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巾帼不让须眉?——工科博士...精英学术职位的性别差异研究_赵颖.pdf
下载文档

ID:2717153

大小:2.59MB

页数:1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9-1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巾帼 不让 须眉 工科 博士 精英 学术 职位 性别差异 研究 赵颖
DOI:10.16382/ki.1000-5560.2023.05.007巾帼不让须眉?*工科博士获得精英学术职位的性别差异研究赵 颖1沈文钦2祝 军3徐浩天2(1.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3.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摘要: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界的女性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理工科中女性教师比例较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文聚焦学术职业管道中的工科博士就业,力图分析精英学术职位获得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女性博士都有继续从事学术职业的意愿,并且从就业结果来看,不同性别博士获得学术岗位的概率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女性获得精英学术职位(原“211 工程”高校和中科院)的几率比男性低 30%。进一步,通过 Oacaxa-Blinder 分解可知,男性博士获得精英学术岗位的概率比女性博士高出 11%,且几乎 100%都被归为“模型不可解释的部分”。结合本问卷调查中有 60%的女性博士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性别歧视对待,可谨慎认为,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仍以某种难以观测的方式继续存在。关键词:工科博士;就业;精英学术职位;性别差异 一、引言在全球范围内,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在科学界的参与度越来越高。1970 年,美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仅有 14%是女性,到 1999 年,这一比例上升至 42%;2008 年,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所获得的博士学位当中,52%为女性获得。在欧盟国家,2012 年度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女性占比已经达到 47%。截至 2019 年,我国在读本科生、硕士生中的女性比例均达到 55%,超过男性占比;在读博士生中的女性占比为 40%,虽仍低于男性占比,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图 1)。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的女性比例也一直在增长,2018 年,女教师占比首次超过男教师,达到 50.3%女性成为我国学术职业的半壁江山。尽管如此,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学术界仍普遍存在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纵向隔离”和“横向隔离”两个方面(Zuckerman,Cole,and Bruer,1991)。“纵向隔离”意味着大部分女性劳动力集中于一些低收入、低声望的“女性化”职业(Reskin&Roos,1990;Goldin,1990;Reskin,1993;Anker,1998;Charles&Grusky,2004),在学术界则表现为女性的发展存在“天花板效应”,女性被无形障碍困于劣势地位,难以达到学术金字塔的顶峰。在全球范围内,女性教师普遍面临晋升高级职称比例低、获聘终身教职比例低、晋升高级管理职务比例低、薪酬待遇比男性低等困境(赵今巾,2020)。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师-副教授-教授”这一高等教育的人员系统来看,女性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参与大致呈逐层下降态势。根据 1998 年的德国统计数据,在大学生当中,有 44.5%为女性,而大学初级 *基金项目:2019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毕业生的初职获得与早期生涯发展追踪研究”(71974004);2022 年度北京大学兰园书院学术基金项目“学术职位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No.5,202384教师中这一比例下降为 28.3%,C3教授中的女性进一步下降为 9.8%(Majcher,2002)。1973 年,美国科学领域(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工程学和心理学)的正教授中女性的比例只有 4%,1987 年提高到 7%,1997 年提高到 11%,但仍然远远低于男性(Fox,2001)。在荷兰,学术界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也很严重,1998 年荷兰女性正教授的比例只有 5.4%(De Weert,2001)。在我国同样如此,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所代表的顶尖学术精英团体为例,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截至 2019 年 12 月,男性院士占比 94%,女性院士仅占 6%,性别比例失衡,差异悬殊。200015%20%25%30%35%40%45%50%55%6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女博士生占比女本科占比女硕士占比普通高等学校女专任教师占比图 1 我国不同学历层次和高校专任教师中的女性占比(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教育统计数据)此外,学术界的女性还面临着职业发展的“横向隔离”,表现为男女从事的研究领域存在结构性差异,一些学科被打上“男性学科”的标记,逐渐形成不适合女性发展的社会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形成“女性主导”的学科与专业领域,如人文、教育、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等。而另一方面,部分学科如计算机、数学和工程等则通常被认为是“硬科学”和“男性学科”,女性比例一直比较低(Sax et al,2016;Sax et al,2017)。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选择分化进而带来了职业的性别隔离,女性在 STEM 专业领域的学术金字塔上更难以谋得一席之地。对于科学界中女性逐步流失的现象,学界通常用“泄露的管道”(A leaky pipeline)这一比喻来解释,即诸多对女性不利因素的积累使得女性在学术管道中不断流失,难以到达学术管道的“终端”(Alper&Gibbons,1993)。Xie&Shauman(2003)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了 STEM 学科的女性是如何逐渐“漏出”的,他认为职业的性别区隔大部分应归结于学生时代专业领域间的性别区隔,因此学生时期的专业选择成为是否从事科学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和已有研究不同,本文认为尽管关注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女性的代表性问题很重要,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学术职业准入阶段的性别平等问题,在大学教师中实现一定程度的性别均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科学队伍中性别的多样性有利于创新性的突破(Schiebinger,2008)。另一方面,研究普遍发现,理工科大学教师中女性比例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女性学生在 STEM 领域的学业表现。例如 Car-rell 等学者的一项随机设计研究表明,在必修的数学和科学入门课程中,女教授可以帮助女学生取得优异表现以缩小课程成绩和 STEM 专业的性别差距(Carrell et al,2010)。研究还发现,研究生更可能与同一性别的导师发展亲密的专业关系(Berg&Ferber,1983)。有学者研究了美国高校化学专业的 2 万名博士毕业生,他们发现,受相同性别导师指导的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产出更高,而且受女导师指导的女性博士生成为大学教师的概率也更高(Gaule&Piacentini,2018)。因此提高大学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无疑更有利于女性博士生的专业发展。对于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而言,最为关键的转折点是博士毕业、初步踏入学术界的这一“入门”机会。特别是结合性别因素来看,女性在职业生涯发展稳定性方面的表现显著高于男性(黄梅、范巍,2011;李洁、武勤、任锡源,2013),因此对于女性博士毕业生而言,博士毕业后的初职获得不仅直接决定了女性是否从事学术职业,并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可能的学术发展轨迹。作为博士毕业生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工科博士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赵颖等:巾帼不让须眉?工科博士获得精英学术职位的性别差异研究85工科作为刻板印象中的“男性学科”,通常被认为存在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在工科领域,女性的数量、成就、地位等方面的优势都明显弱于男性(周川淇、张莉莉,2020)。经过学业的层层筛选,在取得了博士学位、获得了相当程度的人力资本之后,工科女性博士的就业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女性在工科领域是否能享有公平的就业环境、凭自身实力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学术岗位尤其是精英学术岗位?在选择职业道路的关键节点上,女性是否会面临新一轮的“淘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使用 2017 年全国博士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对工科博士就业的期望、感受和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在学术岗位和精英学术岗位的获取上是否会有“性别隔离”现象。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围绕博士的就业偏好、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学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随着博士就业趋势越来越多元化(沈文钦、王东芳、赵世奎,2015),博士就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引起了很多的关注。本文重点关注学术职位尤其是精英学术职位获得中的性别因素。1.学术职位获得中的性别因素学术职位获得中的性别因素至少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分析博士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基于科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发现,男性博士和女性博士的学术职位地位获得模式存在差异。一项以化学博士为样本的研究发现,男性博士的毕业院校声誉、在读期间的科研产出有助于他们获得更高声誉的博士后奖学金,进而使他们获得终身轨教职,即存在累积优势效应。而对女性博士而言,这一效应却并不存在,获得博士后岗位可以提高她们的科研产出,然而无助于她们获得终身轨教职(Reskin,1976)。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博士对就业部门的偏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相对于男性更不倾向于在企业工作,期望在高校就业的概率更高(Conti&Visentin,2015b)。一项对荷兰几所大学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女性在学术界就业的概率显著高于男性(Waaijer et al,2016)。对英国 1 150 名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也发现类似结论,即女性在学术界就业的概率更高(Peri-Rotem,2019),这一结论在工科博士这一特殊群体中也成立(Tao,2016)。和西方国家的趋势相一致,我国的一些研究也发现女性博士在学术机构就业的概率更高。金蕾莅、王轶玮、林成涛、胡德鑫(2018)以清华大学 10 年的工学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检验了工学博士在学术职业落实率、学术职业去向和层次上的性别差异及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女性博士的学术职业落实率显著高于男性博士。2.精英学术职位的获得及其影响因素精英学术职位的获得及其影响因素早期有关博士就业的研究更多关注博士是否在学术部门就业,但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术部门内部存在分层,因此需要对学术部门本身进行分类。Conti&Visentin(2015)将就业部门分为 6 个类别:1.低排名的大学和研究中心;2.高排名的大学和研究中心;3.非研发密集型企业;4.研发密集型企业;5.技术;6.行政、中小学和教学型学院。最近几十年来的研究反复证明了博士所毕业的院校声誉和院系排名对于其所获得的学术职位的等级的重要性。20 世纪 70 年代一项对生物化学博士的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博士毕业院校的声誉对其获得第一份学术工作的影响最大(Long et al,1979)。此后针对数学、生物学、化学、社会学、物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结论(Burris,2004;Miller et al,2005;Bedeian et al,2010;Clauset et al,2015)。科研产出数量和精英学术职位获得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20 世纪 70 年代一项对 239 位生物化学博士的经典研究发现,在读期间的论文发表数量对其工作获得没有显著影响(Long et al,1979)。近期的一些研究则发现,博士生论文发表数量越多,被大学尤其是高排名大学聘用的概率越高(Conti&Vis-entin,2015)。但另一方面,科研产出的质量也很重要。Headworth et al(2015)利用 20042008 年度全美社会学博士毕业生的数据,分析了毕业生能否在精英高校获得职位的影响因素。他们把精英高校分为几类,第一是进入 USNWR 排名的 64 所院系,第二是得分在 3 分以上的 43 所院校,第三类是得分在4 分及以上的 13 个院系。作者发现,在 2000 多名社会学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