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刘登翰
学术
年表
曾莉雯
华文文学2023.1.(总第 168 期)作者单位:汕头大学文学院。1937 年7 月 7 日(农历)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华侨家庭,祖藉福建省南安县码头乡刘林村(今南安市码头乡镇)。先祖自清咸丰年间过番菲律宾,代代延续,迄今已五代以上。1949 年7 月,毕业于厦门群惠小学。时厦门临近解放,时局混乱,不得已休学。从街边的租书摊租读大量武侠小说,眼睛因此近视,但也开始与文学结缘。1950 年2 月,入读双十中学。常于放学后或周末,在离家不远的开明书店和新华书店“蹭书”。开始接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特别是来自解放区的创作。1952 年7 月,初中毕业。9 月,保送厦门师范师资速成班。一年后结业,因年龄尚小,转入普师科续读。开始尝试写作,担任厦门日报通讯员,写通讯、小品和短诗。1955 年8 月,毕业于厦门师范普师科,意外分配到厦门日报 当记者,参与过农业合作化运动、私营工商业改造和金门炮战等重大社会事件的报导。入职后的第一篇通讯 一年级小学生,为新华社转发。1956 年9 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后不久,加入北大诗社。1957 年1 月,北京大学学生文学刊物 红楼 创刊,于第 2 期出版后加入,担任诗歌组编辑。开始在北大诗社、北大校报、红楼 和其他报刊上发表短诗。7 月,参加北大团委组织的 红楼 反“右派”斗争特刊 工作,写街头诗,后为北京多家报刊转载;诗歌 党啊,你好!,载 萌芽第 20 期。1958 年4 月,在以兴修农田水利为肇始的“大跃进”运动中,随北大全体学生赴昌平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劳动。7 月,北大开展“学术大批判”,全班组成“鲁迅文学社”,参与撰写大批判文章 两条道路的斗争不容否定,载 文艺报,9 月收入北大中文系主编的 文学研究与批判专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后拟集体编写 中国新文学史,参与撰写有关殷夫、柔石的评论,刊发于 北京大学学报 等刊物,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了征求意见本,后无下文。9 月,为迎接翌年五四运动四十周年,抽调参加北大团委组织的创作组,与张炯等拟创作反映五四运动的电影剧本。曾采访健在的五四刘登翰学术年表曾莉雯96老人,广泛收集资料,与著名导演崔嵬、陈怀皑座谈。费时近年,几易其稿,最后不了了之。12 月,应 诗刊 社约稿,与谢冕、孙绍振、孙玉石、殷晋培、洪子诚合作编写 新诗发展史。寒假期间,集中居住在 诗刊 社提供的宿舍中撰写初稿。这一时期也为一些歌曲作词,如组曲 劳动万岁 等,后来收入多种歌集。1959 年岁初,红楼 停刊后,参加北大团委创办的北大青年 杂志,任记者,写过一些人物专访。6 月,新诗发展史 易名 新诗发展慨况,执笔的第一章题为 女神再生的时代,与谢冕、孙绍振、孙玉石、殷晋培、洪子诚六人共署笔名首发于 诗刊 第 6 期,后收入 诗刊 创刊 60周年文论选(作家出版社,2017);第二、三、四章分别题为 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高潮 暴风雨的前奏 民族抗战的号角,于 7 月、10 月、12月陆续发表。随后由于我们不知的原因,停止发表。近半个世纪后,全部书稿加入作者的回忆、反思和各人的学术踪迹,做为学术史资料交付北京大学出版社以 回顾一次写作“新诗发展概况”的前前后后 为书名,于 2007 年 11 月出版。1960 年参加北大中文系组织的工厂史写作,采访北京兴平机械厂(原七十兵工厂)的地下斗争,成书 黎明前的战斗,集体署名,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61 年7 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为郭沫若的 女神 研究。9 月,为照顾家庭要求分配回厦门,因亲人多在海外,以“海外关系复杂”,分配到闽西北三明地区工作。在三明近 20 年,先后担任工专语文老师、三明报社 副刊编辑、农村“四清”工作队员、下放干部、基层文化干部等。1962 年2 月,发表返闽后第一组作品 蓝色而透明的土地,载 热风(福建文学 前身)二月号。后收入 中国当代抒情短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随后又发表组诗 耕山抒情 等。之后福建文学从中择选,以 耕山耘海抒情(三首)为题收入 福建文学四十年 诗歌卷 1949-1989(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3 月,文艺随笔 关于艺术感受,载 上海文学 第 3 期。本年,长期在基层工作,创作了不少反映山区、林区和农村的诗歌。1963 年全国兴起报告文学热潮,被临时借调到省委写作组,分派到明溪县盖洋公社,撰写报告文学 路越走越宽,载 福建日报 副刊。1964 年1966 年连续三年抽调到上杭、南安、宁化、清流参加农村“四清”运动。1967 年从清流社教工作团撤回三明,临时借用在三明军管会秘书处工作。1969 年下放至明溪县盖洋公社盖洋大队。下放期间,曾与下放干部、知青等组织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在各生产队巡回演出。1971 年5 月,调三明地区文化局。参与全国“征歌”的组织活动,并筹备纪念毛主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三十周年的全省文艺会演。1972 年1 月,诗歌 岁首春风,载 福建日报,后收入诗歌集 繁花满枝(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本年,开始和大学同学孙绍振合作写政治抒情诗,如 飞雪迎春 花圈的颂歌 等,发表于 福建文艺 等省内外报刊。1973 年借调省出版局(当时称“毛泽东著作出版小组”),参与撰写某兵工厂救火英雄翁玉兰的长篇报告文学,因“九 一三”事件选题取消。1976 年10 月,纪念毛主席逝世,参加省作协在上杭举办的创作学习班,写作诗歌 毛主席的我们走来,载 福建文艺 第 6 期,后收入 毛泽东颂(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学者研究刘登翰学术年表97华文文学2023.1.(总第 168 期)1977 年1 月,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与三明文艺界的朋友连夜创作、刻印诗专刊,第二天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散发。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心灵的花圈,载 诗刊 1977 年第 3 期,并被收入多种选集。这一时期与孙绍振合作创作多首追怀革命先辈、歌唱历史新生的诗歌,发表于 人民文学 诗刊 解放军文艺 福建文艺 等杂志。7 月,与三明文艺界的朋友随建宁县女子放排队放筏金溪十八滩,后与作曲家章绍同合作,为合唱音诗 金溪女将 作词,翌年参加福建省首届武夷之春艺术节,获创作和演出金奖。从大学时代起,特别在三明时期,曾与多位作曲家合作,创作过数十首音乐作品,收入多种选集。1978 年9 月,参加中国作协恢复组织后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前往鞍山和大庆访问一个月,创作大庆诗草(三首)大庆日记二则 等作品,载福建文艺 榕树文学丛刊 等刊。期间与当年组织撰写 新诗发展概况 的徐迟相遇,提出重整旗鼓,撰写新诗发展史。10 月,在访问鞍山和大庆期间,与孙绍振应诗人公木之邀,访问长春。11 月,东北访问结束后路过北京,向谢冕、孙玉石、洪子诚等转达徐迟的建议,商议新诗发展史的写作,并重新拟定提纲,做了分工。但此一计划因故搁浅。先行完成的某些章节,如孙玉石执笔的 年青的觉醒者的歌唱、与孙绍振合作的 颂歌的时代,时代的颂歌 等,仍由六人共同署名,载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 年第 1 期和 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 年第 3 期。1979 年8 月,与周美文、范方、章绍同、李维祀筹备的文学刊物 希望 第 1 期出版,为季刊,被称为没有正式刊号的“篱笆外的花朵”,由三明文化局提供印刷经费,共出 6 期,于 1980 年底终刊。发表过组诗 心上的阳光 你用严峻的目光望着我写在彭老总的画像前 等多组作品。8 月,与孙绍振合作的诗集 山海情,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0 月,调入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因工作原因,1980 年 4 月正式入职)。先后任副所长、所长、闽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0 年1 月,反映两岸关系的组诗 悲怆的海(四首),载 星星 1980 年第 1 期,获“星星优秀诗歌奖”。4 月,应邀出席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诗歌研讨会,围绕后来被称为“朦胧诗”的一批年青诗人展开激烈争论,提交论文 新诗的繁荣与危机,后收入 新诗的现状与展望(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1949-2000 年中国诗歌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等集。会后赴桂北参加瑶寨三月节活动,写作散文 歌声和爱情的节日、组诗 瑶家三月三,载于 榕树文学丛刊 散文专辑 星星 等刊。6 月,诗歌 心上的阳光,载 榕树文学丛刊 第 2 辑。7 月,组诗 五月:季节的抒情,载 福建文艺 第 7 期,1982 年获福建省第一届优秀文学作品评奖一等奖,后收入 袖珍爱情诗选(漓江出版社,1987)福建文学四十年诗歌卷1949-1989(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等集。8 月,参加福建省作协作家访问团,沿长江访问三峡和葛州坝。创作多组诗歌如 葛州坝诗草 寄自三峡的情笺 三峡栈道 等,发表于诗刊 福建文学 芳草 等刊物。9 月,你用严峻的目光望着我写在彭老总的画像前,载 诗刊 第 9 期。本年,参与 福建文学 以舒婷创作为中心而展开的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撰写 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诗潮从舒婷的创作谈起,载福建文学 第 12 期,同年收入福建文学编辑部出版的 新诗创作问题讨论集,之后又收入海峡文坛拾穗(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朦胧诗论争集(学苑出版社,1989)、中国新诗总系 理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朦胧诗历史档案(人民出版社,2016)等集。关于朦胧诗论争的文章还有“朦胧诗”:昨天和今天 在重建传统中走向世界漫谈98台湾现代诗与大陆新诗潮 等多篇,发表于 文学自由谈 文汇报 诗探索 台声 等刊物。1981 年2 月,应 文汇月刊 约稿,撰写舒婷的报告文学 通往心灵的歌,载于该刊第 2 期,后以舒婷评传 之名收入 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评传(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6 月,参加福建省音协组织的全国知名词曲作家“海峡西岸行”,作词的 相思与合欢灯光 团栾的月亮 妈妈,我要回来 你和我等五首作品在翌年于北京举办的“海峡之声音乐会”演出。7 月 3 日,散文 你记得那第一声汽笛,载福建日报,后收入 中国新文艺大系 1976-1982 散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啊,青春(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等集。这一时期写作报告文学作品较多,如 你好,挂敦!钟情 海恋 太阳从我们手上升起 山和海的呼唤 在历史的影壁上 她,揭开了序幕的一角 等,发表于 文汇月刊报告文学 福建文学 等刊物,并被收入多种选集。1982 年5 月,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的代表,参与筹备并出席在暨南大学召开的第一届香港台湾文学研讨会,第一次接触台港文学,对其秉承祖国文化传统却又与大陆文学存在不同的形态产生研究兴趣。5 月,新诗美学的一次革命兼论 讲话 发表前后的解放区诗歌运动,载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 4 期,署名陆仁,之后以本名收入 海峡文坛拾穗(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6 月,访问深圳,创作组诗 深圳剪影(六首),载 星星 1984 年第 3 期。本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3 年1 月,报告文学 祖国,为之献身的土地钟情 收入 祖国之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 祖国!祖国!记林惠琛医生,载 文汇月刊 第 1 期,11 月收入 最佳年龄,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 月,诗歌 祖国之恋,载 青年诗坛 创刊号,后收入 中国新诗年编 1983(花城出版社出版,1985)、中国当代诗人座右铭汇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1993)等集。4 月,报告文学 不解之缘记年青的陶瓷艺术家李国章,载 福建青年 第 4 期,获该刊“小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后做为写作实例选入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4 年第 2 期。5 月,诗歌 墟市,载 诗刊 第 5 期。7 月,评论 以诗为质,以文为形,载 福建文学 第 7 期。8 月,诗歌 相望(外一章),载 星星 第 8期;诗歌 五月,我栽种繁荣(外一首),载 花城 第 4 期。8 月,追求思想和艺术的更臻成熟,载福建文学 第 8 期。11 月,探亲,载 文汇月刊 第 11 期。1984 年1 月,诗歌 南津关题水 收入 中国文学作品年编 1981 新诗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