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 34 T 537-2005-农业机械播种作业质量评定方法.pdf
下载文档

ID:2697825

大小:156.16K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 34 537-2005-农业机械播种作业质量评定方法 537 2005 农业机械 播种 作业 质量 评定 方法
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DB34/T 5372005农业机械播种作业质量评定方法 2005-10-26 发布 2005-10-26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537-2005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定义.1 4 技术要求.2 5 试验方法.2 6 检验规则.4 DB34/T 537-2005 II 前 言 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提高,为加快机械播种作业生产技术,规范机械播种作业质量,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章 凯 卢国荣 徐 凯 本标准2005年10月26日首次发布。DB34/T 537-2005 1 农业机械播种作业质量评定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械播种中条播、精密播种作业的质量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本标准适用于机械播种中条播、精密播种作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条播 按一定行距、播深与播量将种子均匀连续地播入种沟,并覆土。3.2 穴播 按一定行距、播深与播量将种子均匀连续地播入种沟或种穴,并覆土。3.3 精密播种 按精确的粒数、间距与播深,将种子播入种沟或种穴,并覆土。3.4 播种量 单位播种面积或单位播行长度内播入种子的质量或数量。3.5 播种深度 播种后种子上部覆盖土层的厚度。3.6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 播种机播下的种子在播行内分布的均匀程度。3.7 各行播量一致性变异系数 播种机在相同条件下各行播下种子量的一致程度。3.8 行距一致性 播种机在同一播幅内各行距的一致程度。3.9 重播 精密播种的播行内种子粒距小于或等于 0.5 倍理论粒距者。3.10 漏播 精密播种的播行内种子粒距大于 1.5 倍理论粒距者。3.11 种子机械破碎率 种子破碎与种子自然破碎率之差。4 要求 4.1 播种量 播种量应符合以下规定,按农艺要求范围上限误差5%,下限误差3%4.2 种子机械破碎率 种子机械破碎率质量指标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DB34/T 537-2005 2 表 1 项目 条播 精密播种 种子机械破碎率%0.5 1.5 4.3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 条播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应不大于 45%。4.4 各行播量一致性变异系数 条播各行播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应不大于 5.2%。4.5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以农艺要求播深为 h,h1cm 为合格;当播深小于 3 cm 时,h0.5cm 为合格。播种深度合格率质量指标应符合表 2 的规定。表 2 项目 条播 精密播种 播种深度合格率%75 80 4.6 行距一致性合格率 播种机在同一播幅内各行距与规定行距相差不超过2 cm 为合格,合格率90%。4.7 邻接行距合格率 播种机在二次行程中邻接的行距与规定邻接行距相差不超过2.5 cm 为合格,合格率90%。4.8 精密播种的粒距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 精密播种的粒距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质量指标应符合表 3 的规定。表 3 种子粒距 cm 项目 10 1020 2030 粒距数合格率%60 75 80 重播率%30 20 15 漏播率%15 10 8 4.9 排肥的要求 带有排肥装置并进行排肥作业时,其质量指标应符合表 4 的规定。表 4 项目 排肥量 kg/ha 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指标 农艺要求10%13.0 7.8 4.10 播种后地表和地头状况 播种后地表和地头状况应符合表 5 的规定。表 5 项目 指标 播种后 地表状况 地表无撒落的种子、化肥;地表平整;播行直线性偏差5cm;如播种同时镇压,其镇压应连续 播种后 地头状况 地头宽度不超过机组长度的 2 倍;地头应平整;地头应无漏播、漏肥和堆种、堆肥现象-2-DB34/T 537-2005 3 5 试验方法 5.1 播种量的测定 播种前称量种子总质量,播种后称量剩余种子质量,两者差为播入田间种子质量,测出播入该地块面积,按式(1)计算出播种量。G Q=(1)F 式中:Q 播种量,kg/ha;G 实际播入种子质量,kg;F 实际面积,ha。5.2 种子机械破损率的测定 B=B2 B1 (2)式中:B 种子机械破碎率,%;B2 种子破碎率,%;B1 种子自然破碎率,%。5.3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的测定 播种均匀性的测定应在往返各一个单程内交错抽取 5 个小区,测定行数 6 行,取左、中、右各 2行;少于 6 行的播种机应全测。测定时,小粒种子条播以 10cm 为一段,连续取 30 段为一小区,测定各行、各区段内种子粒数,按按式(3)、(4)、(5)计算平均粒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并求其平均值。ai =(3)n (ai-)S=(4)n-1 S V=100 (5)式中:平均粒数,粒;ai区段内种子粒数,粒;n 所测区段总数;个;S 标准差,粒;V 变异系数,%。5.4 粒距合格率、漏播率、重播率的测定 精密播种的测区选择应在往返各一个单程内交错抽取 5 个小区,测定行数 5 行(少于 5 行的播种机应全测),每行连续测 50 个粒距或株距为小区长度。记录粒距的数据,按按式(6)、(7)、(8)计算各小区的粒距合格率、漏播率、重播率,并求其平均值。n1 A=100 (6)N n 2 D=100 (7)N n0 M=100 (8)N 式中:A 粒距合格率,%;D 重播率,%;M 漏播率;%;n1 合格粒距数,个;DB34/T 537-2005 4 n2 重播数,个;n0 漏播数,个;N 区间统计数,个。5.5 各行播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的测定 在 5.3 中进行播种均匀性测定时,统计出各小区的籽粒数,然后按(3)、(4)、(5)式计算各行播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并求其平均值。5.6 播种深度合格率的测定 在 5.3 规定的小区内进行,扒开土层,测种子上部覆盖土层的厚度,每个小区内每行测 5 点。当播种机配有前、后列开沟器时应分别测定,测定各列与整机的覆土深度,按式(9)计算各小区的播种深度合格率,并求其平均值。h1 H=100 (9)h0式中:H 播种深度合格率,%;h1 测定深度合格点数,个;h0 测定总点数,个。5.7 排肥量、总排肥量和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的测定 在播种作业中如同时进行施肥作业,应对施肥作业质量进行测定,按 5.1 的方法测出施肥量和地块面积,按式(10)计算。Gf E=(10)F 式中:E 排肥量,kg/ha;Gf 实际施入的化肥质量,kg;F 实际面积,ha。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的测定,在播种前或播种后进行。测定时,将机具升起,按相当于播种机行进距离 50m 折算成地轮圈数来旋转地轮,分别接取 6 个排肥器排出的肥料(少于 6 个排肥器的全测),称其质量,称量精度 0.5g,重复 5 次,分别记录每次、每行接取肥料的质量,按式(3)、(4)、(5)计算总排肥量和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5.8 行距一致性、邻接行距合格率的测定 在被检查的地块内,随机抽取不同位置量取播幅内的行距,其测定值不少于 50 个,相邻行距数值不少于 30 个,按式(11)、(12)计算。n g Hg=100 (11)N n1 H1=100 (12)N1 式中:Hg 行距一致性合格率,%;ng 合格行距数,个;N 测定总数,个。H1 邻接行距合格率,%;n1 合格邻接行距数,个。N1 测点总数,个。5.9 播种后地表和地头状况 播种后地表和地头状况主要靠目测和尺量的办法,由试验人员对其状况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在作业地块内,随机抽取 5 个播行,测定播行直线性偏差。在每一播行 50cm(不足 50cm,按实际长度)DB34/T 537-2005 5 的播行两端中心拉一直线作为基准线,测定播行中心偏离基准线的最大距离,以 5 个播行中的最大值为播行直线性偏差。6 检验规则 6.1 机械播种作业质量应符合第 4 章的规定。6.2 不合格的分类 6.2.1 被检验项目凡达不到质量指标的称为不合格。6.2.2 按其对机械播种作业质量质量的影响程度,将不合格分为 A 类和 B 类,分类见表 4。表 4 不合格分类 类 项 项目名称 条播 精密播种 1*2 种子机械破损率*A 3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1 各行播量一致性变异系数*2 播种深度合格率*4 排肥量*5 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6 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7 漏播率 *B 8 重播率 *1 行距一致性合格率*2 邻接行距合格率*3 播种后地表面状况*C 4 播种后地头状况*6.3 评定规则 6.3.1 按采用逐项考核评定,表 4 中带*号的则为该工况所检项目。6.3.2 样本中 A 类合格数判定数为 0 项,B 类合格数判定数为 2 项。A、B 两类不合格项均不大于合格判定数时,其作业质量指标评为合格。A、B 任一类不合格项大于合格判定数时,其作业质量指标评为不合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