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
34
590-2006江淮地区高产优质粳稻生产技术
590
2006
江淮
地区
高产
优质
粳稻
生产技术
备案号:00000200X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34/T590-2006 江淮地区高产优质粳稻生产技术 2006-04-20 发布 200604-20 实施 2006-04-20 发布 200604-20 实施 安安 徽徽 省省 质质 量量 技技 术术 监监 督督 局局 DB34/T590-2006 目 次 目次 前言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生产基地1 4.选用品种及产量结构指标1 5.核心技术内容2 6.育秧2 7.移栽3 8.肥料使用4 9.水浆管理4 10.大田病虫防治 5 11.大田杂草防治 6 12.收获 7 IDB34/T590-2006 前 言 根据安徽省江淮地区粳稻生产实际情况,为指导农民进行生产,推广作物标准化种植,参考借鉴外省经验,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编写格式按 GB/T1.1 的规定执行。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天长市农业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培江、杨惠成、周永寿、林丰成、吴 爽、孔令娟、叶继文 本标准 2006 年 4 月 20 日首次发布 IIDB34/T590-2006 江淮地区高产优质粳稻生产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江淮地区优质粳稻高产栽培技术标准,包括品种选用、产量、群体质量指标、壮秧指标、育秧技术、移栽密度、施肥、灌水、病虫草防治及收获等全过程生产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江淮地区粳稻高产优质生产,亦可供淮河和长江流域的中稻生产区参考。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本标准。GB/T17891 优质稻谷质量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NY5116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5117 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3.生产基地 土地平整,独立灌排;土壤基础肥力达到中上等田;环境符合 NY5116的规定。4.选用品种及产量结构指标 4.1 品种选用 选用高产稳产、耐肥抗倒、抗病性较强、全生育期 145 天160 天、品质达 GB/T17891 标准的大穗型或穗粒兼顾型的品种,如优 98、9 优 1DB34/T590-2006 418、武粳 15、南粳 40 等,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种子质量符合 GB4404.1 的规定。4.2 产量结构 每 667m2产量 700kg。产量构成因素见表 1。表 1 产量构成因素表 1 产量构成因素 (单位面积:667m2)品 种 类 型 有效穗数(万)每穗总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g)茎蘖成穗率(%)大穗型 1820 170190 8590 251 7580 穗粒兼顾型 2224 130150 8590 271 7580 5.核心技术内容 适期播栽,培育壮秧,精准施肥,健身节水灌溉,无公害综合防治病虫草害。6.育秧 6.1 关键技术 以最佳抽穗期确定适宜播种期,以先进的育秧方式和适宜的播期及叶龄确定播量,提高秧苗素质,培育壮秧。6.2 播种期 保证 8 月 20 日9 月 5 日抽穗扬花,有效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播种期为 5 月 5 日15 日。6.3 育秧方式 肥床旱育秧。6.4 壮秧标准 秧龄 35 天40 天,叶龄 7 叶8 叶,苗高 20cm,要求苗挺叶绿,矮、壮、齐,无病虫害。单株带大蘖 2 个3 个,根系短、白、粗、多。2DB34/T590-2006 6.5 育秧技术 6.5.1 苗床:选择肥沃、疏松、深厚的菜园或旱作地作苗床。冬季每 667m2施腐熟农家肥 2000kg,播种前 20 天施 45%三元复合肥 50kg、氯化钾 5kg,尿素 10kg15kg培肥苗床。6.5.2 播种量:一般 6 叶7 叶移栽常规粳稻为 60g/m2,8 叶左右为30g/m2。杂交粳稻播种量减半。6.5.3 浸种与催芽:浸种前进行选种和晒种 1 天2 天,用 4.2%浸丰浸种,具体方法见附录 A。破胸露白即可摊晾备播。6.5.4 播种:苗床先整好压平,再喷洒清水,使 0cm15cm 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将芽谷均匀撒播在床面上,用木板轻压入土;把预先准备好未施用化肥的过筛床土均匀撒盖在床面上,盖种厚度以不见谷为度,一般为 0.5 cm1.0cm,盖种后喷湿盖种土。及时在苗床上直接盖薄膜或起拱覆膜促齐苗,当膜内温度达到 35时要及时揭膜,通风降温。或在膜上加盖麦草等遮荫降温。6.5.5 水分管理:齐苗前保持床土相对含水量在 70%80;齐苗后,根据天气适时揭去苗床上的覆盖物并喷一次透水;齐苗至移栽前以控水控苗为主,出现卷叶需补水。如在秧苗期降雨,则需盖膜并及时排干沟中积水,以防苗床进水。6.5.6 追肥:旱育秧的苗床以缺肥补肥为主,叶色褪淡时每m2用 5g10g尿素对水 500g1000g喷浇,喷后淋水洗苗。6.5.7 秧苗期病虫防治:秧苗 2 叶3 叶期注意防治稻蓟马;移栽前 5 天7 天秧田,用杀虫单或 Bt 乳剂进行防治,带药下田。具体用药方法见附录 A。7.移栽 7.1 关键技术 3DB34/T590-2006 宽行窄株,确定合理密度,提高栽插质量。7.2 移栽期 水稻移栽期根据茬口情况安排在 6 月 1 日15 日。7.3 移栽密度 大田株行距 13.3cm26.7cm30.0cm,栽 1.6 万1.8 万穴/667m2,每穴 5 个6 个茎蘖苗,基本苗 9 万11 万/667m2。8.肥料使用 8.1 关键技术 施肥本着“适氮、轻磷、补钾”的平衡施肥原则,精确定量,合理配方,重施基肥、减少分蘖肥、增施穗粒肥,控制前期无效分蘖,主攻大穗。8.2 施肥量 大田每 667 m2总施氮量 18 kg20kg,五氧化二磷 6kg,氧化钾 12kg,硫酸锌 0.5kg,二氧化硅 5kg。氮肥中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为 6:4 或 5:5。8.3 基肥 中等肥力田块耕田前每667m2施腐熟厩肥3000kg。化学肥料纯氮7kg,五氧化二磷 6kg,氧化钾 6kg。8.4 分蘖肥 栽后 5 天7 天,每 667m2施氮 3kg。8.5 促花肥 晒田复水后倒 4 叶伸长期,每 667m2施氮 6kg,补施氧化钾 6kg。8.6 保花肥 倒 2 叶期根据苗情,每 667m2施氮 2 kg3kg。9.水浆管理 本着“薄水移栽,寸水活棵,浅水促蘖,够苗搁田,干湿交替,活 4DB34/T590-2006 熟到老”的原则,前期薄水促蘖,保持水深 3cm左右,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中期全田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 90%时及时晒田,将最高苗控制在25 万30 万/667m2,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抽穗前、后半个月灌浅水养穗;后期间歇灌溉,田干上水,节约用水,养根保叶,干干湿湿,活熟到老,收获前 7 天断水。10.大田病虫防治 10.1 主要病虫害 江淮地区粳稻的生育期间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等,主要虫害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蓟马等。10.2 防治原则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准确预报的基础上,搞好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时化学药剂防治。水稻禁用农药品种按 NY5177 附录 B 执行。安全间隔期、每季最多使用次数按GB4285 执行。10.3 生物防治 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10.4 物理防治 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10.5 药剂防治 分蘖期(7 月下旬八月初):当稻飞虱百丛 1000 头,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 100 头,稻瘟病苗、叶瘟病叶率 10%,二代二化螟根据病虫预报 5DB34/T590-2006 卵孵高峰期时,应及时防治。具体防治方法见附录 A。孕穗期灌浆期:根据病虫预报当三代三化螟、二化螟达卵孵高峰期,纹枯病病丛率 30%,稻曲病百丛幼虫 60 头,稻纵卷叶螟百丛虫量 1500头,稻飞虱百丛虫量 1500 头,进行及时防治;稻瘟病穗瘟感病品种和稻曲病破口前 57 天预防,稻曲病重发一周后再补治一次;具体防治方法见附录 A。11.大田杂草防治 大田杂草主要有稗草,眼子菜、慈菇、莎草、空心莲子草等 11.1 农业防治 11.1.1 施用的有机肥应经高温沤制杀死草籽。11.1.2 人工拔除:结合拔秧、栽秧、中耕等农事操作,拔除杂草。11.1.3 及时清除田埂及周边杂草,杜绝田外杂草、草籽带入田内。11.1.4 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早、齐、壮以苗压草。11.2 化学除草 分为移栽前处理和移栽后大田茎叶处理:具体防治方法见附录 A。12.收获 黄熟末期收获,及时晾晒,勿在砂石和沥青等路面晒谷,避免在水泥晒场长时间摊薄曝晒,使水分下降到 14.5%后贮藏。6DB34/T590-2006 附录附录 A:江淮地区高产优质粳稻病虫草防治技术:江淮地区高产优质粳稻病虫草防治技术 关键时期 关键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播种前至移栽后 7 天 种传病虫:如恶苗病、稻干尖线虫病、稻蓟马、稻水象甲等 二化螟 三化螟 白叶枯病 预防措施 秧田防治 预防措施 1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前晒种 2 天,用 4.2%浸丰 2ml加水 5 kg 10kg,浸种 36 小时,秧苗 2叶3 叶期注意查治稻蓟马,每 667m2用 10%吡虫啉 10g,对水 20kg均匀喷雾。2移栽前预防(治):移栽前 5 天7 天,每 667 m2用 90%杀虫单 60g加 20%叶枯宁 100g对水 30kg均匀喷雾。3化学除草:以稗草、莎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水稻移栽后 4 天6 天,亩用 50%苯噻草胺可湿性粉剂 40g,拌细土撒施。以稗草、莎草、阔叶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水稻移栽后 5 天7天,亩用 14%乙苄可湿性粉剂 50g 拌细土撒施。分蘖期(7 月下旬八月初)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二代二化螟 稻瘟病 百丛 1000 头 百丛幼虫 100 头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 苗、叶瘟病叶率10%,每 667 m2用 40%毒死蜱 100ml加 25%扑虱灵粉剂 60g80g对水 40kg均匀喷雾。叶瘟病叶率达 10%稻田加 75%三环唑 60g同时喷雾。孕穗期灌浆期 三代三化螟 纹枯病 稻瘟病 稻曲病 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 二化螟 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 病丛率 30%穗瘟感病品种破口前 57 天预防;百丛幼虫 60 头 1500 头/百丛 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 18 月中、下旬:每 667 m2用 40%三唑磷70ml加90%杀虫单60g加75%三环唑60g或40%稻瘟灵 100g(山区老病区预防穗颈瘟)加 10%真灵水乳剂 120ml对水 40kg均匀喷雾。稻曲病重发年份一周后每 667 m2再用 10%真灵水乳剂120ml 补治一次。29 月上旬初:以稻飞虱、三代二代螟、稻纵卷叶螟(重发年份)为重点,每 667 m2用含量20%以上吡虫啉有效用量 4g5g加 90%杀虫单70g对水 40kg均匀喷雾。注:机动喷雾器 667 m2用水量视水稻群体大小掌握在 14 kg 28k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