文本意义具有多变性。如果将梗视作语言单位,其意义的变化就具有变异性和顺应性等特点。梗的本体意义通常取决于它的原始文本,但当成为梗之后,它的意义就脱离了原始文本而取决于新的语境,这既是变异性,也是顺应性。如电视剧征服“刘华强买瓜”情节中最突出的梗为“你这瓜保熟吗?”,该梗在 B 站被众多 UP 主和用户进行二次创作就是一种顺应。2021 年 8 月 13 日,新华社在 B 站发布了一条“科学家在新疆哈密发现大型恐龙化石”的新闻,第一条热门评论就是“你这瓜保熟吗”的梗,变异成了“你这哈密龙保熟吗?”在该条评论下,不乏众多顺应该条新闻而改造出来的“刘华强买瓜”梗。需要注意的是,自 2021 年 7 月下旬至这条新闻发布之时,B 站就兴起了(实际上这是第二次)一股“刘华强买瓜”梗,也因此这条评论才利用梗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成了热评。“你这哈密龙保熟吗”就是对“你这瓜保熟吗”的梗的改造以及对“新疆哈密瓜”这一常识性原始文本的衍生。梗的互动性指的是梗的传播有赖于网络青年的互动。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网络文学网站中,青年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或观念的“客体”,他们利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表达机会,以戏仿、变形、谐音等多种手段,利用梗来突破限制,获取关注,实现意义的再生产。而在这个场域中,无数个体都通过梗来表达情绪或输出意见。随后,网络青年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梗进行交流和碰撞,成为语言共同体、情绪共同体乃至意见共同体。总之,梗只有在互动中才会产生意义。86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3 年(三)梗的圈层具有封闭性与开放性梗的封闭性来源于其亚文化属性。亚文化群体是基于“趣缘”而形成的具有身份认同的社群。在我国,亚文化群体的数量比较庞大,常见的有网络文学圈、动漫圈、游戏圈、汉服圈等。在这些亚文化圈中,梗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频率相对较高。亚文化的“趣缘”属性使得亚文化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们彼此之间往往会形成“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2的多元媒介景象。梗是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和传播的,它通常以亚文化圈层中的某个文本为基础语料,再在情绪、认识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这种认同构筑了亚文化圈层共同居住的虚拟空间,其中,梗是他们进行互动的最便捷、最高效的文本。作为互动的中介,梗使得网络青年们在形成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构筑了身份的区隔。换句话说,在缺乏特定的“破圈”或“破壁”条件时,梗只能在封闭的亚文化圈中流行。比如在网络文学中常见的“起点孤儿院”就是对大多数网络小说主角的身份设定的一种客观总结、调侃和讽刺。但对其他亚文化圈或主流文化来说,“起点孤儿院”就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或容易引起误读的陌生词汇。梗的开放性指的是梗常常脱离其原生土壤而获得社会化意义。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 中指出,“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3 1718。梗是基于多样化的媒介文本而生成的,其本身就具有多源性、随机性、多变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尽管大多数梗在诞生之初都有着较强的亚文化属性,但互联网媒介却是社会化的,它们都在有意无意地传播着梗。按照波兹曼的理论,可以将梗视作一种带有隐喻特征的媒介,梗在每一次的生成和使用中所产生的隐喻意义都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当其他亚文化圈或主流文化与某个梗的使用语境产生共鸣,梗就实现了“破圈”和“破壁”,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意义。如“永远的神”本来流传于英雄联盟游戏圈,但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等官媒使用后,则被大众所熟知和使用,成为一个全民梗、全民流行语。二、梗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追求与梗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青年群体和网络文化,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梗已经具备了一些较为明显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狂欢化、批判性和价值追求上。(一)狂欢化:戏谑与宣泄戴维斯说:“不管借由哪一种手段,成功的流行会通过象征性的方式巧妙地反映出不断变动且具有高度自我参照性的集体张力或情绪。”4 25波兹曼说:“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3 1314梗可能产生、传播和使用于任何一个领域,这也符合波兹曼所设定的情景。围绕梗所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现象,塑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密切关联但又保持距离的生活世界,这96第 1 期徐娜娜:流量时代“梗”的多维呈现及引导策略个生活世界主要由狂欢情绪所主导。梗的狂欢化特征又可以分为戏谑和宣泄两方面。首先是戏谑。互联网兴起后,尤其是各类社交媒体出现后,我国网民对互联网的开放性寄予了厚望。这时,网络青年对社会抱有期待,他们的心态也是积极开放的。但随着信息爆炸程度的加剧,各类突破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的事件,冲击着网民的底线,撕裂了网民的社会期许。由此,社会情绪逐渐走向无奈。在这个过程中,率先转换社会情绪表达方式的正是网络青年,恶搞、流行语和梗等都是他们热衷和擅长的方式。因为具有强大的多变性和互动性,梗文化很快流行起来。经过戏谑化处理,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信息在经过浓缩、解构和重新建构后得以被消化和理解。于是,不论是默默无闻的网络青年,还是具有一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