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4T
561-2012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561
2012
桑蚕
一代
杂交种
繁育
技术规程
ICS 65.020.30 B 4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5612012 代替 DB34/T 561-2005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F1 hybrid eggs of silkworm 文稿版次选择 2012-03-14 发布 2012-04-14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561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蚕桑服务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蚕桑服务站。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庆宝、张虹、孙怀珍、陈斌、汪剑霞、江泽众、刘太荣。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4/T 561-2005。DB34/T 5612012 1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养蚕制种、茧质调查、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质量标准等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指导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操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DB34/T 669 桑蚕种茧育桑树栽培技术规程 DB34/907 桑蚕种 DB34/T 1158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 DB34/T 1159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一代杂交种 按审定(或认定)的杂交组合进行繁制,供丝茧育生产的蚕种。3.2 饲育批、制种批 在相同环境下同日收蚁的同一品种(或品系)同一批次的饲育区组成的群体,称为饲育批;种茧调查符合该品种性状的饲育批或饲育区组成的一个制种群体,称为制种批。3.3 越年种 第一年生产、以滞育卵形式保护到第二年使用的蚕种,称为越年种。3.4 即时浸酸种 DB34/T 5612012 2 产下的蚕卵在 2425温度中经 20 h30 h,滞育卵发育到胚胎形成期,用盐酸浸渍处理,促使蚕卵孵化的方法,为即时浸酸孵化法。经此方法处理的蚕种为即时浸酸种。3.5 冷藏浸酸种 产下的蚕卵在 2425温度中经 44 h60 h 左右,在滞育卵胚胎发育的早期进行冷藏,经过一定时间后,出库浸酸促使蚕卵发育孵化的方法,为冷藏浸酸孵化法。经此方法处理的蚕种为冷藏浸酸种。4 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见表 1)。表1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养蚕制种 蚕种保护 冷藏浸酸 品种确定 饲育形式 生产条件 催青收蚁 原蚕饲养 种茧保护 制种袋蛾 养蚕消毒 保护要求 保护标准 浴消整理 越年冷藏 蚕种浸酸 5 基本要求 5.1 蚕品种 正式繁育的蚕品种,应是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认定的杂交组合,并取得合格证书。选育单位应向繁育单位提供品种性状、主要经济指标和饲育技术要点等相关资料。5.2 饲育形式 中、日系品种采用原种分批分区蚁量育。专业蚕种场每批蚁量育不得少于 50 g;原蚕区以户为单位分批分区饲养,每区蚁蚕以每张原种的收蚁量为原则,每户饲养规模应适度。各区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孢子后,方可同品种并区制种。繁制一代杂交种应严格按审定或认定的杂交组合进行交配制种。6 养蚕制种 6.1 生产条件 6.1.1 专业场基本条件 专业蚕种场区应大气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布局合理,要求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房屋结构及环境宜于药物消毒。DB34/T 5612012 3 6.1.2 原蚕区基本条件 原蚕区要求桑园集中成片,有一定规模,应具备种茧育要求和防治微粒子病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原蚕户每户饲养规模应大于 10 g 蚁量,同时期内不能兼养一代杂交种。6.1.3 生产用房配备 生产用房配备(见表 2)。表2 每 100 g 蚁量生产用房配备 单位:m2 蚕室 蔟室 贮桑室 附属室 100 70 50 70 蚕种场、原蚕区不论规模大小,均应配备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灶等。蚕种保护室按生产越年种的数量以 150 张/m2 毛种配备。6.1.4 桑园管理 参照 DB34/T 669 桑蚕种茧育桑树栽培技术规程。6.2 催青收蚁 6.2.1 催青 6.2.1.1 出库日期 春期蚕种出库日期安排以本场桑品种的桑芽生长情况为主,参考当季气象预报和本场历年出库日期等情况来确定。以中晚熟桑品种开放 4 叶5 叶为适期。确定出库日期时应分批,适当兼顾前后批开差。早秋期原种出库日期应根据农村丝茧育晚秋期的用种时间来确定,以 7 月上旬为宜。中秋期原种出库日期以 8 月上中旬为适期;也可依据桑园、空调设备等情况酌情提早。6.2.1.2 催青标准及要点 参照 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6.2.1.3 转青卵抑制 遇特殊情况需延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的冷藏抑制。抑制温度为 5,抑制时间以 2 d3 d 为限。进入抑制温度前和抑制结束都要经 3 h5 h 的中间温度过渡。6.2.2 收蚁 6.2.2.1 收蚁准备 准备好收蚁用具;采好收蚁用叶;调节好蚕室温湿度,标准为温度 24,相对湿度 8085。收蚁结束调至 1 龄期目的温湿度。6.2.2.2 收蚁时间 DB34/T 5612012 4 收蚁当日早晨 5 时左右感光,中系品种在盛孵化(50左右孵化)后 2 h3 h 为收蚁适期,日系品种可适当提前。每批收蚁全过程尽量掌握在 2 h 内,上午 10 时前定座完毕。6.2.2.3 收蚁方法 原蚕采用蛾区蚁量育,一般采用网收法,定量分区,每小区 4 g5 g 蚁量。收蚁后保留卵壳、残蚁、残卵作微粒子孢子补正检查。6.3 原蚕饲养 6.3.1 饲养标准 原蚕饲养标准和各龄用叶标准参照 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6.3.2 蚕体蚕座消毒普通药物及使用方法 参照 DB34/T 1159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6.3.3 迟眠蚕检查 各龄期每个饲育区均须抽取迟眠蚕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淘汰有微粒子孢子的饲育区。6.4 种茧保护 6.4.1 上蔟 6.4.1.1 蔟中环境 上蔟初期温度为 25,相对湿度 75以下为宜,茧壳形成后保持温度 24,相对湿度 70以下。6.4.1.2 蔟具 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蔟下垫吸水性强的材料。上蔟结束形成茧壳后,抽去下垫材料。6.4.1.3 上蔟时期及密度 5 龄蚕出现前半身半透明,头胸昂起,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时即为上蔟适期。以饲育批为单位分批(时、段)上蔟。蚕儿随熟随上,适熟稀上,上蔟密度以 400 头/m2 为宜。6.4.1.4 促进化蛾检查 每批取部分早熟和迟熟蚕单独上蔟,用 30、8085相对湿度保护,促进提前化蛾,检查微粒子孢子并酌情决定是否并批制种。6.4.2 采茧 种茧采用早采茧、平铺方法。以上蔟后在 2425保护下,60 h72 h 左右为采茧适期。采茧前应剖茧观察,于化蛹前采茧平铺;若已开始化蛹应改为迟采茧,待全部化蛹后采茧。6.4.3 种茧保护 保护温度以 24为标准,2325为适温,2127为发蛾调节的安全范围;相对湿度 7580为宜;见苗蛾后,相对湿度增至 8085;羽化前 2 d3 d 光线应保持自然明暗,羽化前夜应保持黑暗。DB34/T 5612012 5 6.4.4 选茧 剔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淘汰各种不良下茧及裸蛹。并抽取部分选除的薄皮茧、烂茧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酌情决定制种与否。6.4.5 种茧检验 6.4.5.1 检验时间 从熟蚕大批上蔟算起,春期和晚秋期为 7 d10 d,早、中秋期为 6 d7 d。毛脚茧不超过 1时进行。6.4.5.2 克蚁收茧量 原蚕种茧除薄皮茧、烂茧外,其余均计算收茧量。以批为单位计算收茧量,推算出克蚁收茧量。克蚁收茧量春期低于 2600 g、秋期低于 1800 g 标准应淘汰,不得制种。克蚁收茧量合格的制种批,应选除不良茧。一般选除茧率春期不应低于 3;秋期不应低于 4。6.4.5.3 死笼茧率 原蚕种茧饲育批,随机抽取检验 400 颗种茧,按下列公式计算死笼茧率。死笼茧率春期大于 10、秋期大于 15标准,该饲育批应淘汰。死笼茧率()(死笼茧颗数/调查总颗数)100 原蚕种茧的双宫茧单独检验死笼茧率,每批随机抽检 200 颗双宫茧,如超过死笼茧标准应淘汰,不得制种。符合标准的双宫茧可制种,但双宫茧内有一个蛹是死的,则另一个活蛹也应淘汰,不得制种。凡茧内病死蚕、病蛹、半脱皮以及不脱皮蛹、尾部有三环节是黑色的蛹,均属死笼茧。僵蚕僵蛹、蝇蛆蚕蛹、虫鼠害蛹及创伤出血蛹均不作死笼茧计数。6.4.6 削茧、鉴蛹 削茧、鉴蛹应在蛹体复眼着色后进行,于发蛾前结束。削茧要做到“一削、二倒、三轻放”,并妥善处理病死蛹。鉴蛹前先选出病死蛹、出血蛹、半脱皮蛹等不良蛹。初鉴后必须进行复鉴,及时分开摊放雌雄蛹。6.5 制种袋蛾 6.5.1 发蛾调节 种茧期观察蛹体发育程度,及时做好温湿度调节,并根据品种发蛾习性,做好“提头、留尾、对大批”,确保对交品种雌雄蛾数量基本平衡。从上蔟至发蛾期间,在 2226范围内,每升、降 1,可提前或延迟 1 d 发蛾(上蔟前期调节最佳);从蛹体复眼着色至发蛾期间,每升、降 2,亦可提前或延迟 1 d 发蛾。6.5.2 发蛾、捉蛾、选蛾 6.5.2.1 发蛾 发蛾当日,春期可在早晨 3 时左右感光;中晚秋期在 4 时5 时感光。6.5.2.2 捉蛾 DB34/T 5612012 6 掌握在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缩后进行。上午 5 时7 时开始,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先雌后雄,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蚕蛾均匀置于蚕匾中。雌蛾放置 200 只/m2250 只/m2。6.5.2.3 选蛾 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及时选除纯对蛾、病态蛾、黑节蛾、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6.5.3 交配、理对、拆对 6.5.3.1 交配 发蛾后 3 h4 h 进行。将雄蛾均匀撒在雌蛾匾内,数量多于雌蛾 510。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要分别使用。雄蛾交配次数中系以 2 次为限,日系以 3 次为限,交配时间 3 h5 h。交配室内应无风、弱光、安静。交配室温度为 2325,相对湿度 75。6.5.3.2 理对 交配 15 min30 min 后进行。捉出单只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间隔以蛾翅不相碰为宜。6.5.3.3 拆对 按交配时间先后进行,注意动作轻巧。拆对后轻轻震动雌蛾匾使之充分排尿,同时选除不良蛾及雄蛾。6.5.4 投蛾、巡蛾、产卵 6.5.4.1 投蛾 雌蛾充分排尿后迅速送产卵室,产卵室温度为 24、相对湿度 75,室内保持黑暗,注意换气,切忌闷热。6.5.4.2 巡蛾、产卵 投蛾后应有专人巡蛾。捉出雄蛾,放正雌蛾,吸尽蛾尿。对产卵性差、残存卵多的品种,除适当迟交、长交外,产卵室温度可适当偏高。产附以产满一层卵为度。6.5.5 雄蛾保护 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分别冷藏保护。冷藏室温度为 510,保持黑暗。冷藏时间以 3 d 为限。6.5.6 袋蛾、送种 6.5.6.1 袋蛾 投蛾产卵至袋蛾的时间,即时浸酸种在 10 h 以内,冷藏浸酸种在 12 h 以内,越年种在 16 h 以内。不受精卵多的品种应适当缩短时间。袋蛾抽样方法、蛾盒干燥处理按 DB34/T 1158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的附录 A 规定进行。6.5.6.2 送种 DB34/T 5612012 7 即时浸酸种在盛产卵后 14 h 内送达指定浸酸场所;冷藏浸酸种于产卵后 36 h 内送达指定冷库。高温时应尽量缩短送达时间。同一块产卵连纸(布)上不得有分次产的卵,不得有 2 d 期别卵。不同批(段)次,不同产卵时间的蚕种必须分别放置,分别填写送种清单。送种途中防止日晒雨淋和接触有害物质,途中温度以 2127为安全。春制或秋制越年种在收种后清点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