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华南高校历史地位探赜_童顺平.pdf
下载文档

ID:2717267

大小:1.29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抗日战争 时期 内迁 华南 高校 历史 地位 顺平
46【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华南高校保存与赓续了华南高等教育文脉,培养了抗战与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开展了抗战和地方发展实用科研,直接服务推动了抗战及地方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其在华南教育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华南高校;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华南高校历史地位探赜童顺平 张玉龙(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23 年第 4 期历史地位多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产品等当时及后世作用、意义或影响的评定。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高校面临被敌摧毁、占领和利用的危险。东南、华南等地高校被迫内迁。“抗战中,大批中国大学内迁,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1内迁华南高校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办学的重要高校群落,其历史地位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一、保存与赓续华南高等教育文脉高等教育乃民族文化延续文脉之根本。1938 年 10 月11 日,日军进犯华南,栖居于广州的高校原本安定的学习研究生活被彻底打破。1938 年 10 月 21 日,广州沦陷,广东省政府被迫内迁粤北韶关,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华南高校,亦被迫内迁。据统计加入内迁阵营的华南高校,包括:广东省体育专科学校、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广东省工业专科学校、私立岭南大学、私立广州大学、中华文化学院、私立国民大学、广州协和神学院、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国立中山大学,计 11 所。此外,加上 1942 年迁入粤北的东吴大学曲江文理学院,集结粤北办学的高校达 12 所。内迁华南高校迁徙过程充满艰辛,大部分高校是一迁再迁。如私立广州大学一迁粤南开平,于九龙和中山设分校,1940 年秋校本部由开平迁粤南台山,1941 年冬迁粤北曲江,1944 年迁粤西罗定和连县,1945 年 1 月迁粤西连平;广东省立教育学院于 1938 年一迁桂东梧州,二迁桂东腾县,三迁桂东融县,1939 年 8 月迁粤北乳源,同年 9 月改名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冬迁粤西连县,1942年春迁粤北曲江,1944年夏迁返粤西连县,后迁粤西罗定。中山大学则属外迁返迁的典型。1938 年 10 月一迁粤西罗定,1939 年 2 月二迁云南澄江,1940 年 4 月三迁粤北坪石镇,1944 年秋四迁粤北连县,五迁粤北仁化,六迁粤东兴宁,七迁粤东梅县;等。内迁华南高校迁粤北后办学亦艰。普遍面临教室、图书、设备、设施等的紧缺,加之,师生身处抗战一线前沿地区,衣、食、住、用均颇为艰苦。尽管办学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但是在“战时需作平时看”教育方针指导下,于较短时间内便恢复教学科研诸工作。中山大学迁回坪石后,在乐昌建有医学院,湖南宜章建有农学院,在管埠建有师范学院,在坪石镇建有校本部与先修班文学院等,在武水北岸建有工学院部和机械、电机两系,在武水南岸新村建有化工与土木系。在坪石期间,中山大学还新设文科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农科研究所、医科研究所进行研究生培养,提高了办学层次,有效保留了华南高等教育的根脉。岭南大学在香港沦陷后辗转迁至韶关,因新校舍在建设中,学校办学难以为继,但是在多方努力下,1942年 8 月 10 日岭南大学恢复教学工作。广东国民大学原设有文、法、工、商四个学院,抗战期间学系则改为文学、法学、工学三个学院,分设中文、外国语文、新闻、教育、政治、经济、哲学、法理、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等11个系,抗战期间又根据战时需要开设英语、会计、无线电讯、行政管理等专业培训班。除此而外,其他内迁华南高校,均能坚持教学科研活动不辍,赓续了华南高等教育的“基本盘”。正是华南高校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为广东和华南保存了高等教育文脉,对后来的华南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华南地区高等教育如此发展壮大,与这次华南高校内迁办学保留下的火种和文根不无关系。二、培养抗战与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内迁华南高校处于抗战前沿,炮火连天的实现使其能深切感受到培养抗战和国家建设急需人才的重要性。办学转入正常之后,便迅速投入到培养抗战和国家建设急需人才中。许崇清 1940 年再次接任中山大学代理校长后,他大力迎揽知名学者,积极推动学术研究和学术自由,为中山大学形成教学科研并重、自由进步之风气,高水平教学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之生成立下汗马功劳。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秉承“学以为人”思想,着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群四育,使得岭南大学群体精神与体育运动闻名遐迩。内迁华南高校教授多从欧、美、日学成而回,他们视野宽广,上课时善于把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47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如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早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在承担教学和研究工作过程中,建立尸体解剖制度,创立病理学教研机构,率领学生对肝硬化、鼻咽癌致病机理等进行有效研究,为我国医学医疗领域培养了一众优秀毕业生。再如,中山大学天文系教授张云教授,在第一座、第二座天文台遭日军毁坏后,用很短时间在坪石塘口村建立第三座天文台,使得中山大学天文学的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得以持续,为我国天文学领域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贡献。内迁华南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资助教师带领学生到粤北及附近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坪石时期,仅中山大学学生的考察活动就达 71 次之多。2内迁华南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落实在课外学术活动上。中山大学每周都会安排学术活动,各种演讲会、座谈会、讨论会、专题演讲比赛、征文竞赛等,不一而足。岭南大学两周举行一次大学周活动,届时会延请各路名流讲学;每周星期一会有教授轮流担任的纪念周活动。此外,内迁华南高校还注意通过三民主义教育、社团活动、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劳动教育等,对学生健全人格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经持续不懈努力,内迁华南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得到发展。岭南大学 1942 年后学生数增至 501 人,1943 年理工学院恢复招生后,学生数增至 600 人左右3。中山大学迁回坪石后,1943 年全校学生 4264 人,1945 年全校学生达 4699 人。4其他高校培养学生人数也少则几百,多则数千不等。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当时和后来抗战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他们中走出了 40 多位新中国的院士、大学校长,数百计行业领军人物和业务骨干,更有不少人踏上教育教学岗位,成为改革开放后新一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播火者。三、开展抗战和地方发展实用科研内迁华南高校为适应抗战急需,更注重开展应用型研究,注意把研究聚焦于抗战和地方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内迁华南高校学人深知矿产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展开矿产资源考察。他们的考察研究工作范围广泛,涉及粤北地层、粤北铁矿及煤矿、粤北锡矿及金矿、粤北矿床、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曲江银铅矿砒矿钨矿、乐昌九华钨、莹石等矿及火成岩、铁工厂原料等。如 1943 年张伯楫、刘廼隆在地质评论发表广东曲江大奢附近矿床带状分布与接触变质现象一文,历史上首次对曲江西北部地质进行调查,发现大奢附近存在钨、银、铅等矿藏呈带状分布。1944 年刘连捷在中山学报发表粤北之氟石矿、周仁沾发表粤北煤田论略等,对粤北地区重要矿产资源分布、开采等进行详细调查。这些研究成果对粤北诸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发挥了推动作用。内迁华南高校学人为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充实抗战物资,将粮食与土地问题作为研究重点。中山大学农学院学人进行的育成种、捡定种比较实验,冬作及杂粮品种比较实验等,不仅取得了实验研究的良好成果,还将实验结果提供给广东省政府。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人培育的“改良东莞白米”成为当时优质大米,其它一些水果和蔬菜则成为名果名蔬。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人还对农具、园艺、农艺、茶蔗、蚕桑、昆虫、肥料、植病、畜牧、农业经济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粤北农场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方面难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如卢子荟先生的岭大村及其附近油茶之观察,对岭南大学所在岭大村附近的油茶事业进行了考察,介绍了这一地区油茶的种类、栽培方法、压榨方法和设备,分析其中利弊,提出了改进建议。出于解决当地民众病患之苦,内迁华南高校学人还对肝硬化、鼻炎、肺炎、多种肿瘤、日本血吸虫传染、阑尾炎、胎儿软骨营养异常症等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当地肆虐严峻情况,他们立足专业特长设法应对。如黄琢齐教授 1942 年撰写的牛瘟预防及扑灭本省牛瘟之意见一文,描述了粤北坪石 1941 年牛瘟的严峻情况,提出了隔离、清洁、消毒、及时处理尸体、免疫注射等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内迁华南高校学人还注重对当地水文和农村进行了深入考察。如中山大学地理系吴尚时教授与同事合著的浈武二河之水文和曲江之潦患与预防二书,对韶关市预防水灾提出了切实建议。化名为“老瑞琪”的学人 1942 年发表坪石镇及其附近农村概况一文,对坪石乡民生活、农业、卫生、教育等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扫除文盲、改良农业技术、利用荒地、组织合作社、设立农贷机关等重要建议。内迁华南高校学人积极开展实用型科研,为学术研究服务民族抗战和地方发展作了生动注解。同时,他们的科研成果和成就,不同程度地奠定了华南高校在全国的学科地位。四、直接服务推动抗战及地方发展直接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社会职能。内迁华南高校除藉由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之外,还围绕服务抗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系列行之有效的直接社会服务活动,推动了抗战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服务抗战而言,首先是组建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如中山大学组织 50 多个下乡工作队深入邻近县、乡开展抗日宣传、干部训练、自卫队协助工作。岭南大学慰问团深入前线慰问官兵、进行抗日宣传、举办音乐戏剧筹款大会、协助地方驻军征集寒衣等。其次,响应政府号召奔赴前线参军参战。国民政府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后,中山大学有 279 人报名登记从军,53 人经体检审查合格后参军抗日,岭南大学有 26 人参军抗日,仅 1940 年至 1943 年间,中山大学参与战时服务国家征调人数达 520 余人5。再次,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他们通过话剧表演、诗歌朗诵、举办歌咏会、演奏小提琴、演奏钢琴、演奏口琴、举办士民联欢游艺大会、举办农民联欢会等,借机进行抗日宣传、兵役宣传、劝募宣传等。如 1943 年元旦到 1944 年 5 月,中山大学中师剧团、48中师合唱团等,在坪石时代剧院等地举行音乐演奏会、公演剧目等,在呈奉精彩节目的同时进行抗日宣传。就服务地方发展而言,首先他们积极举办扫盲识字学校、识字培训班等开展扫除文盲社会服务活动。1941年度,仅中山大学就在坪石镇扫除文盲达1800人。6其次,他们致力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与改良社会风气社会服务活动。如对当地民众开展了系列防空、防毒等国防知识介绍、自然科学科普常识宣讲、艺术与公共卫生知识宣传等活动。再次,他们开展了系列生产与生计方面的社会服务活动。如利用考察与技术推广之机会将农业知识和经验推广给农民,通过办农产品展览会、出版街头壁报和农事浅说的形式,介绍农事常识、农业科技知识,解答农民询问等。华南内迁高校上述直接服务社会活动客观上传承了大学直接社会服务的传统,对抗战和当地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战后乃至新中国建立后,华南高校社会服务开展,及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互生发展积累了经验。五、结语正因为内迁华南高校保存与赓续了华南高等教育文脉,培养了抗战与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开展了抗战和地方发展实用科研,直接服务推动了抗战及地方发展,对当时及后来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抗战胜利、高教繁荣、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奠定了其在华南教育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本 文 为 2020 年 广 东 省 社 会 科 学 项 目“抗 日战 争 时 期 内 迁 华 南 高 校 教 授 群 体 研 究”(编 号:GD20CJY01)。参考文献:1 陈平原.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2 吕雅璐.抗战烽火中的中山大学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194-203.3 庄泽宜.抗战期间的岭南 M.岭南大学出版部.1945:37-38.4 韶关市申苏申老区办公室编.韶关革命历史文献资料汇编(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