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GBT
15795-2011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
15795
2011
小麦
条锈病
测报
技术规范
I C S6 5 0 2 0 0 1B1 6a 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 T1 5 7 9 5 2 0 11代替G B T1 5 7 9 5-1 9 9 5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R u l e sf o rm o n i t o r i n ga n df o r e c a s to ft h ew h e a ts t r i p er u s t(P u c c i n i as t r i i f o r m i sW e s t)2 0 11-0 9-2 9 发布2 0 1 1 1 2-0 1 实施宰瞀髁紫瓣警糌瞥篓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目次前言一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4 病情系统调查5 病情普查。6 越夏区病情调查7 预测方法8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小麦条锈病附录B(资料性附录)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附录c(规范性附录)小麦条锈病模式报表-附录D(资料性附录)小麦条锈病危害损失估计模型“G B T1 5 7 9 5 2 0 I1112-234445。91 01 1刖罱G B T1 5 7 9 5 2 0 1 1本标准代替G B T1 5 7 9 5-1 9 9 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本标准与G B T1 5 7 9 5 1 9 9 5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本次修订增加了小麦条锈病预测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将原标题中的“测报调查规范”改为“测报技术规范”;增加了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修改了“发病程度记载标准”,将其中的内容归入“术语和定义”,增加了“病情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将“普遍率”规范定义为。病叶率”,删除了“反应型”的定义和相关调查项目,增加了“外来菌源空中孢子捕捉监测”内容,主要采用空中孢子捕捉仪监测外来菌源,并对捕捉时间和管理、孢子捕捉仪和载玻片的设置、镜检和记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删除了“冬季麦苗室内病情观察”内容,因不能代表田间实际情况;修改了“病点发展系统调查”、“传病中心越冬后潜育病叶调查”和“病田定点系统调查”三项条目,将其内容合并为“病情系统调查”;修改了“春麦区调查”条目,将其内容分别归人“病情系统调查”和“病情普查”;删除了正文中分别出现的各调查项目表格,将其内容编成一系列完整的样表,作为规范性附录A,并在该份样表中增加了“小麦条锈病年度发生情况统计表”;增加了小麦条锈病秋季和春季模式报表,作为规范性附录要求定时汇报;增加了小麦条锈病跨区流行中关键区域定位的研究成果(“越夏区”、“非越冬区”、。越冬区”、“潜育越冬区”和“冬繁区”的定义和范围),作为资料性附录供各地对照,且按特定区域执行相关的调查项目;增加了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和危害损失估计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为资料性附录供各地借鉴。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D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玉英、曾娟、商鸿生、姜瑞中。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 B T1 5 7 9 5-1 9 9 5。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G B T1 5 7 9 5 2 0 1 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发生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系统调查、病情普查、越夏区病情调查、预测方法及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小麦条锈病病情调查和预测。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 1病叶率i n c i d e n c e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2 2严重度s e v e r i t yl e v e lo fd i s e a s e病叶上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8 级,分别用1、5、1 0、2 0、4 0、6 0、8 0、1 0 0 表示,对处于等级之间的病情则取其接近值,虽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按l 记。对群体叶片,需按式(1)计算病叶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的使用,在病害初发期可严格计数计算;当病害处于盛发期且需调查点数繁多时,某点的平均严重度则根据目测估计给出。D 一圣!兰盟L式中:D 病叶平均严重度;i 各严重度值;z。各严重度值对应的病叶数,单位为片L 调查总叶数,单位为片。2 3病情指数d i s e a s ei n d e x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按式(2)进行计算:J=F X D 1 0 0(2)式中:卜一病情指数;F 病叶率;D 病叶平均严重度。2 4病田辜d i s e a s e df i e l dr a t e调查发现条锈病的田块数占全部调查田块数的百分率。2 5传病中心d i s e a s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c e n t e r由病菌潜育的病叶及其产生的孢子再侵染形成的相邻病叶构成。实际操作中,小麦苗期调查,条播麦田单行3 3C i T I 内或撤播麦田0 1 1m 2(3 3c n l X3 3c m)内有3 片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1 个传病中1G B T1 5 7 9 5 2 0 1 1心。传病中心用密度(个6 6 7m 2)、面积(m 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量化。2 6单片病叶i n d i v i d u a li n f e c t e dl e a v e s调查面积内分散孤立出现的病叶,单片病叶数量用密度(片6 6 7m 2)表示。3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以普查田块的加权平均病情指数为主要指标,以地区内的病田率为参考指标确定。发生程度划分为5 级,即轻发生(1 级)、偏轻发生(2 级)、中等发生(3 级)、偏重发生(4 级)、大发生(5 级),各级指标见表1。表1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发生程度指标1 级2 级3 级4 级5 级病情指数o O O l J 55 J 1 01 0 I 2 02 0 3 0病田率1 X 55 X 1 01 0 X 2 02 0 3 0注;I 病情指数;x 病田率。其中病田率为参考指标。4 病情系统调查4 1系统调查闺或观测圃调查4 1 1 调查时间秋苗期至春季条锈病能持续发展为害的冬繁区,由秋苗发病后开始定点调查。在小麦条锈病非越冬区和潜育越冬区,由春季发病后开始定点调查。春麦区,在田问发现病叶后开始定点调查。4 1 2 调查田选发病条件较好、发病较早的代表性感病品种的麦田作为系统调查田。若当地普遍种植抗病品种,则应预先在发病条件较好、观察方便的地块播种感病品种,建立观测圃,用于系统调查。4 1 3 调查方法在系统调查田或观测圃内标定3 个已有病叶的调查点,每点2r f i 行长(条播地区)或1m 2(撤播地区),每5d 调查一次,至小麦成熟期或条锈病病情停止增长为止。发病初期,需检查点内全部叶片发病情况;病叶率达5 以上时,调查2 0 0 个叶片。将调查结果记入小麦条锈病系统调查表(见表A 1)。4 2 外来菌源空中孢子捕捉监测4 2 1 调查范围本项内容在小麦条锈病非越冬区和潜育越冬区春季监测外来菌源时实施。4 2 2 捕捉时间和管理春季小麦返青始至5 月上旬止。捕捉时间为每天9:0 0 1 1:0 0,及时收片并镜检。4 2 3 孢子捕捉仪的设置主要用孢子捕捉仪来捕捉条锈病菌空中夏孢子,以空中孢子的相对浮游量来表示菌源量的多少。采用电动回转式孢子捕捉仪。孢子捕捉仪在麦田设置高度为1 2m。捕捉仪臂长1 5c m 1 7C F l l,转臂距地面1 5m,微型电动机转速为15 0 0r r a i n。4 2 4 粘孢载玻片采用厚度为1m m 1 5m m 的载玻片2 片,分别安装在转臂两端,上转臂呈4 5。角,在回旋迎风面上均匀涂上白凡士林薄膜。2G B T1 5 7 9 5 2 0 1 14 2 5 镜检和记载镜检时在玻片中央滴-d,滴无菌水,仔细盖上1 8m m 1 8m m 盖玻片,用1 0 1 0 倍带十字推进器的生物显微镜计,镜检1 8m m X l 8m m 盖玻片覆盖范围内的条锈病菌夏孢子数量,镜检结果记人条锈病菌空中孢子捕捉记载表(见表A 2)。5 病情普查5 1 苗期病情普查5 1 1 调查时间冬麦,小麦条锈病潜育越冬区和冬繁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非越冬区在春季小麦拔节前调查。春麦,在苗期发病盛期调查。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5 1 2 调查地点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依据距越夏和越冬菌源远近和常年苗期发病普遍程度确定调查田块数量,砸越夏和越冬菌源较近、苗期发病较普遍,调查总数不少于1 0 块;距越夏和越冬菌源较远、苗期发病不普遍,调查总数不少于2 0 块。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 3 4m 2。5 1 3 调查方法条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且田块面积6 6 7m 2 以上的田块,随机5 点取样,每点实查6 7m 2;田块面积不足6 6 7m 2,则全田实查。实查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1m)和发现病叶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发生情况。每块田还需选取1m 行长(条播田)或0 5m 2(撒播田)的代表性样点,计算叶片数目,用以估计叶片密度(片6 6 7m 2)。已全田普遍发病的田块,5 点取样,每点2r l l 2,各点随机检查1 0 0 个叶片的发病情况。5 1 4 记载项目按调查田点片发病或普遍发病两种情况分别记载。点片发生阶段,如观察到传病中心,则记载传病中心密度、传病中心平均面积和传病中心平均病叶片数;如仅出现单片病叶,则记载单片病叶密度。普遍发病阶段,则记载病叶率和严重度。以上各项均按田块取实查诸点的平均值,将调查结果记人小麦条锈病秋苗期和返青拔节期普查表(见表A 3)。另外,还需由发病田块数和调查田块总数计算病田率,记人表格的左下角栏内。5 2 返青拨节期病情普查冬麦,在小麦返青后1 5d 2 0d 调查一次,具体时间依据系统调查见病后开始。小麦无明显越冬现象的地区在早春病情开始上升后进行。以外地菌源为主、春季发病较迟的地区在拔节期进行。春麦,在拔节期依据系统调查病情上升时调查一次。调查田块、调查方法、记载项目和表格与苗期相同。5 3 生长后期病情普查5 3 1 调查时间在冬、春小麦乳熟期或当年病情处于高峰期时(病情停止发展前)进行普查。5 3 2 调查田主栽品种调查早、中、晚播各类麦田或具代表性栽培条件的麦田,田块数按品种的栽培面积酌定,一般不少于1 0 块。栽培面积较小的品种只调查代表性麦田。5 3 3 调查方法每块调查田5 点取样,每点2 m 行长或1m 2,各点随机检查1 0 0 个叶片(旗叶或旗下一叶)。5 3 4 记载项目分品种记载、计算病叶率和平均严重度,品种总平均的病叶率和严重度是该品种所有调查田块加权3G B T1 5 7 9 5 2 0 11平均值,结果记人小麦条锈病后期调查表(见表A 4)。6 越夏区病情调查6 1 调查范围本项调查仅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参见附录B)实施。6 2 调查时间依越夏地区不同,在每年8 月下旬或者晚熟春麦、冬麦及其自生麦苗等越夏寄主发病盛期进行。6 3 调查田每年按一定的巡回路线,选晚熟春、冬麦感病品种代表田块和滋生自生麦苗的麦茬复种田、休闲田作为调查田。调查田块数按各类型田块的实际面积酌定,但每个调查地点实查的田块数应不少于1 0 块,总面积不少于5 6 6 7I-D 2。6 4 调查方法晚熟春、冬麦调查田采用目测法估计条锈病发病情况,自生麦苗调查田采取踏查估计和取样细查相结合的方法估计自生麦苗密度和病情,具体方法见5 1 3。调查结果记人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表(见表A 5)。7 预测方法7 1 冬前预测根据全国秋苗发病普遍程度、感病品种种植面积,主要越冬区气温和降雪条件及第二年3 月5 月降雨情况的气象预报,经过专家会商,进行综合分析,在年底之前完成第二年条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