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教育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路径_蔡婧.pdf
下载文档

ID:2717689

大小:1.3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劳动教育 实现 高校 心理 育人 实践 路径 蔡婧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蔡婧(),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路径蔡 婧(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摘 要劳动教育具有综合的育人价值,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对实现高校心理育人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实现正确合理的自我认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通过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优化课程设置、大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积极拓展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等实践途径加强劳动教育和心理育人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育人;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本刊网址: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年 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一次明确强调了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深远的影响。意见深刻指出,劳动教育不仅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劳动习惯,培育劳动精神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同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对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于高校而言,如何深入挖掘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心理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上的积极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一、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一)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高校青年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恋爱、人际关系以及求职就业等方面的诸多压力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上受到非主流“丧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应对生活学习压力时表现出消极、沮丧的情绪和心态。而从事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能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充实感和满足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接触自然和社会,增强与社会的有效链接,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一步提升自我价值的形成。学生通过付出辛勤的劳动,有利于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获得劳动成果后继而会产生一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种“辛苦付出的满足感”“劳动成果被需要的幸福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亦能使学生从压抑或悲伤等负面情绪中走出。(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正确合理的自我认同新时期大力提倡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让青年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能帮助大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心理发展,实现正确合理的自我认同,提升自尊、自信。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使自己获得主体性的过程。开展劳动教育能有效促进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的紧密结合,帮助青年大学生开拓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劳动技能,不失为个体充分认识自我、积极发展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可以习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磨练坚强的意志,充分实现个体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的自我价值,从而帮助个体获得积极合理的自我认同。(三)劳动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良人际关系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负面作用,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劳动实践是个体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深层次途径,在与同伴一起参加日常劳动实践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着更多的交流机会与场景,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而言,高校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环境,不仅要在校园环境建设、宿舍环境营造等日常生活管理中实施劳动教育,更要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结合,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精神能为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四)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马克思劳动观指出,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合理的社会里,每个成员都能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倡通过劳动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劳动教育能塑造独立自强的人格精神,黄炎培先生“观渔樵农牧勤苦,可以知生计艰难”“服食器用准备,养成独立自治精神与绵密思想”的教育理念,亦充分彰显出劳动教育在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劳动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劳动教育在强健体魄的同时,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锻炼劳动能力,磨练意志,培养学生仁爱、奉献、关怀、理解和尊重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更能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自身的心理免疫系统,包括自尊自信、勇毅果敢、坚持不懈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从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二、劳动教育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路径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高等院校一以贯之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心理育人价值,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开展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积极情绪,提升自我认同,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勇毅果敢,不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结合劳动教育的特性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实现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年 月(下)()心理育人。(一)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是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的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除了课程教学外,高校均已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构筑起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劳”促“全”,学校可以根据高校心理育人的要求和劳动教育的特性进行系统整理和精心设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是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服务性劳动,培养大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其体验助人的愉悦情绪,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二是可以结合各类专业课程开展专业实践劳动,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帮助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提升感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育勇担重任的社会情怀;三是可以开展大学生勤工助学劳动,在解决家庭贫困学生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他们的自尊自信,磨练个人意志,学会自立自强,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心灵的自主成长。(二)优化课程设置,拓展课程资源劳动教育所创设的场景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是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高校要科学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坚持以实践导向为课程准则,一方面既要按规定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又要把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其他公共课程深度融合,通过精心设计课内课外多层次、各类别的实践活动,积极创设“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和“人际交流、协作互动”的劳动实践过程和教育场景,进而推动学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和互动,多角度挖掘课程中的心理育人资源。另一方面要做好课程资源建设,一是多渠道开发学校场域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如校本教材、典型案例库、反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和劳动精神的影视数字资源等;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场域中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如校外各类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企业单位、街道社区等,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的需求。(三)适应劳动新形态,大力开展创造性劳动步入新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形态早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时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批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已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高校大力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多元化、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劳动内容,引导大学生在“辛勤劳动”的苦干、“诚实劳动”的实干基础之上,积极挑战“创造性劳动”的“巧干”,通过创造性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做”,积极建立与他人和社会的有效链接,更好地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相比较于普通的劳动形式,创造性劳动具有任务难度大,复合程度高、挑战性强等特点,通过开展创造性劳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和素养,完成创造性劳动任务之后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提升自信心,产生积极正向的自我评价,从而培育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四)积极拓展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实现心理育人的家校联动家庭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合作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因素扎实推进家庭劳动教育实施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家庭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拓展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家校联动。首先,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服务家庭,主动承担家务整理、煮饭做菜、洗碗洗衣、卫生清扫、农田耕作等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在完成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习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增强爱父母、爱家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促进和谐良好家庭亲子关系的形成;其次,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服务家庭亲友,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承担起照顾弱小、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服务性劳动任务,在服务家庭亲友过程中增强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它们具有生活性、直观性、经验性、丰富性、可获取性等多种特点,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感悟劳动精神,更容易与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提升社会化的信心,继而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三、劳动教育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保障机制为切实提高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根据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全方位构建高校劳动教育实现心理育人的工作保障机制。一是要强化组织保障。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一套科学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高校应在国家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进一步细化落实,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组织机构、人员经费、实施途径等,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完善相应制度建设,确保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及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实现劳动教育与心理育人的有效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健全师资队伍。劳动教育的有序推进,离不开一支学科背景合理、教学能力强、师德素养高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高校要定期开展劳动教育的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师在劳动教育意识、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育人水平。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可以在校外聘请相关行业或者部门的专业人士、能工巧匠等担任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导师,为劳动教育师资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立交发展”空间,不断健全、充实、优化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构成。三是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国家纲领性文件的总体要求,高校要重视劳动教育评价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应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育人导向;要坚持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多主体评价相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全面把握学生在劳动中的观念形成、能力提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等情况,进一步激励大学生形成自信、友爱、勇毅、担当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四、结语劳动教育作为高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