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NY-T
397-2000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
397
2000
环境
空气质量
监测
技术规范
N Y/r 3 9 7一 2 0 0 0前言根 据 全 国 环 境 监 测 管 理 条 例 和 农 业 环 境 监 测 务 例 中 有 关 规 定,鉴 于 我 国 农 业 环 境 监 测 网 已 建成,为 适应工作需要,结合我国农业环境监测的职能范围及监测能力现状,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 A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黑龙江省农业环保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凤枝、李占军、刘素云、战新华、陶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 Y/r 3 9 7-2 0 0 0P r o c e d u r a l r e g u l a t i o n s r e g a r d i n g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q u a l i t ym o n i t o r i n g o f a i r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e g i o n s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量控制、数据处理与成果表达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2 引用标准 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 B 3 0 9 5-1 9 9 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 B/T 6 9 2 1-1 9 8 6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 B/T 8 9 7 1-1 9 8 8 空气质量飘尘中苯并(a)蓖的测定乙酞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 B 9 1 3 7-1 9 8 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B/丁9 8 0 1-1 9 8 8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G B/T 1 4 6 6 8-1 9 9 3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纳氏 试剂比 色法 G B/T 1 4 6 6 9-1 9 9 3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 极法 G B/T 1 4 6 7 9-1 9 9 3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一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G B/T 1 5 2 6 2-1 9 9 4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 醛吸收一 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B/T 1 5 2 6 4-1 9 9 4 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 B/T 1 5 4 3 2-1 9 9 5 环境空气 总悬浮 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 B/T 1 5 4 3 3-1 9 9 5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石灰滤纸 氟离子选择电 极法 (;B/T 1 5 4 3 4-1 9 9 5 环境空气 氟化物质量浓度的测定 滤膜 氟离子选择电 极法 G B/T 1 5 4 3 6-1 9 9 5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S a l t z m a n 法 G B/T 1 5 4 3 7-1 9 9 5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 B/T 1 5 4 3 8-1 9 9 5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 G B/T 1 5 4 3 9-1 9 9 5 环境空气 苯并 a)花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 B/T 1 6 1 5 7-1 9 9 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 B 1 6 2 9 7-1 9 9 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N Y/T 3 9 5-2 0 0。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农区 环境空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 0 0 0 一 0 8 一 3 0 批准2 0 0 0 一 1 2 一 0 1 实施N Y/T 3 9 7-2 0 0 0一 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在区域内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4.1农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4.1.1 监测区域内污染源调查4.1-1-1 工矿企业大气污染源调查 重点调查收集工矿企业分布、类型,大气污染物种类,排放方式,排放量,排放时间,以及废气处理情况。调查时应注意收集工矿企业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和周围其他大气污染资料。4.1 门.2 生活炉灶污染源调查。4 门.1.3 机动车辆及其他大气污染源调查。4 门.2 调查和收集与空气监测有关的自然因素方面的资料。4.1.2.1 气象资料:主要气候特征和要素的地理分布,时空变化规律等,如最大风速、盛行风向、气温、气压、降水量、能见度等。4 门.2.2 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植被,所处地理位置等。4.1.2.3 植物生长情况:灵敏和抗性植物群落的伤亡和正常生长情况等作为重点调查内容,以便选出有关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4.1.3 调查和收集有关监测区域内的行政区划,人口 分布,农业生产,工业布局,人畜健康等社会经济情况与资料4 门.4 调查和收集监测区域内大气基础质量水平、污染状况以及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包括污染现状和污染历史等资料。4.1.5 将收集的背景资料加以分类整理,归档保存。4.2 监测点布设4.2.1 监测点布设原则42,1,1 监测点的布设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所设置的监测点应反映一定范围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的水平和规律。4.21.2 监测点的设置应考虑各监测点的设置条件,尽可能的一致或标准化,使各个监测点所取得的数据具有可比性。4.2.1.3的要求。4.2.1.4监测点的设置应充分满足国家农业环境监测网络的要求,特殊点位应达到该点位设置特殊性农区大气环境监测点布设要考虑区域内的污染源可能对农区环境空气造成的影响,考虑自 然地理、气象等自 然环境要素,以掌握污染源状况、反映该区域环境污染水平为目的。4.2.1.5 监测点的位置一经确定不宜轻易变动,以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 性。4.2.1.6 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布点原则为哪里有污染就监测哪里,监测点应布 设在怀疑或已 证实有污染的地方。同时考虑设置参照点。42.1.7 在交叉型多途径大气环境污染和随时间变化污染程度变化明显的特殊情况,要特殊考虑(如增设监测点、增加监测项目 或采样频次等)。4.2.2 监测点布设方法和具体要求4.2.2.1 监测点位置的确定应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采用间断性监测等方法对监测区域内环境空气污染状况有粗略的了解后,再选择确定监测点的位置。4.2.2.2 监测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 3 0 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距装置5 1 5 m范围内不应有炉灶、烟囱等,远离公路以消除局部污染源对监测结果代表性的影响。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2 7 0 0 以上的自由空间。4.2-2.3 监测点的数据一般应满足方差、变异系数较小的条件,对所测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和规律较明N Y/T 3 9 7-2 0 0 0显,数据受周围环境因素干扰较小。同时也要求选择一个方差较大、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大区 域污染源,非局部地影响的点。4-2-2.4 监测农区 环境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状况,用网格布点法。对于空旷地带和边远地区应适当降低布点的空间密度,在污染源主导风向下风方位应适当加大布点的空间密度。4.2-2.5 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布点方法,参照G B 1 6 2 9 7 和G B/T 1 6 1 5 7。无组织排放按照G B 1 6 2 9 7 中附录C执行。烟囱或排气管道排出的气态或气溶胶污染物对农区环境空气产生的影响,用同心圆 轴线法或扇形法进行布点。对于污染因素复杂的区域,应采用随机布点法。4.2.2.6 采样高度:a)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的采祥高度一般为3-1 5 m,以5 1 0 m为宜,氟化物采样高度一般为3.5-4 m,采样口 与基础面应有1.5 m以 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少扬尘的影响。b)农业生产基地大气采样高度基本与植物高度相同。c)特殊地形地区 可视情况选择适当的采样高度。4.2-2.7 在例 行监测的固定 监测点处应安置配套的 监测亭(室),并考虑有稳定可靠的电 源 供应.4.3 监测点数量4.3.1 监测区域采样点数量的确定,要根据监测目 的、可代表面积的大小、分析测试能力、实际工作条件(如交通和电源)等,同时考虑数理统计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精度的要求。4.3.2 农业生产基地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面积较小,布局相对集中,布设3 个点;布局比 较分散,面 积较大适当 增加点数;空旷地带和边远地区 适当减少点数。同时还要考虑大气质量的稳定性以及污染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适当增减监测点数。4.3.3 污染源对农业生产基地大气质量的影响监测,视污染源种类、废气排放方式、排放量而定。监测点一般控制在5-7 个。4.3.3.1 无组织排放源:一般在下风方位设4 个点,上风方位设 1 个对照点。4.3.32 烟囱 或排气简:污染物最高落地处浓度同污染源的距离与源强、源高(有效高度)、排出口 的 直径和温度,以及当 时当地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高浓度出现的地点在距污染源下风方位,相当于排放源有效高度的1 0.2 0 倍处,通常采用同心圆轴线法或扇形法布点.现场风向波动较大,宜用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以污染源为圆心,做1 6 或9 个方位的放射线,同心圆数目不少于5 -7 个,二者交点处即为 监测点。监测点数量根据需要适当取舍。现场风向变化不大,可用扇形布点法。以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两侧扩出3 0 0 左右的放射线,不少于3-5 条,在扇形区内作出不少于5-7 个同心圆弧,二者交点处即为监测点,同时在污染源上风方位设置1-2 个对照点。4.4 样品采集4.4.1 采集前的准备4.4.1.1 采样计划的制定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布点要求提出采样计划,确定采样点位、时间和路线,做好人员分工,准备好必要的仪器设备、采样器具等。4.4.1.2 采样仪器的校准 新购置的采样器及修理后的采样器均需进行校准。采样器在使用周期内,每月校准一次。将相应的流量计连接到采样系统中,使流量计使用状况和校准状况尽可能一致,进行流 量校准。这样在采样系统中各种装置(如吸收管、过滤器和流量调节阀等)所产生的气阻对流量读数造成的误差可以减至最小。4.4.1.2.1 流量测量设备的校准 皂膜流量计的校准、湿式流量计的校准、转子流量计的校准、孔口流量计的校准见 有关说明书。4.4-1-2.2 采样器定时钟校准 延时计和定时钟每季度校准一次,用走时准确的定时钟校准,使之误差不大于士1 0 0,并将校准日期N Y/T 3 9 7-2 0 0 0记录在专用记录本上。4.4.1.2.3 采样用温度计和压力计,应根据说明书定期校准。4.4.13 采样器具的准备 a)吸收管的筛选:用阻力试验或发泡试验的方法筛选出合格的吸收管,吸收管用过后用去离子水冲洗.以免堵塞玻板。b)滤膜的检查:滤膜使用前必须在光源下对光检查,剔除有针孔、折裂、不均匀和存在其他缺陷的滤膜。其他仪器设备、采样工具及化学药品的准备按其相应的分析方法中的要求执行。4.4.2 采样方法 见各相关的环境空气监测分析方法中样品采集部分。4.4.3 采样要求4.4.3.1 到达采样地点后,安装好采样装置。试启动采样器2 -3 次,检查气密性,观察仪器是否正常,吸收管与仪器之间的连接是否正确,调节时钟与手表对准,确保时间无误.4.4-3.2 按时开机、关机。采样过程中 应经常检查采样流量,及时调节流量偏差。对采用直流供电的采样器应经常检查电池电压,保证采样流量稳定。4.4-3.3 用滤膜采样时,安放滤膜前应用清洁布擦去采样夹和滤膜支架网 表面的尘土,滤膜毛面朝上,用镊子夹入采样夹内,严禁用手直接接触滤膜。用螺丝固定和密封滤膜时拧力要适当,以 不漏气为准。采样后取滤膜时,应小L 将滤膜毛面朝内 对折。将折亚好的滤膜放在表面光滑的纸袋或塑料袋中,并储于盒内。要特别注意有无滤膜屑留在采样夹内,应取出与撼膜一起称重或测量。采样的 滤膜应注愈是否出现物理性扭伤及采样过程中 是否有穿孔漏气现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