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JJF
1112-2003
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
1112
2003
计量
检测
体系
确认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 J F 1 1 1 2-2 0 0 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R u l e s f o r C o n f i r ma t i o n o f Me t r o l o g y T e s t i n g S y s t e m2 0 0 3 一1 2 一 2 6 发布2 0 0 4一0 4一0 1实施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发布J J F 1 1 1 2-2 0 0 3、;,.乃J.rJ.r门.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沪。.O.O.O.O.价.户.O.O.O.O.户.户.O.Rul e s f or Con f i r mat i o n o fJ J F 1 1 1 2-2 0 0 3Me t r o l o g y T e s t i n g S y s t e m 本规范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总局于 2 0 0 3 年 1 2 月 2 6日 批准,并 自2 0 0 4 年0 4 月0 1日 起施行。归 口 单 位:主要起 草单 位:参加起草单位:全国法制计量管理计量技术委员会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江苏省计量协会本规范委托归口单位负责解释J J F 1 1 1 2-2 0 0 3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黄耀文 赵若江 王顺安 参加起草人:(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何西环韩友 道(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江苏省计量协会)J J F 1 1 1 2-2 0 0 3目录引言 (1)1 范围 。,(2)1.1 总则 ,(2)1.2 应用 (2)2 引用文献 (2)3 定义 (2)第 一 部分 确 认 要 求 .(4)4 计量法制要求,(4)4.1 总则 ,(4)4.2 计量单位 (4)4.3 计量人员 (5)4.4 计量标准 (5)4.5 强制检定 .(5)4.6 特定要求 (5)5 技术能力要求 (5)5.1 总则 ,(5)5.2 检测能力 ,(5)5.3 检测水平 (5)6 质量管理要求 .(5)6.1 总要求 (5)6.2 管理职责 (6)6.3 资源管理 ,(6)6.4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6.5 体系分析和改进 ,(9)第 二 部 分 确 认方 法 .(1 1)7 确认原则 (1 1)7.1 总则 (1 1)7.2 考评员应遵循的原则 (1 1)7.3 确认过程应遵循的原则 (1 2)8 确认管理 (1 2)8.1 总则 、,(1 2)8.2 管理职责 ,(1 2)8.3 管理程序 (1 2)8.4 管理记录 (1 3)8.5 管理的监视和评审 (1 3)J J F 1 1 1 2-2 0 0 399.19.29.39.49.59.6确认活动 (1 3)总则 ,(1 3)确认的启动 ,(1 3)文件评审 (1 5)现场确 认前的准备 (1 6)实施现场确认 ,(1 7)确认报告的编制、批准和分发 (1 9)9.7 实施确认后续活动 (2 0)9.8 确认后的监督 (2 0)1 0 考评员资格 (2 0)1 0.1 总则 ,(2 0)1 0.2 个人素质 (2 1)1 0.3 知识和技能 (2 1)1 0.4 教育、经验、培训和确认经历 (2 3)1 0.5 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2 3)1 0.6 考评员评价 (2 3)附录 A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示意图 (2 5)附录 B 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申请书格式 (2 6)附录 C 确认规范要求与体系文件对照检查表 (2 8)附录 D 检定、校准项目检查表 (3 0)附录 E 测量过程控制项目检查表 (3 1)附录 F 不符合项报告格式 (3 2)附录 G 计量检测体系确认报告格式 (3 3)附录 H J J F 1 1 1 2-2 0 0 3 确认要求与 G B/T 1 9 0 2 2-2 0 0 3 的条款对照 (3 8)J J F 1 1 1 2-2 0 0 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引言 一个有效的计量检测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它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它对增强顾客满意、实现组织 目 标、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计量检测体系的目标是确保具有与组织的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能力,并管理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产生的、影响组织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组织有责任规定计量检测体系要求和所需要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本规范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计量检定、校准和实际的测量活动(如产品的设计、生产、检测和检验;整个组织管理过程中的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等活动)。以下情况可引用本规范: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组织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立法和执法机构有要求时;对计量检测体系进行确认和评审。本规范包括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要求和确认方法两个部分。本规范第 4 章至第 6 章为第一部分,提出了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要求。确认要求包括计量法制要求、技术能力要求和质量管理要求三方面的内容。确认要求部分涵盖了 G B/T 1 9 0 2 2-2 0 0 3/I S O 1 0 0 1 2:2 0 0 3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的全部要求,满足本规范的要求,同时也满足该标准的要求。附录H提供了本规范确认要求与 G B/T 1 9 0 2 2-2 0 0 3 条款之间的对照。第 4 章为“计量法制要求”,包含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对组织的要求。第 5 章为“技术能力要求”,规定了计量检测体系的检测能力应覆盖的范围和检测水平应该与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要求相适应。第 6 章为“质量管理要求”,包含了 G B/T 1 9 0 2 2-2 0 0 3/1 S 0 1 0 0 1 2:2 0 0 3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第 4 章至第 8 章的全部要求。该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即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该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在本规范中,测量管理体系要求是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要求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本规范第 6 章“质量管理要求”中,将“测量管理体系”改称为“计量检测体系”,简称“体系”。同时,为了 保持本规范格式的一致性,本规范引用了G B/T 1 9 0 2 2-2 0 0 3/I S O 1 0 0 1 2:2 0 0 3 标准中的要求部分。J J F 1 1 1 2-2 0 0 3 本规范第 7 章至第 1 0 章为第二部分,提出了计量检测体系确认方法。确认方法参考了国家标准 G B/T 1 9 0 1 1-2 0 0 3/I S G 1 9 0 1 1:2 0 0 2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并根据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的特点,规定了确认的基本原则、管理职责、确认活动以及考评员资格等要求。范 围1.1 总则 本规范规定了计量检测体系的确认要求和确认方法。组织将计量检测体系作为整个管理体系一部分并需要证实其具有能力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要求时,可应用本规范。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计量检测体系实施确认时,应遵循本规范规定的确认原则、程序和方法。1.2 应 用 本规范规定的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提供不同产品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并满足组织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各项活动对计量的要求。组织可以根据其产品和管理的特点,选择计量检测体系的管理范围和管理程度。本规范规定的确 认方法主要适用于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对计量检测体系实施确认,组织对计量检测体系实施内部审核时,可参考本规范的内容。2 引用文献 在制定本规范时,参考了下列标准或规范的条文内容。在公布时,还指出了这些文件的有效版本。所有标准和规范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尽可能采用这些标准和规范的最新版本。G B/T 1 9 0 0 0-2 0 0 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 B/T 1 9 0 2 2-2 0 0 3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 要求 G B/T 1 9 0 1 1-2 0 0 3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J J F 1 0 0 1-1 9 9 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3定义 本规范应用上述引用文献中给出的和下述的术语及定义。3.1 计量检测体系 为确保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要求而必需的一组相关的或相互作用的与计量法制、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有关的要素。注: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企业计量工作的明确要求,因此在本规 范中采用了“计量检测体系”术语,并给出其定义。3.2 计量检测体系确认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一个组织的计量检测体系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要 J J F 1 1 1 2-2 0 0 3求作出的一种正式承认的程序。3.3 组织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示例:公司、集团、商行、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慈善机构、代理商、社团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注;1 安排通常是有序的。2 组织可以是公有的或私有的。3.4 顾 客 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示例: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注:顾 客可以是组织 内部 的或 外部 的。3.5 测量管理体系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注:在本规范中,计量植测体系要求覆盖了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因此用“计t检测体系”代替 “测量管理体系”,有时简称为“体系”。3.6 测量过程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3.7 测量设备 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需的资料的总称。3.8 计量特性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注: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3.9 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注: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 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2只有测 量设备 已被证实适合于预 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 才算完成。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5 附录A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示意图。3.1 0 计量职能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计量检测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3.H确认准测 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注:确认准则用作与确认证据进行比较的依据。3.1 2 确认证据 与确认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注:确认证据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J J F 1 1 1 2-2 0 0 33.1 3 确认发现 将收集到的确认证据对照确认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注:确认发现能表明是否符合确认准则,也能指出改进的机会。3.1 4 确认结论 考评组考虑了确认 目标和所有确认发现后得出的确认结果。3.巧 受确认方 被确认的组织。3.1 6 考评员 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有能力实施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的人员。3.1 7 考评组 实施确认的若干名考评员,需要时,由技术专家提供支持。注:通常指定考评组中的一名考评员为考评组组长。3.1 8 技术专家 向考评组提供特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注:1 特定的知识和技术是指与受确认的组织、过程或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术。2 在考评组中,技术专家不作为考评员。3.1 9 确认方 案 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 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确认。注:一个确认方案包括用于策划、组织和实施确认的所有必要的活动。3.2 0 确认计划 对一项确认活动和安排的描述。3.2 1 确认范围 确认的内容和界限。注:确认范围通常包括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间段的描迷。第一部分确认要求4 计,法制要求4.1 总则 组织的计量检测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