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AQ
9003.2-2008
企业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集成技术规范
9003.2
I C S1 3 3 2 0A9 1备案号:2 5 4 7 2-2 0 0 9中华人民共和4 口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 Q9 0 0 3 2 2 0 0 8企业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第2 部分: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集成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f o rp r o d u c t i o ns a f e t ym o n i t o r i n gs y s t e m sb a s e do nn e t w o r k P a r t2:T e c h n i c a l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f o ri n t e g r a t i o no fm o n i t o r i n gs y s t e mb a s e do nn e t w o r ki nh a z a r d o u sa r e a2 0 0 8-11-1 9 发布2 0 0 9-0 1-0 1 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目次A Q9 0 0 3 2 2 0 0 8前言引言1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4 系统构成25 系统硬件功能要求36 软件功能要求37 网络传输要求58 系统供电、接地69 工程施工要求”61 0 系统验收61 1 系统的运行与维护7A Q9 0 0 3 2 2 0 0 8刖昌A Q9 0 0 3-2 0 0 8 企业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系统技术规范分为三个部分:第l 部分: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现场接入技术规范;第2 部分: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集成技术规范;第3 部分: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设备通用检测检验技术规范。本部分为A Q9 0 0 3 22 0 0 8 的第2 部分。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北京首科集团公司。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亚思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研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横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安控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阿尔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燕祝、张树森、汪卫国、杨春雪、李文洁、高云飞、朱军、吕宏义、常石磊、王仰东、张红光、高宁、吕英华、张洪欣、邢维巍、刘学东、周斌、彭国红、施洪生、马小龙。引言A Q9 0 0 3 2 2 0 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为规范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集成技术(参见本标准第2 部分1 章确定的适用范围),配合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的构建或评估,提高危险场所联网监管水平,实现系统资源共享,特制定本标准。企业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第2 部分: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集成技术规范A Q9 0 0 3 2 2 0 0 8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传输网络的基本要求,以及系统集成的软硬件、供电、施工、验收等要求,是构建或评估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的基本依据。本规范适用于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集成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所有标注日期之外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 B T2 8 8 7-2 0 0 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 B7 2 6 0 不间断电源设备G B T1 5 2 7 8-1 9 9 4 信息处理数据加密物理层互操作性要求G B T2 0 0 1 02 0 0 5信息安全技术包过滤防火墙评估准则G B T2 0 0 1 12 0 0 5 信息安全技术路由器安全评估准则G B5 0 2 5 4-1 9 9 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 B T5 0 3 1 12 0 0 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 D T11 3 2 2 0 0 1 防火墙设备技术要求C E C S8 1:9 6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的各部分。3 1服务器s e r v e r指在网络管理系统中完成各种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危险场所监测业务管理、网页发布等功能的核心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3 2交换机s w i t c h一种工作在O S I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上的、基于M A C(网卡的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3 3路由器r o u t e r一种工作在O S I 参考模型第三层(网络层)上的数据包转发设备,可以支持多种协议(如T C P I P、I P X S P X、A p p l e T a l k 等协议)。通过路由器转发数据包来实现网络互连。A Q9 0 0 3 2 2 0 0 83 4防火墙f i r e w a l l在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一个或一组设备。注:参见Y D T1 1 3 2-2 0 0 1(防火墙设备技术要求3 5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I P X 网问数据包交换协议(I n t e r n e t w o r kP a c k e tE x c h a n g eP r o t o c 0 1)S P X 顺序包交换协议(S e q u e n c e sP a c k e tE x c h a n g e)O S I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 p e nS y s t e mI n t e r c o n n e c t)G S M 环球移动通讯系统(G l o b a lS y s t e mf o rM o b i l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C D M A 码分多址技术(C o d eD i v i s i o nM u l t i p l eA c c e s s)O D B C 开放数据库互连(O p e nD a t a b a s eC o n n e c t i v i t y)V P N 虚拟专用网络(V i r t u a lP r i v a t eN e t w o r k)A D 0A c d v e X 数据对象(A c t i v e XD a t aO b j e c t s)4 系统构成4 1 监测系统结构图以三层网络结构为例,结构图如图1 所示。图1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结构示意图4 2 系统组成4 2 1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前端、数据传输网络、监测中心及监测分中心等组成,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或采集设备,将监测对象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实时处理,并通过网络远程传输到上级监测中心。4 2 2 系统前端的组成参见本规范第1 部分4 2。A Q9 0 0 3 2 2 0 0 84 2 3 数据传输网络是指具有一定资质的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运营线路及网络设备。4 2 4 监测中心或分中心的硬件主要由服务器服务器群、网络设备、数据存储设备、数据显示设备以及周边设备等组成。4 2 5 监测中心或分中心的软件主要有操作平台软件、数据库软件、专用监测软件、综合管理软件等,完成对多个系统前端的集中化综合管理。4,3 系统设计要求4 3 1根据监测需要可将监测中心联网形成中心、分中心的层级网络结构,且网络层数不宜大于四层。4 3 2 监测中心与分中心问应具有统一专用网络接口,以根据权限实现系统内数据的共享和调用。4 3 3 监测分中心间应能够实现路由冗余,当其中一个监测分中心出现故障时,监测数据能够通过其他监测分中心上传到监测中心,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4 3 4 监测中心与分中心间应实现数据冗余,当监测中心或分中心发生故障时,能够相互提供备份数据,以及时完成数据恢复。4 3 5 监测中心及分中心应留有s 端子接口、R C A 接口、D-S u b 接口中的一种,以提供公共视频设备接口。4 3 6 监测网络的抗干扰能力、传送速率及传送距离应满足系统实时监测的要求,每级网络传输延时应少于1 0s。5 系统硬件功能要求5 1监测中心及分中心设备要求5 1 1监测中心设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 T B F)应大于80 0 0h,监测分中心设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 T B F)应大于50 0 0h,关键硬件应具有冗余备份能力。5 1 2 监测中心及分中心服务器的处理速度应满足该中心数据处理的要求,可根据监测数据规模采用单台服务器或服务器群,服务器应保证不问断运行。5 1 3 监测中心及分中心存储设备的容量选取应根据该中心接收监测数据量来确定,应保证监测数据、报警信息等动态数据至少保存9 0 天。5 1 4 监测中心及分中心应提供必要的外围设备,如打印机等。5 2 系统前端设备要求5 2 1 按照本规范第1 部分中有关规定执行。6 软件功能要求6 1 一般要求6,1 1监测系统软件部分主要由操作平台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6 1 2 软件宜采用分层及模块化结构。6 1 3 软件应具有数据自动备份和恢复的能力。6 1 4 系统中所有涉及时间的信息和数据,应采用纪元表示法。6 1,5 监测应用软件应具备时间校准功能。6 2 操作系统要求6 2 1 服务器应采用稳定、可靠、易于维护并具有良好的软件开发环境的操作系统,如U n i x、W i nd o w s、L i n u x、红旗L i n u x 等。6 2 2 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应采用中文界面。6 3 数据库要求6 3 1监测中心及分中一1 2,应采用性能可靠的通用数据库系统,包括O r a c l e、S y b a s e、S Q LS e r v e r、M y S Q L 数据库软件。3A Q9 0 0 3 2 2 0 0 86 3 2 监测中心及分中心数据库应支持开放式数据互连方式O D B C 或A D O。6 3 3 数据库应足够承载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具有良好的多用户并发访问性能。6 3 4 数据库应具备分级的操作访问权限控制机制。6 4 专用软件要求6 4 1 性能要求系统集成设计过程中在整体性能方面应考虑以下要求:a)易用性:应具有友好的可视化用户操作界面,操作方便、简单,应具有在线帮助功能。b)可靠性:应能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c)鲁棒性:应能保证7 2 4h 全天候稳定运行。d)高效性:应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能够对事件做出快速响应。e)安全性:应有很高的安全性,保护数据安全和自身的正常运行,应具备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同时具有用户认证机制。f)可扩展性:应有良好的扩展性,易于升级和扩展。6 4 2 基本功能要求6 4 2 1 宜采用B S 结构,支持W e b 发布。6 4 2 2 应能够通过访问权限机制,对不同类型账户进行权限分级管理。6 4 2 3 应具有容错纠错能力,一般软件故障不应引起死机、数据破坏、系统重启等反应,操作失误时,软件可以自动提示。6 4 2 4 应提供在线软件使用说明书。6 4 2 5 系统参数、用户数据与处理程序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任何软件版本的变更均不应影响用户数据。6 4 2 6 对当前的系统设置、设备参数以及运行方式等进行更改,要求操作方便,具备设置向导以及操作提示。6 4 2,7 具有自动记录功能,可记录以下数据并至少保存9 0 天:a)系统用户登录次数;b)系统发生故障次数;c)操作日志。6 4 3 监测业务要求6 4 3 1系统专用软件应具备多点监测统一管理的功能,能够对多处危险场所进行实时监测管理。6 4 3 2 应能够存储监测企业、监测参量及监测设备等的基础信息,存储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处理记录等动态信息。6 4 3 3 能够实时显示系统采集的监测对象状态数据,使监测中心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