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3205T 195-2011 杂交粳稻常优5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规程.doc
下载文档

ID:2693566

大小:84.50KB

页数:7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8-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205T 195-2011 杂交粳稻常优5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规程 195 2011 杂交 粳稻 优质 高产 制种 技术规程
Q/320500 JM 03-2001 江苏省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2012-03-01实施 2012-03-01发布 杂交粳稻常优5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规程 DB3205/T 195-2011 DB3205 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 B 05 1 DB3205/T 195-2011 前 言 常优5号是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粳组合,2010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该组合除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强等优良特性外,尤其是稻米品质特优,外观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食味品质极佳。近年来该组合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太湖晚粳稻区优质杂交粳稻的重点推广组合。但是,由于杂粳推广涉及制种环节,不同组合之间制种技术差别很大,具有一定的专属性,技术掌握不到位将导致年度之间制种产量、质量的不稳定,从而给杂粳的大面积推广带来很大的制约。 为了更好地掌握常优5号亲本特性及其制种技术,规范杂粳种子生产技术程序,稳定和提高制种产量,保证质量,为常优5号的扩大推广提供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编写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本标准制定时有关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使用规范遵循相关规定并结合苏州实际情况。 本标准由苏州市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苏州市种子管理站、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建华、端木银熙、周建明、孙菊英、袁进康、朱正斌、王雪刚、苏月红、林一波、陆海明。 I 杂交粳稻常优5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常优5号制种的术语和定义、优质高产制种指标、制种技术、种子收获、加工、包装和存放、种植鉴定、制种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常优5号制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DB3205/T 089-2005 杂交粳稻常优1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的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父本 常优5号制种所利用的恢复系。 3.2 母本 常优5号制种所利用的不育系。 3.3 亲本 父本与母本的总称。 3.4 播差期 父本与母本播种相隔的天数。 3.5 行比 父本与母本大田移栽行数比。 3.6 花期调节 通过观察发现父本与母本幼穗分化进程是否有差异,如抽穗时间可能不一致时,采取偏施肥、喷施生长调节剂、灌溉、搁田、提前或推迟割叶等手段进行调节,力求改变父母本花期不相遇境况的田间操作措施。 3.7 去杂去劣 制种全过程,在父、母本行中拔除异株,提高杂交种子纯度的措施。 4 优质高产制种指标 4.1 优质 通过人工授粉,收获的母本(杂交一代种子)质量达到GB 4404.1。 4.2 高产(产量构成指标) 每667m2收获母本(杂交一代种子)200kg以上,产量构成指标为:每667m2有效穗数15万~15.5万,每穗总粒数105粒~110粒,异交结实率45%~50%,千粒重26.0g~26.5g。 5 制种技术 5.1 亲本选用 不育系常01-11A与恢复系CR-27。种子质量执行GB 4404.1。 5.2 育秧 5.2.1 秧田准备 执行DB3205/T 089-2005。 5.2.2 苗床制作 执行DB3205/T 089-2005。 5.2.3 种子处理 晒种后3d~4d用25%“使百克”2ml兑水5kg~6kg,浸种48h~60h,再用清水漂洗后,常温催芽,露白播种。 5.2.4 播期与播量 每667m2用种量母本2kg~2.5kg,父本为0.6kg(其中第一期父本0.25kg,第二期父本0.35kg)。父本采取分期播种,第一期父本播期4月28日~30日,每667m2秧田播量为15kg;第二期父本播期5月10日~12日,每667m2秧田播量为20kg;母本播期6月5日~7日,每667m2秧田播量为35kg。按畦定量均匀播种,播后父本用木板塌谷盖没,母本用细土盖没,然后喷施秧田专用除草剂,待晾干后覆盖无纺布。 5.2.5 秧田管理 每667m2秧田母本施纯氮15kg~18kg、父本施纯氮10kg~12kg。其中基肥:每667m2母本施45%复合肥20kg、父本施45%复合肥15kg,播前一星期深施;面肥:母本每667m2施碳酸氢铵20kg~30kg,播前3d施,父本秧田不施;追肥:一叶一心每667m2母本施尿素10kg~12kg、父本施5kg~7.5kg;移栽前2d~3d每667m2施尿素7.5kg~10kg。播种后至三叶前保持秧板湿润,晴天半沟水,雨天排干水,三叶期后秧板建立浅水层。 5.2.6 病虫防治 执行DB3205/T 089-2005。 5.2.7 秧田除草 执行DB3205/T 089-2005。 5.3 大田制种 5.3.1 隔离区设置 制种田空间隔离200m以上,或相邻品种的抽穗期应相差20d以上。 5.3.2 耕翻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耕翻晒垡。父本CR-27耐肥性差,制种田仅对母本常01-11A偏施肥料,基肥在母本移栽前每667m2施45%复合肥25kg和尿素7.5kg,施于母本中间10行。 5.3.3 大田移栽 5.3.3.1 移栽日期 移栽期父本CR-27在6月10日~12日,母本常01- 11A在6月底前。 5.3.3.2 移栽规格 制种田父母本行比2:12,父母本总行幅为2.6m。父本株行距为15cm×23.3cm,每穴插1株~2株种子苗,父母本间距为26.7cm,母本株行距为15.0cm×16.7cm,每穴插2株~3株种子苗。每667m2父本移栽密度0.35万穴,母本移栽密度2.1万~2.2万穴。 5.3.4 大田管理 5.3.4.1 追肥施用 分蘖肥移栽后5d~6d每667m2施尿素10kg,7月中下旬每667m2施45%复合肥20kg,8月初每667m2施尿素5kg~6kg,追肥时应全田放干水,要求将肥料施于母本中间10行。7月底前,父本每667m2分次偏施氯化钾7.5kg。 5.3.4.2 水浆管理 分蘖期保持田间浅水层,母本移栽后20d~22d掌握时机即开始搁田,分次搁田3次~4次。孕穗抽穗阶段保持田间水层,后期灌浆阶段以湿润灌溉为主。 5.3.4.3 化学(人工)除草 执行DB3205/T 089-2005。 5.3.4.4 病虫防治 执行DB3205/T 089-2005。 5.3.5 花期预测及调节 从8月初开始每隔3d对不同类型田块定点进行父母本幼穗剥查,观察其穗分化进程,掌握在父本比母本早抽穗1d~2d。如发现父母本群体发育出现较大偏差,应及时采取调节措施,控快促慢,使父母本发育平衡,调节花期以幼穗分化Ⅰ期~Ⅲ期效果较好。由于父本对肥料敏感,如出现父本生育进程偏迟,可对父本偏施钾肥,每次每667m2施氯化钾2.5kg~3.0kg。 5.3.6 人工辅助措施 5.3.6.1 割叶 始穗期(破口10%)割叶,父本早母本2d割叶,母本留叶8cm,父本留叶5cm。 5.3.6.2 喷施生长调节剂 父本割叶后即每667m2喷“九二O”(粉剂)3g,母本割叶当天或隔天,父母本每667m2同喷 “九二O”(粉剂)8g~10g,“九二O”粉剂应预先酒精溶解,兑水均匀喷施。 5.3.6.3 人工授粉 始穗后,每天观察父母本开花时间,待母本开花,采用塑料软管(绳)赶拉花粉,一般第2次与第1次间隔时间稍短,为15min~20min。此后,每隔20min~25min拉一次,直至母本全部闭颖为止。赶拉花粉时,应掌握“同步、轻压、快拉”要领,并且要正反两个方向交替进行,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 5.3.7 去杂去劣 秧田应深翻泡水,防止上年残留种子萌发成株,秧田期要及时拔除株形、叶形不同的杂株。分蘖期根据植株形态,叶片颜色和形态,拔除高大株和叶色叶形不同杂株。割叶前去除异形株、早抽穗株、以及母本行中的父本植株。始穗后,根据抽穗时间,穗部型态,花药大小和是否散粉,及时拔除无芒株和花药较大且散空成白色植株,以及后期晚抽穗植株。灌浆期根据结实率,颖壳形态和颜色,拔除先沉头,结实率畸高,颖壳花色、粒型偏圆的植株,同时拔除异形株。父本收获后,再全面去杂2次~3次,并拾净散落在母本中的父本株(穗)以及父本行中残留的小分蘖穗,待检验员验收合格后方可收获母本。 6 种子收获、加工、包装和存放 10月上中旬,先收获父本,在对母本全面去杂去劣验收合格后,籽粒黄熟时及时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母本。 收割后直接进种子低温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时温度控制在37℃以内。 烘干后进行精选、包装。 种子专库存放,防止机械混杂,并密切关注仓库内温、湿度,以及种子质量状况。 7 种植鉴定 种子收获后取样送海南进行种植鉴定,质量达到GB 4404.1后方可用于生产。 8 制种档案 8.1 气象资料档案 记录制种全过程每天温、湿度,雨水以及特殊天气状况。 8.2 投入品档案 记录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种类、用量、施用时间及方法等。 8.3 技术档案 记录制种过程中各项田间管理、调节措施、去杂去劣、穗分化进程、苗情动态等。 《杂交粳稻常优5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粳稻杂种优势利用一直落后于杂交籼稻,利用BT型不育细胞质育成的粳稻不育系制种产量低,纯度难控制,这是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杂交粳稻双亲遗传基础较狭窄,育成的组合相对于常规粳稻优势不明显,且在结实率、外观品质等经济性状上总体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常优5号母本不育系常01-11A改良了BT型粳稻不育系开花习性普遍较差的问题,具有花时早,开花集中,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大幅度提高了该组合的制种产量。常优5号杂种优势强,结实率高,外观米质优,米饭食味性好,近年来生产应用面积逐年扩大。但是常优5号父母本生育期和对肥料的敏感度差异较大,获得较高制种纯度和产量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同时也加大了常优5号制种质量、产量年度之间不平衡性。为加快常优5号的推广应用,保证其制种质量和产量,我们在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苏州市农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承担了本标准的起草工作。 我们已连续多年开展了常优5号小区制种试验、小面积试制以及大范围制种实践工作。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了父母本最佳行比、最佳移栽密度、不同肥料运筹方案、花期调节措施、杂株类型及形态识别等关键技术,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常优5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方案,并在生产中得以验证和应用。在接受本标准制订任务后,本年度我们再次通过试验示范对制种技术方案进行斟酌与验证,并征求了育种单位、品种推广部门、制种基地的意见,在综合各方意见基础上,结合以往制种实践经验,形成了本标准草案。 在本标准制订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真正使制订的标准能应用于实践。 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