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44
178-2003
黄脊竹蝗防治技术
178
2003
黄脊竹蝗
防治
技术
i142009-4-161)2)1)2)ICS 65.020.01B6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14865-2004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DB44DB44DB44DB44/T 178-2003黄脊竹蝗防治技术The technique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yellow-spinded bamboo locust2004-01-20 发布2004-02-20 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发布发布发布DB44/T 1782003i目次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虫情调查方法.12.1 一般虫情调查.12.2 系统虫情调查.23 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方法.33.1 发生期预测方法.33.2 发生量预测方法.34 防治指标.44.1 虫口密度指标.44.2 失叶率指标.45 防治方法.45.1 防治原则.45.2 卵的防治.45.3 跳蝻的防治.45.4 成虫的防治.55.5 综合防治.55.6 笋用竹林黄脊竹蝗的防治.55.7 防治效果检查.5附录 A.6附录 B.9B.1 黄脊竹蝗的形态特征.9B.2 发育进度计算方法.10B.3 黄脊竹蝗的防治指标.10附录 C.11C.1 黄脊竹蝗防治工作年表.11DB44/T 1782003ii前言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C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局科技与对外合作处提出。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广宁县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焕华、童国建、程月明、梁肇辉、邝少敏。DB44/T 17820031黄脊竹蝗防治技术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Tsai=黄脊雷蓖蝗Rammeacriskiangsu(Tsai)的虫情调查方法、发生期与发生量预测、防治指标和防治方法。本标准适应于防治危害竹林的黄脊竹蝗和大青脊竹蝗C.nigricornis laeta(Bolivar)等蝗虫。2虫情调查方法虫情调查方法分为一般虫情调查和系统虫情调查,调查结果都要落实到林业小班。一般虫情调查着重于查清黄脊竹蝗的发生面积,供基层虫情调查人员使用;系统虫情调查提供中心或重点测报站(点)系统调查黄脊竹蝗使用。2.1一般虫情调查每年进行 3 次,重点是卵期调查,其次是调查初孵跳蝻和成虫扩散情况。2.1.1卵期调查调查时间在 9 月至次年 4 月间,最佳时间在 911 月。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成虫发生范围内开展产卵地调查,在黄脊竹蝗发生严重的年份,成虫被迫远距离迁飞产卵,需作大面积调查。产卵地识别黄脊竹蝗多产卵于危害程度轻微、杂草稀疏、土质松紧适度、向阳山坡的山腰、山脚和路边。林间根据如下特征可确定集中产卵地和产卵范围:黄脊竹蝗产卵时,有成虫迁飞落脚交尾为其识别特征;黄脊竹蝗产卵后,林中可见蝗虫尸体、头壳或腿节;黄脊竹蝗产卵地的土表有黑色圆形盖状物,土内常有红头芫菁Epicauta ruficeps幼虫活动。产卵地林分立竹下层枝盘竹叶被害明显,呈倒扣锅状是显著的识别特征。调查后在产卵地显眼处做好标记,并将结果按附录 A 表 1 的要求填写。调查方法通过目测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产卵地范围,然后根据产卵地面积的大小,随机抽取 510个有代表性的样点,每个样点 1 m2,记录挖查的卵块数,黄脊竹蝗产卵地调查情况按附录 A 的表 1 的要求填写,并由调查表的统计数据计算产卵地的虫口密度。2.1.2跳蝻调查未防治产卵地上跳蝻发生范围调查根据下列症状,经过踏查或对坡目测确定跳蝻发生区和范围。竹顶稍的叶片被危害,林冠上层呈黄色或赭色,与周围健康竹林的绿色差异明显;地上杂草灌木叶片上有大量跳蝻粪便或正出土的跳蝻。地面跳蝻密度调查在每调查 1 片竹林时,先沿对角线方向进行踏查,然后在各个跳蝻分布地段内,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点 510 个,调查 1m2范围内的跳蝻数。将结果按附录 A 表 2 的要求填写。上竹跳蝻调查在晴天上午对黄脊竹蝗发生区的竹林进行调查,根据竹林的分布情况,按对角线方向踏查。在有代表性的线路上,一般每隔 20m 以上调查 1 株样株,每 60hm2竹林调查样株 30 株,样株要求包括不同眉径的立竹。采用摇动竹秆的方法,记录每株竹子上惊飞黄脊竹蝗的数量,将结果填入黄脊竹蝗上竹后虫DB44/T 17820032情调查表(附录 A 表 3)。如发现60hm2以上大片竹林虫口密度分布很不均匀,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块调查,摸清块状分布范围及虫口密度。已防治的产卵地跳蝻发生范围调查跳蝻出土施药后至 5 月中旬调查,未发现跳蝻可视为防治效果好,这时的跳蝻发生面积一般为产卵地面积的 3 倍,可按 3 倍产卵地面积记入黄脊竹蝗跳蝻调查表中。2.1.3迁飞情况调查在黄脊竹蝗迁飞期,对黄脊竹蝗发生区周围竹林进行观察,迁入的黄脊竹蝗按上竹后的虫情调查方法抽样调查,记录迁入黄脊竹蝗的分布面积及虫口密度,将调查结果按附录 A 表 3 的要求填写。2.1.4危害程度调查根据竹叶被取食程度确定黄脊竹蝗危害程度。轻:竹叶被食 1/3 以下,远看竹林略变色,记为“+”;中:竹叶被食 1/32/3,远看竹林呈黄色,记为“+”;重:竹叶被食 2/3 以上,远看竹林呈火烧状,记为“+”。将调查结果按附录 A 表 3 的要求填写。2.1.5调查资料的汇总每次虫情调查结束后,对黄脊竹蝗产卵地、跳蝻期地面虫情、跳蝻期上竹后虫情调查情况及时进行汇总,根据附录 A 表 1 或附录 A 表 2 汇总,按附录 A 表 4 的要求填写;根据附录 A 表 3 汇总附录 A 表 4,按附录 A 表 5 的要求填写,附上虫情分布图和文字说明材料于汇总后 5d 内通过 Inter 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同时发布虫情预报。面积的统计标准:竹林面积按二类资源调查资料的林业小班面积统计,发生面积以轻度发生为统计起点,但黄脊竹蝗卵、跳蝻上竹前调查的有虫面积,不作为发生面积统计。2.2系统虫情调查2.2.1标准地在黄脊竹蝗常发区,选择不同地形、坡向、林相的有代表性的林分,每种类型设立 35 块固定标准地,如标准地当年无虫,可在有虫林地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不小于 1000m2。2.2.2卵期调查卵密度调查每年 3 月上旬,在每块标准地沿对角线设 510 个样点,每个样点挖查 1m2,将结果填入表 1。卵孵化情况调查在进行卵密度调查时,于每块标准地随机抽取 10 块卵块,当场统计总卵粒数,死、活卵粒数。并将活卵用培养皿或其它容器装好,上面覆上一层细土,用纱布罩上,并保温保湿,待进入初孵期时,每隔 12d 检查 1 次孵化情况,直至卵全部孵化为止,将调查结果按附录 A 表 6 的要求填写。卵发育进度调查在卵孵化(以历年最早孵化的日期为参照)前 15d,从卵密度调查的卵块中,抽取 2030 块完整卵块,放于底部可漏水的容器中,覆上细土,置于室外蔽荫处,每隔 23d 从中随机取 23块卵块,剥出卵粒观察发育情况。如卵已开始发育,便可进行第一次发育进度观察,如第一次观察大部分卵没有发育,每隔 23d 进行第二次观察,直至大部分卵已发育为止。将调查结果按附录 A 表 7的要求填写。2.2.3跳蝻期调查跳蝻期密度调查根据室内卵的发育进度,在 1 龄跳蝻盛发期和跳蝻上竹后,分别按一般虫情调查方法,在标准地内调查虫口密度,将调查结果填入附录 A 表 2 或附录 A 表 3。跳蝻发育进度调查在跳蝻高峰期前 1 周,每隔 23d,在标准地内,根据不同坡位和坡向选择 10 处以上不同地点,用摇竹秆结合网捕方法捕捉跳蝻 50100 头,分别计算各龄跳蝻数量,将调查结果按附录 A 表 8 的要求填写。DB44/T 178200332.2.4成虫期调查成虫羽化进度调查: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前 1 周,每隔 34d 到标准地附近,用摇竹秆结合网捕的方法,随机捕捉跳蝻、成虫 50100 头,将结果填入附录 A 表 8。成虫迁飞和产卵地调查与一般虫情调查方法相同。2.2.5资料的汇总根据附录 A 表 6、附录 A 表 7、附录 A 表 8 调查结果,按附录 A 表 9 的要求汇总。根据附录 A 表 1、附录 A 表 2、附录 A 表 3、附录 A 表 6 调查结果,按附录 A 表 10 的要求汇总。在各虫态调查结束后 5d 内,将调查结果通过 Inter 网上报至各级主管部门,年底报告全年工作总结和汇总表。3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方法3.1发生期预测方法3.1.1卵孵化期的预测多因子相关回归预测采用预测式 Y=113.036.41X10.039X2,定量预测黄脊竹蝗的孵化期。式中自变量 X1为当地当年13 月份的月平均气温,自变量 X2为当地当年 13 月的月平均降水量,因变量 Y 为孵化日减去参照日期(设为 3 月 29 日,此时 Y 值为 0。因 3 月 30 日为 1986 年以来广东省黄脊竹蝗孵化最早的日期)的差。在纬度或海拔较高的地区,可将时间顺延,参照本方法预测。物候期预测根据物候变化的规律,在广东省可利用千年桐Aleuritesmontana、黎蒴栲Castanopsisfissa、荔枝Lichi chinensis和黄皮Clausena lansium的花期的发育的进度,定性预测黄脊竹蝗的孵化期。其中,黄脊竹蝗孵化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与千年桐开花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一致,与黎蒴栲、荔枝和黄皮的花期相近。卵期发育进程预测黄脊竹蝗卵胚胎发育分为三个时期:若虫形成初期(距出土时间约 2530d)、中期(距离出土时间约 15d)和末期(距出土时间约 510d);其末期的特征是:由淡黄色透明的虫体逐渐变为黄褐色,背面褐色斑点更加扩大,色泽变浓,卵壳柔软,极易破裂。观测方法参见附录 B.3。3.1.2虫态发生期预测采用历期法,其一般公式:F=Hi+(Xi+Sx)式中:F 为预测某虫态出现(或盛期)的日期;Hi为起始虫态实际出现(或盛期)的日期;Xi为历年平均期距值;Sx为平均期距值的标准差。3.1.3发育进度预测根据对黄脊竹蝗各虫态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结果,将发育虫态由低龄向高龄累加,当累加百分率分别达到 15、50、85以上时,即为此虫态(虫龄)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加上当地历年各虫态(龄)的平均历期,推算各虫态(龄)的发生期。预测公式为:预测虫态(虫龄)高峰(始盛、盛末)期调查日期调查日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末)期平均历期2调查虫态(龄)之后各虫态平均历期之和,参见附录 B.2 发育进度计算方法。3.2发生量预测方法3.2.1有效基数预测根据各虫态调查的虫口基数,参照黄脊竹蝗各虫态(龄)存活率表(表 1),预测以后各虫态的发生量。表 1黄脊竹蝗各虫态(龄)存活率虫态卵跳蝻成 虫1 龄2 龄3 龄4 龄5 龄存活率%88.2273.2984.8984.8996.9595.5489.44累计存活率%88.2264.6554.1346.5845.1743.1538.6DB44/T 178200344防治指标根据黄脊竹蝗的食叶量、竹林叶面积、竹林受害后对新生竹和竹材的影响以及防治成本,确定了虫口密度和失叶率两个指标供选用(参见附录 B.3)。4.1虫口密度指标黄脊竹蝗卵、跳蝻、成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每 667m23840 粒、每 667m2128 头、每株毛竹 5.7 头。4.2失叶率指标失叶率已超过 10%,或者预测到黄脊竹蝗成虫期竹林失叶率可能超过 25%。5防治方法5.1防治原则黄脊竹蝗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创造适合竹林生长而不适合黄脊竹蝗种群发生和危害的环境。当虫口密度接近或达到防治指标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黄脊竹蝗防治的关键是准确预测黄脊竹蝗的孵化期,查清虫源地,以 12 龄跳蝻的防治为中心,应用环境协调药剂(如灭幼脲 3 号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吡虫啉、苯基吡唑类的锐劲特等),选择公害小的施药方式,持续地控制黄脊竹蝗的扩散和危害。5.2卵的防治在黄脊竹蝗产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