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4T
1321-2010
江淮中稻避灾减灾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江淮丘陵中稻避旱补偿栽培技术
1321
2010
江淮
中稻
减灾
生产技术
规程
部分
丘陵
补偿
栽培技术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3212010 江淮中稻避灾减灾生产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丘陵中稻避旱补偿栽培技术Guidelines of production technique of disaster avoidance and reduction in middle-season rice in Yangze and Huai river area Part2:The technology of compensated cultivation of drought avoidance in middle-season rice in hilly area of Yangze and Huai river 2010-12-30 发布 2011-01-30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34/T 1321201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文革、孔令娟、张德文、杨惠成、许有尊、王士梅、郑乐娅、杨前进。DB34/T 13212010 1 江淮中稻避灾减灾生产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丘陵中稻避旱补偿栽培技术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江淮易旱区的范围,易旱区中稻生产的品种选用、育秧、移栽、大田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安徽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易旱中稻产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17891 优质稻谷 NY 5116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T 5117 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DB34/T 589 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 DB34/T 684 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江淮丘陵易旱区 特指安徽江淮分水岭上下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 471 m3,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1/5,远低于世界公认的缺水警界线 1000 m3 的下限;其水资源总量基本上表现为地表水资源,对地表水资源的利用主要依靠小型水库、塘坝和水稻田进行拦蓄。水资源的供给不足和降雨年内、年际间分部不均,使本区旱灾频繁。3.2 双向调整播期 在江淮易旱区,实施避旱栽培,一季中稻播种期一是先前推至 4 月上旬,有效利用春夏的降雨灌溉水稻,避开秋旱;二是向后推迟至 5 月中旬,以防等雨栽秧、秧龄过长早穗而严重减产。3.3 补偿栽培 DB34/T 13212010 2 指优化水稻生育进程与季节演替同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选用生育期适中偏长的品种适当稀播早播,有效利用生长季节(生育期补偿);培育壮秧,依秧龄苗质调节群体起点和分蘖、叶面积动态,尽早进入光合适值期,补偿叶面积和光合生长;科学合理运筹肥水,中氮前推后移,提高成穗率和单茎茎鞘重,稳定抽穗灌浆期的叶面积和光合效率,补偿群体中后期特别是后期的群体光合势。4 品种选用 4.1 品种选用 根据茬口、水源及生产条件,选用经过安徽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全生育期 125 d140 d,感温性中等偏弱、分蘖力强、颖花形成能力强的早中熟杂交中籼或常规品种。稻米品质按 GB/T 17891 执行。4.2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按 GB 4404.1 执行。5 育秧 选择旱育秧方式,苗床选择、培肥,以及种子处理、播种、管理等按 DB34/T 684、DB34/T 591、DB34/T 589 执行。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年气候条件调整播种期,并降低播种量,强化秧田集约管理。5.1 播种期 根据气候预警模型,如有干旱影响及时移栽(85置信度),在常规播期(4月底至5月上中旬)的基础上,双向调整播期,空闲茬的前提至4月上旬播种;麦(油)茬向后5月中旬播种。5.2 超稀播,二次化控育秧 每 净苗床播杂交中籼稻种 25 g30 g,常规品种 35 g40 g(相当于正常的 2/3)大田 667 用种量杂交稻种 1.75 kg,常规稻种 3.0 kg。秧苗 1 叶 1 心期用 200 mg/kg 的多效唑喷施,如预计秧龄超过 35 d,4 叶 1 心期用 300 mg/kg的多效唑叶面喷施,控高促蘖。同时加强苗床管理,水控加肥控,控制秧苗旺长,移栽前 23 d 结合上水湿润床土拔秧,每 施尿素 15 g20 g 作送嫁肥,施后清水洗苗。5.3 防治病虫草害 苗期重点防治立枯病、条纹叶枯病(灰飞虱)、稻蓟马;有杂草时人工或用除草剂除草。移栽前带药下田,预防稻瘟病、白叶枯防治措施见附录 A。6 大田补偿栽培 6.1 栽足基本苗 根据移栽期延迟和秧龄延长的多少和秧苗素质的好坏,调整大田栽插基本苗。秧田每延长 1 个叶龄或秧龄 5 d7 d(本田分蘖期将减少 1 个叶龄),落田基本茎蘖苗增加 2 万3 万左右。栽插规格参照 DB34/T 684,宽行窄株,保证每 667 栽插穴数 1.65 万以上(较常规高 10左右);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每穴栽插本数,秧苗素质素质好的 2 粒种子苗,差的 34 粒以上种子苗。DB34/T 13212010 3 6.2 施足基肥,氮肥后移 中等肥力田块,在常规每 667m2 总施纯氮量 12 kg14 kg,五氧化二磷 5 kg6 kg,氧化钾 11 kg13 kg 的基础上,增施 1020的氮肥,增施的氮肥主要作基肥,减少分蘖氮肥,增加穗期氮肥用量;氮肥的基肥占 5565,分蘖肥占 510,穗粒肥占 3040;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中基肥与穗粒肥的比例为 64。油菜、小麦等前茬收获后及时干耕,翻耕前施底肥,底肥施用 30左右的氮肥,全部的磷肥,有条件的每 667 m2 施腐熟农家肥 1000 kg 或饼肥 50 kg。灌水耙平,土肥混匀,土碎泥烂不起浆,田面高低相差不超过 3 cm,无残茬杂草等外露;耙平施面肥。面肥施用 30左右的氮肥和 60的钾肥;视情况每 667 m2 施 0.5 kg 硫酸锌和 5 kg 硅肥。移栽后 4 d5 d,每 667 施分蘖肥尿素 3 kg5 kg,旱育壮秧栽插亦可作面肥施用。拔节期看苗看天每 667 施尿素 7.5 kg10 kg、氯化钾 5 kg。孕穗期(幼穗 1 cm2 cm 时)667 施尿素 5 kg7.5 kg。缺肥田块抽穗期可喷施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栽后 3 d5 d 新生分蘖,8 d12 天够苗,最高茎蘖数与成穗数的比例为 11.211.3,匀穗期封行,抽穗期单茎有绿叶与生长节间数相等的绿叶数,成熟期有 2 片3 片绿叶数,收割时秆青籽黄。6.3 抗旱节水灌溉 大田水分管理原则上采取间歇湿润灌溉。浅水栽插,栽后 4 d5 d 自然落干,追施促蘖肥并耘田后晾田 2 d3 d。灌水后田间保持 2 cm3 cm 浅水层促分蘖,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时及时落水烤田,多次反复烤田,由轻至重直至拔节。拔节孕穗至抽穗前后浅水间歇灌溉,每次灌 3 cm 浅水层,至丰产沟底无水 1 d2 d 后再灌下次水,如此周而往复,干干湿湿到黄熟。成熟前 7 d 断水。如生长中期遇到干旱,可采取“两保深蓄”抗旱节水灌溉。遇到干旱不能正常灌溉,重点保证栽后活棵至有效分蘖期和孕穗至抽穗期(抽穗前后各 15 d 左右)的需水;遇雨尽量灌深水。6.4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6.4.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组合),进行种子消毒,加强秧田期病虫防治“带药下田”;严禁串灌和长期深灌;注意保护天敌,消灭田边杂草;加强病虫测报,实行适期用药,总体防治。重点搞好移栽前带药下田和 7 月中、下旬至 8 月中、下旬三次总体用药防治,严格按照 NY/T 5117 执行。6.4.2 病虫防治 分蘖期(6 月下旬末7 月上旬):当稻飞虱百丛 1000 头,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 100 头,白叶枯病始见中心病株时,应进行及时防治,具体防治措施见附录A。孕穗期灌浆期:当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 60 头、稻飞虱百丛虫量1500头、纹枯病病丛率 30时,二化螟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应进行及时防治,稻曲病在破口前 5 d7 d 进行预防;重发年份一周后再补治一次。具体防治措施见附录 A。7 收获 黄熟末收获,及时脱粒、晾晒,勿在砂石和沥青等路面晒谷,避免在水泥场地薄摊爆晒,至水分达标准时及时贮藏。DB34/T 13212010 4 A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江淮丘陵中稻避旱补偿栽培病虫防治 表A.1 江淮丘陵中稻避旱补偿栽培病虫防治 关键时期 关键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播种前至移栽后 7 天 种传病虫:如恶苗病、稻干尖线虫病、稻水象甲、灰飞虱等 预防措施 1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前晒种 1 天,用 4.2浸丰 2 ml或 25咪鲜胺 2 ml 加水 510 kg,浸 45 kg 稻种,浸泡 36 小时。2秧田预防:秧苗3叶期,每 667 m2 用 40毒死蜱 80 ml对水 30 kg 均匀喷雾防治灰飞虱。移栽前 57 天,每 667m2 用 8000 单位Bt粉剂 200300 g 对水 30 kg 均匀喷雾。3化学除草:以稗草、莎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水稻移栽后 46 d,每667m2用 50苯噻草胺WP 30 g40 g,拌毒土撒施。以稗草、莎草、阔叶草混生的稻田,水稻 23 叶期,用 2.5稻杰 60 ml,对水 30 kg 茎叶喷雾。分蘖期(6月下旬末7月上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 1000 头/丛 百丛幼虫100头 始见中心病株 每 667m2 用8000单位Bt粉剂 200300 g 加 25%扑虱灵粉剂 100 g 或对水 40 kg 均匀喷雾。白叶枯病始见中心病株田同时加 20叶枯宁 100 g 均匀喷雾。穗期(孕穗期至灌浆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 百丛幼虫 60 头 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 百丛虫量 1500头 病丛率 30%预防措施 7月底8月初:每 667 m2 用 25吡蚜酮 20 g 加 40丙溴磷 100 ml 加 10井蜡芽水剂 150ml 对水 40 kg 均匀喷雾;稻曲病重发年份,一次防治一周后每 667 m2 再用 10%井蜡芽水剂 150ml%对水 40 kg 补治一次。8月中旬查治稻飞虱,药剂每 667 m2 可选用 48乐斯本 100 ml 中下部均匀喷雾。注:机动喷雾器 667 m2 用水量视水稻群体大小掌握在 14 kg 28 kg(12 背包水)。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