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
34
453-2004梨黑星病测报调查规范
453
2004
梨黑星病
测报
调查
规范
DB34 安安 徽徽 省省 地地 方方 标标 准准 DB34/T 453-2004 梨 黑 星 病 测 报 调 查 规 范 Rul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Pear scab 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amamoto 2004-09-10 发布发布 2004-09-10 实施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发布 DB34/T 453-2004DB34/T 453-2004 目 次 前言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调查内容和方法1 4 测报资料的统计3 5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报3 附 录(梨黑星病模式报表)4 2 DB34/T 453-2004DB34/T 453-2004 前 言 本标准编写按标准化工作导则进行。是根据萧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砀山县植保站开展梨二叉蚜测报调查的实践和近年梨二叉蚜的科研成果,结合安徽省梨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参考外省的测报调查方法而制定的。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植保总站、砀山县植保站、萧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家成、夏风、刘洁、王向阳、王学良、黄娟、沈光斌。本标准 2004 年 09 月 10 日首次发布。3DB34/T 453-2004DB34/T 453-2004 梨黑星病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梨黑星病测报调查时间、方法、内容,测报资料的统计、收集和汇报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梨黑星病测报调查。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幼果园、盛果园、老果园 分别指树龄在 10 年以下、10 年40 年之间和 40 年以上的梨园。2.2 病叶(果)率 调查发病叶(果)数占调查总叶(果)数的比例。2.3 病情指数 简称病指,表示病害发生总体水平的指标。()()1005=数果调查总叶相应级值数果某级病叶病情指数 3 调查内容和方法 3.1 田间孢子浮游量测定 花芽萌动期开始至果实采收期止。在梨黑星病发生较重的盛果期梨园内安装孢子捕捉器,距地面 2 米,每日早上调换涂白凡士林新玻片,在 1818 范围内,用 1040 镜头检查孢子密度,每玻片查 35 个视野,计算每视野平均孢子数,将结果记录下表 1。表表 1 梨黑星病菌孢子空中捕捉记载表 梨黑星病菌孢子空中捕捉记载表 捕 捉 孢 子 数(个/视野)调查日期 玻片 1 玻片 2 合 计 累 计 天气状况 备 注 3.2 系统调查 自花芽萌动期,选择病害常发园进行经常性观察,发现病害立即定点定园观察,一直到果实采收期。选择当地有代表性幼果园、盛果园、老果园各一块,每块园面积在 667 以上,每块园固定 2 株树。每五天调查一次,即每候的中间日即每旬逢 3 日、8 日调查,每株按东、4 DB34/T 453-2004DB34/T 453-2004 西、南、北、中共固定 25 个枝条,每枝条至少有 1 个果实,调查 25 个枝条上所有叶片及果实,分级记载发病数,计算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记入表 2。叶片分级标准:0 级 无病斑;1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3%以下;2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3.110%以下;3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10.120%以下;4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20.140%以下;5 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 40%以上。果实分级标准:0 级 无病斑;1 级 每个果上有病斑 12 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 1%以下;2 级 每个果上有病斑 34 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 13%;3 级 每个果上有病斑 56 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 35%;4 级 每个果上有病斑 710 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 510%;5 级 每个果上有病斑 11 个以上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 10%以上。表表 2 梨黑星病系统调查记载表梨黑星病系统调查记载表 果实发病情况 叶片发病情况 各级发病果数(个)各级发病叶数(片)调查日期 果园 类型 病果率(%)0 1 2345病指 病叶率(%)01 2 3 4 5病指幼果园 盛果园 老果园 平 均 幼果园 盛果园 老果园 平 均 3.3 普查 每次大面积防治前进行普查。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 10 块15 块梨园进行调查,每块园选 35 株树,调查方法同系统调查,结果记入表 3。5DB34/T 453-2004DB34/T 453-2004 表 3 梨黑星病普查记载表 果实发病情况 叶片发病情况 各级发病果数(个)各级发病叶数(片)调查日期 地点 代表 面积(6672)病果率(%)0 12345病指病叶率(%)012 3 4 5 病指备注 4 测报资料的统计 4.1 分生孢子散发期、高峰期的确定 累计孢子捕捉量占全年总累计孢子捕捉量 16%和 84%的日期分别为孢子散发始盛期和始末期,两者之间即为孢子散发盛期。孢子散发盛期内,日捕捉孢子量最多的日期为孢子散发高峰期,生长季节一般按日捕孢子量突增期为孢子散发始盛期,始盛期后,日捕捉孢子量继续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全年可能出现多个散发高峰,但主高峰要等调查结束后才能确定。4.2 病害发生期的确定 用三块系统调查梨园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全年梨黑星病的发生消长,田间病叶率和病果率达到 1%的日期分别为叶片和果实发病始盛期,叶片病指达到最高的日期为叶片发病高峰期,果实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收获期。4.3 发生量的表示和发生程度的划分标准 梨黑星病的发生量用累计孢子捕捉量、病叶率、病果率、叶片病指和果实病指表示,发生程度以收获期果实病指、病果率和全年最高叶片病指、最高病叶率为指标划分成五级。划分标准见表 4。表 4 梨黑星病发生程度划分标准梨黑星病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发生级别(级)一 二 三 四 五 发生程度 轻发生 中等偏轻 中等发生 中等偏重 大发生 收获期果实病指 0.3 0.311 1.013 3.018 8 收获期病果率(%)1 1.13 3.110 10.120 20 平均最高叶片病指 0.1 0.110.3 0.311 1.013 3 平均最高病叶率(%)0.5 0.61 1.13 3.18 8 5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报 5.1 测报资料收集 实施梨黑星病预测预报,需收集下列有关资料:1)各类树龄梨树的面积,梨树主要品种及其面积,主栽品种生育期、对黑星病抗性及 6 DB34/T 453-2004DB34/T 453-2004 其必要的栽培管理资料。2)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5.2 梨病黑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 记载梨黑星病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措施等,总结发生特点,并进行原因分析。5.3 调查资料的汇报 基层病虫测报站分别于每年 4 月 20 日、5 月 30 日、6 月 30 日、7 月 30 日、8 月 30日、10 月 20 日,将调查资料用模式报表(见附录 A)形式报上级病虫测报部门。7DB34/T 453-2004DB34/T 453-2004 附 录 梨黑星病模式报表 春季梨黑星病模式报表春季梨黑星病模式报表 上报时间:4 月 20 日 序号 查 报 内 容 查报结果 1 病菌孢子散发始见期(月/日)2 病菌孢子散发始见期较历年平均早晚(天)3 田间病害始见期(月/日)4 田间病害始见期较历年平均早晚(天)5 预计 4/下5/中平均气温预报值()6 预计 4/下5/中平均值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7 预计 4/下5/中降雨预报值(mm)8 预计 4/下5/中降雨预报值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mm)9 预报第一次发病高峰期(月/日月/日)10 传真单位 生长期梨黑星病模式电报组建表 生长期梨黑星病模式电报组建表 上报时间:5 月 30 日、6 月 30 日、7 月 30 日、8 月 30 日各报一次 序号 查 报 内 容 查报结果 1 田间病害始见期(月/日)2 田间病害始见期较历年平均早晚(天)3 孢子散发始盛期(月/日)4 当前孢子散发盛期天数(天)5 当前孢子盛发天数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天)6 当前平均单片累计捕捉孢子量(个/片)7 当前平均单片累捕捉孢子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8 当前叶片平均病指 9 当前叶片平均病指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增减(%)10 当前叶片最高病指 11 当前梨黑星病发生程度(级)12 当前用药防治次数(次)13 下月平均气温预报值()14 下月平均气温预报值较历年同期增减()15 下月降雨量预报值()16 下月降雨量预报值较历年同期增减()17 预计下月梨黑星病发生程度(级)18 传真单位 8 DB34/T 453-2004DB34/T 453-2004 秋季梨黑星病模式表秋季梨黑星病模式表 传真时间:10 月 20 日 序号 查 报 内 容 查报结果 1 全年孢子散发盛期(月/日月/日)2 全年孢子散发盛期天数(天)3 孢子散发主高峰期(月/日)4 孢子散发主高峰期较历年平均早晚(天)5 孢子散发主高峰期孢子捕捉量(个)6 孢子散发主高峰期孢子捕捉量较历年平均值增减()7 全年平均每次单片捕捉孢子量(个/片)8 全年平均每次单片捕捉孢子量较历年平均值增减(%)9 全年平均最高叶片病指 10 全年最高叶片病指较历年平均值增减(%)11 收获期平均果实病指 12 收获期平均果实病指较历年平均值增减(%)13 收获期最高果实病指 14 收获期平均病果率(%)15 收获期平均病果率较历年平均值增减(%)16 全年发生程度(级)17 全年用药防治次数(次)18 传真单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