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4T
1212-2010
无公害蚕豆生产技术规程
1212
2010
公害
蚕豆
生产技术
规程
ICS 65.020.20 B 31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12122010 无公害青蚕豆生产技术规程 文稿版次选择 2010-07-09 发布 2010-08-09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1212201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菜篮子工程办公室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怀远县菜篮子工程办公室组织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龙斌、李化武。DB34/12122010 1 无公害青蚕豆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青蚕豆的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和采收。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青蚕豆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 5209 无公害食品 青蚕豆 3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 5010 的规定,宜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1 年3 年未种植过豆科作物、pH 值 6.28.0 的粘质壤土或砂质壤土田块。4 生产管理措施 4.1 品种和种子质量 4.1.1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耐贮运、适应市场需求的蚕豆品种。4.1.2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符合:纯度 97,净度 98,发芽率 90,水分 12。4.2 整地 蚕豆的整地应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前作、土质和耕作制度,主要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冬春降雨量较多、湿度较大、土壤比较疏松的地区,采用翻犁整地;二是在前作为水稻的田块,水稻收获后的秋播地区,根据田块大小和地下水位高低,采用免耕整地。4.3 播种 4.3.1 播种季节 DB34/12122010 2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一般在中、晚秋的 10 月份播种。4.3.2 播种密度 每 667 m2 播种 5 000 株10 000 株。土壤肥力高、水肥条件好的地区种植密度较稀;相反,则应适当密植。4.3.3 播种方法 点播:行距 40 cm50 cm,穴距 25 cm30 cm,每穴播 2 粒3 粒,定苗2株,可以根据需要以穴距来调整密度。条播:行距一般在 50 cm 左右,以宽窄行播种为宜,宽行 50 cm60 cm,窄行 20 cm30 cm,株距 15 cm。4.4 田间管理 4.4.1 浇水 土壤水分保持在 30左右为宜,花荚期一般浇水 2 次3 次。4.4.2 施肥 施肥原则:按 NY/T 496 执行。不使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使用未经发酵腐熟、未达到无害化指标、重金属超标的人畜粪尿等有机肥料。施肥方法:一般每 667 m2 施优质农家肥 1 000 kg1 500 kg,氮肥(N)2 kg,磷肥(P205)5 kg,钾肥(K2O)6 kg。磷肥和农家肥全部做基肥,钾肥2/3做基肥,氮肥 1/3 做基肥。播种前可用 0.2钼酸铵拌种。苗期轻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可结合抗旱每 667 m2 施尿素 3 kg4 kg。初花期每 667 m2 喷施 0.5尿素和 0.5硼酸混合肥 75 kg100 kg。灌浆期叶面喷施 0.5硼砂溶液。4.4.3 中耕除草 一般中耕 2 次,拔草 1 次。第一次中耕在苗高 13 cm16 cm 时结合追肥进行;第二次中耕在始花封垄期进行;再过 30 d35 d 草籽未成熟前拔草一次。可使用符合 GB 4285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要求的化学药剂除草。4.4.4 整枝摘心 根据播种季节和生长情况,在过冬前主茎长到 6 叶7 叶,基部有 1 个2 个分枝芽时摘心、打去主茎,初花期去分枝,盛花期打顶。5 病虫害防治 5.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锈病、赤斑病、根腐病、枯萎病、轮斑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美洲斑潜蝇、地蚕、蚕豆象等。5.2 防治原则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合理使用化学防治。DB34/12122010 3 5.3 防治方法 5.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新品种,与非豆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采用间、套种及隔离带保护种植措施,采用栽培控制技术;协调好植株间光、热、水、气分布;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叶和病荚,人工进行田园清洁。5.3.2 物理防治 诱杀与驱避:铺银灰地膜或悬挂银灰膜条驱避蚜虫;每 2 hm24 hm2 设置一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5.3.3 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采用印楝素、除虫菊素、农抗120、苦参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5.3.4 化学防治 应符合 GB 4285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6 采收 当豆粒饱满后即可采收。产品质量应符合 NY 5209 的规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