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困难中的构建——论中国工业诗歌的审美生成_汪政.pdf
下载文档

ID:2717565

大小:1.88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困难 中的 构建 中国 工业 诗歌 审美 生成 汪政
2023年第2期工业诗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明或定义。在我看来,它以机器为标志的现代工业及其后的工业生活为表达内容,包括电力工业、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和中当下的智能化时代。它是一个相对宽泛的美学与文学概念。但是,它的边界又是相对明确的,传统的农业与手工业不在这一概念当中。工业诗歌恰恰是以漫长的农牧文明诗歌史及其在当下的审美延续作为对照才成立的。一不得不说,工业诗歌在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境遇是较为尴尬的,甚至,它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诗歌类型,它有没有形成自己的审美特质都还是问题。也许,可以用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平衡的理论对此进行描述。一方面,工业文明已经成为我们文明的主体力量,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工业诗歌却一直没有占据到审美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说,工业既没有大规模地为诗歌的抒情对象,也没有创造出新的与之相配伍的审美方式,并使这种审美方式成为可迁移的、跨领域的、能够普遍运用的审美范式。如果从知识论的角度进行阐述,会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反映,它应该满足人们各种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对于知识来说,它首先要满足的就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讲,它要不断地去寻找与发现,发现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现精神世界的秘密。知识的创造可以是对世界的陈述,对世界重新组织,将其符号化、话语化。对诗歌而言也是如此。不管直接还是间接,诗歌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许多诗歌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较早地并成功地记录了复杂深邃的历史与现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诗与史是不分的,两者可以互勘。诗困难中的构建论中国工业诗歌的审美生成汪政摘要:相对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古典诗歌,中国的工业诗歌还相当年轻。由于工业发展与工业审美的不平衡,加上工业诗歌与社会现实及其创作主体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中国的工业诗歌自诞生以来面临许多的难题,始终呈现出未完成性。但中国工业诗歌一直努力建构自己的审美形态,不但记录了中国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工人的命运,而且在形成自己的审美话语,借鉴传统诗歌的审美经验上做出了艰难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关键词:工业诗歌;工业;工人;审美034DOI:10.19290/ki.51-1076/i.2023.02.049人就是知识的生产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诗歌“亚知识”的工业诗歌的生产不论是量还是质都不尽如人意。以不断革命的工业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作为诗歌的陈述性知识与这一知识的客观性存在并不相称。知识生产并不完全排斥重复,恰恰相反,知识的特性之一就在于它可重复、可运用,使单个知识成为普遍知识,使知识产生知识。在这个重复生产的生产线上,处于上游的是独创性的原知识,处于下游的是对原知识的再生产。相对扩大的、具有规模性的知识再生产可以满足人们在量上的需求。而在这种再生产中,下游产品并不是对原知识的原样重复和拷贝,而是不断地修改、扩展。但是这样的再生产却永远无法覆盖和取代原知识,除非产生突破,成为该知识领域的“升级版”,具备可重复运用的新的原知识。以此作为考察的角度,中国工业诗歌至今还没有形成知识的原点,没有形成原型意义上的工业诗歌核心审美与写作的意义范式。知识之所以是知识,还在于它给人以图式、程序、工艺和技能,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产提供思想、观点、方法和技巧。相对于陈述性知识,这些属于专业性的程序性知识。从知识的这一功能来说,中国工业诗歌还处在探索、实验、设计、建构、晶化和推广的路上。什么是诗歌的程序性知识?以古典诗歌而言,它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和不断优化了大量的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不但有以平仄、对仗和押韵为标志的格律,包括抒情、意象、用典、风格等方面都有可资运用的成熟体系。这些都可习得,自带诗意,并且与接受者形成了互动的默契。相对而言,白话诗的程序性知识显得单薄一些,不过,从白话诗创立时期起,人们就试图在程序上给新诗建立知识系统。胡适在新诗还没成型时就给它立下许多规矩,教人“新诗的方法”其后围绕着新诗的体式,虽然无法形成共识,但是,依然有一些风格与流派提出了不少影响或大或小,并在诗歌实践上形成成果的知识建构。不过,如果具体到工业诗歌,它的程序性知识还在努力与试验中。无疑,中国工业诗歌需要与工业和工业生活相配的情感结构、意象、语言和气质。二问题应该继续深入。中国工业诗歌之所以至今未曾形成自己强大的审美场域,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代工业近几百年才兴起,工业文学或工业诗歌的出现就更短了。中国的工业诗歌几乎是与“五四”新文学一起成长的,算起来不过一百多年。从审美经验史说,人类经过漫长的农牧文明,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方式,包括对生活场景、内心世界、自然万物的安排与处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虚构想象。所以,人类迄今为止的审美内容以及对事物的审美方式大都完型于农牧文明。相对而言,这些方式还不能自如娴熟地处理自十八世纪以来的工业世界,虽然当今的世界以及生活方式已经非常现代化了,但是,人们的审美还基本上是前现代化的,不管是审美内容还是审美形式。因此,工业诗歌在今天仍然是一种未曾定型的、需要探索的,更需要人们努力接受的审美类型。从审美关系上讲,事物要成为审美对象,也就是被审美化,必须有一个前提,它必须被审美主体所掌握。这里面有一个熟悉与陌生的辩证关系。所谓熟悉,就是事物要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它才可以成为人的情感的投射,成为人表达情感的符号与象征。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类对象化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也不是所有非人类的对象化的事物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这里面的关键是“亲近”与“亲近化”。像海德格尔面对科技不得其解,“虽然距离已被全部征服,但物的亲近仍然是缺席的。”在漫长的农牧文明中,人们与自然,与自己工作的对象和伙伴、与劳作的结果形成了和谐的亲密关系,所以,山川自然、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四时庄稼,以及生活方式、劳动工具与劳动产品都慢慢地成为审美对象。人们在它们中间看到了自己。但是,工业文明没有给人们形成这一关系的充分时间与充足条件。应该说,工业品的人工性比起农牧产品更为彻底,可以说它更体现了人类的意志。自十八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代工业革命都是人类追逐理想的结果。但是,奇怪的是,工业成为审美对象却一直是人类的难题。根本困难中的构建0352023年第2期的问题在于,看上去工业已经构成了人类的基本生活,但是,工业又一直未能真正地融入人类的生活之中。表面看上去,工业是按照人的设计运行的,工业品体现的是人的智慧与想象,但是,人类却一直无法将工业品作为自己生活的“伙伴”,它始终处在他者的位置。工业及其工业品确实是的人的意志的体现,但这种体现是建立在刚性的客体科技基础上的,这与农牧文明时期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存在巨大的差别。后者固然也不可能脱离客观世界有物质属性,但是,这样的属性大抵属于人类可认知、可驾驭的范围。而现代工业与工业品却因其强大而神秘超过了使用者的主体能力而使后者无法与其建立亲密关系。工业与农牧的巨大区别还在于劳动过程。农牧文明中,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共处于一个时空,劳动者的生活空间就是劳动空间。虽然也有分工在,但是,从事某一工种的劳动者对其他工种是可以想象的。在这样的空间里,劳动者非常容易与他的工作对象建立友好的关系,它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命的整体性体现。而现代工业的特征之一是劳动者生活与工作的脱离,既是时间的脱离、空间的脱离,也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脱离。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农耕文明时期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生产的变更非常缓慢,人们世世代代使用同样的工具,种植一样的庄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产与生活方式。有时,一样工具可以几代人使用,从而在它的身上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存留了世代的故事与记忆。这在工业化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工业品更新换代的高频率滋生出的是喜新厌旧的待物态度,很难让人们与产品建立起超过使用价值的情感关系。工业与工业品的审美困难既是普遍的,同时在不同的审美领域又存在差异。随着工业发展的人性化,如何使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销售服务,直至劳动环境与劳动本身更符合人性,符合人的本质力量,符合美的规律,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理念,所以有了工业美学或技术美学。工业流程与工业品的形象也给了造型艺术以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动力,现代艺术正是近现代工业的产物。如果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电影与摄影艺术,更不用说基于信息、网络与虚拟技术的林林总总的新艺术了。然而,一方面,这些工业审美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艺术,而且,在这些艺术中,工业更多的是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许多传统的审美领域因为跟不上工业的节奏,无法适应工业文明的生活趣味而身陷生存的困境。更有许多艺术囿于其自身属性而无法表现工业与工业品,文学,特别是诗歌应该就是这样被动的审美样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很少有人从语文的角度考虑到工业诗歌的语文资源问题。工业可以给许多艺术提供新的技术与材料,但是,却无法给诗歌提供审美的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艺术的材料不一样,它是积累的,是为表现和指称这个世界而创造的。从广义的角度说,语言,及其表达方法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语言与表达者、表达对象反复磨合的结果。从本质上说,诗意的语言,包括艺术表现手法都是为了建立起人与事物在审美上的言说通道。正是漫长的发现、创造与试错,使古典诗歌积累了巨量的语言资料库,可以满足诗歌的语用。诗歌手法也是如此。语言艺术中任何一种表现手法都是伟大的发明,从它的被创造,到其发展成熟,再进一步发生新的衍生和变化,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一代代诗人孜孜以求、反复探索的结果。而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就汉语诗歌而言,此前所有的创造与积累都是以农牧文明为审美对象的,面对突然而来的工业世界,诗歌,甚至包括汉语都是贫乏的,仓促的。三汉语工业诗歌的审美困难还来自于其本身,来自于其发展中的曲折道路。中国工业诗歌发展大概有过四次浪潮。一是“五四”以后的二三十年代。非常幸运与巧合的是,这也正是中国新诗发生的时期,如果不是新诗的出现,还真不好说中国的工业诗歌到何时才能出现或者以什么形态出现。虽然这是个不可证伪的话题,但是,中国古典诗歌目前尚未贡献出成功的工业书写经验确是事实。这第一次的工业诗歌浪潮是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同步的,诗人们一边欢呼现代工业的伟大以及它对社会与国家带来的巨大变革,欢呼工人阶级036这一新的社会力量的诞生,一边又对现代产业工人的艰苦生活与不公命运表达同情与抗争。第二次工业诗歌浪潮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潮,国家建设的成就以及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建设者的巨大热情成为这次浪潮的主题,同时又承载了当时的国家话语,表现出浓重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第三次工业诗歌浪潮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内容与表现形式呈现出复杂性。有对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欢呼,有对多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探究,有对现代性与工业文明的反思。第四次中国工业诗歌浪潮开始于1990年代中期。以南方工业城市群落和打工群体为基料,对新的工业生态与新工人群体的命运进行了审美发酵。从这一中国工业诗歌简史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信息。相比起其他艺术领域工业审美的困难,中国工业诗歌还存在着创作主体的不统一甚至分裂。这一分裂又与接受者相呼应,形成了中国工业诗歌驳杂、矛盾与自我消解的审美状况。建立在农牧文明基础上的中国古典诗歌审美基本上是统一的。在长期的古典诗歌审美史上,知识分子或读书人是诗歌创造的主体,他们创造、设计和不断完善了古典诗歌的审美知识体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自己诗歌审美话语的权威,通过政治、文化与教育主动或被动地建立了全社会性的诗歌审美共同体。虽然民间似乎存在另一种诗歌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不但不足以与主流诗歌话语抗衡,反而不断地被后者所收编,成为主流诗歌话语的再生性资源。这一传统并未在现代诗歌中复制,根本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现代诗歌没有形成明确的诗歌意识形态,如前所述,它没有创造出可以普遍运用的程序性诗歌知识。可以说,现代汉语诗歌至今未能形成紧密的诗歌共同体,不仅创作与接受之间未能形成统一的立场,即使创作者之间也缺乏审美的一致性。在这样的现代诗歌生态下,工业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