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3T
401.4-2003
无公害鲜香菇
第4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401.4
2003
公害
香菇
部分
栽培技术
规程
DB330727/XXX.3—2002
磐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2003-03-24实施
2003-02-24发布
无公害鲜香菇
第4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N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resh mushroom
Part4:Technology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DB33/T 401.4—2003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ICS 65.020
B 66
备案号:13513-2003
I
1
DB33/T 401.4—2003
前 言
DB33/ 401-2003《无公害鲜香菇》分为:
——第1部分:产地环境
——第2部分:菌种
——第3部分:原辅材料
——第4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第5部分:商品菇
本部分是DB33/ 401-2003的第4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磐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磐安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磐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秀天、应文立、李强、陈国强、孔国忠、陈有兴、李正东、邱志明、葛贵芳张宏福
I
无公害鲜香菇
第4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无公害鲜香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栽培场地、菌棒生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本部分适用于袋料栽培的无公害鲜香菇生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DB33/ 401.1-2003 无公害鲜香菇 第1部分:产地环境
DB33/ 402.2-2003 无公害鲜香菇 第2部分:菌种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荫棚平铺式栽培
脱去香菇菌棒塑料薄膜袋,斜置于室外仿生态荫棚内菌畦筒架上出菇的栽培模式。
3.2
花菇高棚层架栽培
将香菇菌棒平置于室外仿生态荫棚内多层培养架上,采用显蕾割袋出菇的栽培模式。
3.3
高温季节栽培香菇
在夏季高温季节,选用高温型香菇品种,按高温季节栽培香菇的技术进行管理的栽培模式。
3.4
半地下式栽培
在农田挖畦制作菇床并设置活动草帘遮荫的栽培模式。
4 栽培场地
4.1 场地选择
灌溉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DB33/ 401.1-2003要求,海拔宜300m~1500m,东西方向长,南北方面窄,排灌方便。
4.2 场地整理
平整场地,清除杂物,修建蓄水池,安装喷灌设施;栽培场的周围开挖排水沟,沟宽×沟深以30cm×50cm为宜。
4.3 菇场设备
喷雾器、干湿温度计、注水器、储水装置、割袋刀。
4.4 菇棚
4.4.1 花菇高棚层架栽培
荫棚高2.5m~3.5m,南北走向;层架式的架高1.8m~2.0m,低层距离地面20cm以上,5层~7层,操作道0.6m~0.7m,层宽0.45m(单边操作)~0.9m(双边操作),遮荫度50%~80%。
4.4.2 荫棚平铺式栽培
秋、冬菇栽培采用荫棚平铺式栽培,大棚高2.2m~2.5m,畦宽1m~1.1m,操作道50cm~70cm,菇架高35cm,每排可放置7筒~9筒,长15m~20m,可排放菌棒10000袋/667m2。
4.4.3 无棚架半地下式栽培
菇床结构与制作。(a)畦宽1m~1.1m;(b)先挖土深10cm~15cm,泥土垒在四周作走道,宽40cm~50cm,菇床高35cm;(c)床底中间挖一条宽6cm~8cm,深4cm~5cm小水沟;(d)床壁高25cm处每隔25cm横放一条竹竿作为菇架;(e)菇床上面每隔1m用一根2m长拱型弹篾插入菇床两旁;(f)弹篾上复盖2m宽的薄膜,顶部用稻草扎成2m长的草帘,盖在两旁。
4.5 生产季节
生产季节见表1。
表1 生产季节
栽培品种
制袋(棒)期
培养期
出菇期
秋冬菇
8月~9月
8月~11月
10月~翌年5月
高温菇
12月~翌年3月
12月~翌年4月
5月~12月
花菇
2月~5月
2月~10月
10月~翌年5月
5 菌棒生产
5.1 菌棒生产工艺流程
备料(各种原辅培养料、材料、工具等)→配料称重→干拌→湿拌→装袋→扎口→灭菌→冷却→接种→培养管理。
5.2 配料称重
按生产数量和配方中各原辅材料的比例称重。配比宜为:杂木屑77%,麦麸20%,石膏粉2%,糖1%,水分57%~60%,pH值6.0~6.5。
5.3 干拌
在未加水之前搅拌2次~3次。
5.4 湿拌
糖先溶于水,按用水量稀释后,泼入料内,搅拌均匀,料的含水量控制在57%~60%。
5.5 装袋扎口
5.5.1 设备
专用装袋机装袋并扎口。
5.5.2 筒袋规格标准
15cm×(52~55)c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膜筒袋(15cm是双层平折宽度),厚度0.045mm~0.055mm。
5.5.3 菌棒湿重标准
菌棒湿重1.7㎏~2.0㎏。
5.6 灭菌
5.6.1 常压灭菌
炉灶内料温达100℃后保持12h至14h。
5.6.2 高压灭菌
10.4×105pa压力,121℃保持2h。
5.7 冷却
在空间消毒后的专门冷却室冷却至28℃以下。
5.8 接种
5.8.1 接种箱接种工艺流程
接种箱空箱消毒→装箱→消毒(紫外线灯光15min,气雾消毒剂30min)→接种(每箱每次只接同一品种)→移入培养室培养。
5.8.2 接种室接种工艺流程
接种室消毒→菌种预处理→装入筒料培养基→消毒→打穴→接种→封口→入培养室培养。
5.9 培养管理
5.9.1 菌棒培养面积
培养场所使用前应进行空间消毒。22℃~25℃的气温条件下,每1000段菌棒必须拥有20m2以上培养面积。气温30℃以上时,应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5.9.2 培养条件
控制培养温度在23℃~25℃,适时、适量通风,避直射光。
5.9.3 检查成活率与污染率
在菌棒接种后4d~7d内进行。污染物处理,按DB33/XXX.2规定执行。
5.9.4 刺孔增氧与翻堆
接种后第10d~15d,菌丝长至7cm~8cm时,在接种口处进行第一次刺孔,每处刺孔4个~6个,之后视菌丝生长情况刺孔,刺孔时结合翻堆。气温25℃以下,堆形井字形,每层3筒堆高6层~8层;气温25℃以上,堆形三角形,每层3筒,堆高4层~6层。气温25℃以上时,不应刺孔翻堆。
5.9.5 菌棒培养期
早熟品种培养期为65d~80d;中熟品种培养期为90d~120d;晚熟品种培养期为180d~210d。
5.10 菌棒成熟指标
5.10.1 目测指标
菌棒表面已有70%~80%转为褐色,有黄水出现,木屑米黄色,有香菇特有的气味。
5.10.2 手感
手压菌棒具有弹性。
5.10.3 菌棒失重率
成熟菌棒失重率因菌株而异,可为初始重量的15%~25%。
6 栽培流程
6.1 冬菇荫棚栽培
脱袋→保湿→菌丝转白→倒伏转色→温差刺激催蕾→通风控湿→采收→菌棒通风养菌→补水→温差刺激→催蕾重复管理。
6.2 夏季高温季节栽培管理规程
排场→转色→脱袋→保湿→温差刺激催蕾→通风控湿→采收→菌棒(包)通风养菌→补水→温差刺激→保湿→催蕾重复管理。
6.3 不脱袋高棚层架栽培出菇管理规程
菌棒(包)上架→转色→温差刺激催蕾→显蕾割袋→控湿通风→采收→菌棒(包)通风养菌→补水→温差刺激→保湿→催蕾重复管理。
6.4 半地下式栽培出菇管理规程
排场→脱袋→转色→温差刺激催蕾→通风控温→采收→菌棒通风养菌→补水→温差刺激→保湿→催蕾重复管理。
7 田间管理
7.1 脱袋
7.1.1 菌棒成熟时,选择晴朗或多云天气进行脱袋。
7.1.2 用刀片把包裹在菌棒外的筒袋划破,褪去筒袋。
7.2 转色
7.2.1 温度
菇棚(秋冬菇)温度以20℃~22℃为宜,应采取控温措施。
7.2.2 通风
脱袋后4d~5d采取通风措施。
7.2.3 指标
菌被呈棕褐色、均匀、有弹性。
7.3 催蕾
7.3.1 温湿度
以菇棚温度10℃~20℃,湿度80%~85%为宜。
7.3.2 方法
通过掀膜、地面喷水和遮光,调节菇棚的温湿度,通风和弱光环境,刺激子实体原基的分化,保持7d~15d菇蕾即大量发生。
7.4 通风控湿
7.4.1 温度
菇棚温度以15℃~18℃为宜,前期注意调温,中期注意保温,后期注意降温。
7.4.2 湿度
菇棚相对湿度以70%~85%为宜。
7.4.3 通风
菇棚通风1次/d~2次/d,每次通风时间10min~20min,保持菇棚空气新鲜。高温、高湿时,通风次数和每次通风时间应增加;低温、低湿时,通风次数和每次通风时间应减少。
7.4.4 光照
遮荫度以65%~70%为宜,夏季和晴天增加遮荫度,冬季和阴雨天减少遮荫度。
7.5 转潮管理
7.5.1 一潮菇采后管理
剔除菇柄、杂屑。
7.5.2 二潮菇采后管理
剔除菇柄、杂屑,并补水。
7.5.3 其它管理应符合本部分的7.3、7.4要求。
8 病虫害综合防治
8.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将各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
8.2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菌种。
——采用科学的培养料配方。
——适时栽培。
——科学管理。
8.3 物理防治
8.3.1 人工捕捉害虫,用人工除去病斑或罹病子实体。
8.3.2 菇棚周围挖深为50cm环形水沟防病虫,搞好菇棚及周围环境卫生。
8.3.3 安装防虫网。
8.3.4 用黑光灯等光源诱杀害虫。
8.4 化学防治
8.4.1 常用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常用消毒剂的使用方法见表2。
表2 常用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消毒剂
用途
用量和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气雾消毒剂
空间消毒
5g/m3~10g/m3熏蒸
酒精
手及器皿表面消毒
70%~75%
易燃,注意按实验室操作方法使用
高锰酸钾
用于器具表面消毒
0.1%~0.2%水溶液
新洁尔灭
皮肤和不耐热的器皿表面消毒
0.25%水溶液
石碳酸
空间和表面消毒
3%~5%水溶液喷洒
对皮肤有腐蚀作用
过氧乙酸
手和器械表面消毒,空间消毒
表面消毒,0.2%~0.5%水溶液
勿与碱性药品混合
空间消毒,先用0.5%水溶液喷雾增湿,再用20%药液5ml/m3熏蒸。
8.4.2 主要防治对象及防治方法
主要防治对象及防治方法见表3。
表3 主要防治对象及防治方法
名称
防治对象
使用方法
石灰
霉菌、虫卵、蛞蝓
5%~20%澄清物喷洒;直接撒粉;与硫酸铜合用
漂白粉
真菌、细菌、线虫
1%~4%水溶液浸泡材料,0.5%~1.0%喷雾
茶籽饼
蜗牛、蛞蝓
1%水溶液喷洒
食盐
蜗牛、蛞蝓
0.3%~0.5%水溶液
9 采收
9.1 采收适期
香菇子实体成熟,菌盖色泽正常,菌盖有卷边,菇体端正,菇柄适中,菌膜未破或刚破时,应进行采收。
9.2 水分要求
采收前24h不能喷水。
9.3 采收时间
宜选择早晨采收。遇阴雨天气或气温较高时,可提前采收。
9.4 采收方法
9.4.1 应遵循先熟先采的原则。
9.4.2 旋菇法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柄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