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13T
1074-2009
桑田牛卵长尾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
1074
2009
桑田
长尾
啮小蜂
人工
繁育
应用技术
规程
I C S 6 5.0 2 0.0 1B 0 5DB1 3河 北 省 地 方 标准DB1 3/T 1 0 7 4-2 0 0 9桑田牛卵长尾啮小蜂人工繁育 及应用技术规程2 0 0 9-0 6-0 1发布2 0 0 9-0 6-1 6实施河 北 省 质 量:技 术 监 督 局 发布DB1 3/T 1 0 7 4-2 0 0 9前 .J.曰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河北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大庄、张爽、李继泉、刘辉芳、贝蓓、刘兴菊。D B1 3/T 1 0 7 4-2 0 0 9桑田牛卵长尾啮小蜂人工繁育 及应用技术规程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桑天牛卵为繁殖寄主的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A p r o s t o c e t u s p r o l i x u s,以下简称卵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林间释放技术和防治效果检查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人工繁殖和释放应用。Pr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 a p r o s t o c e t u s p r o l i x u s 属膜翅目h y m e n o p t e r a,小蜂总科c h a l c i d id a e,姬小蜂科e u l o p h i d a e,是桑天牛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对于控制桑天牛危害具有重要作用。鉴定特征见附录A.2.2 种蜂 s e e d w a s p s 进行人工繁育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所用的个体健壮,适应性和繁殖力强的雌蜂。2.3 虫蜂比 h o s t-p a r a s i t o i d r a t io 繁蜂接种时或放蜂时寄主和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雌蜂的比例。2.4 暖蜂w a r m u p 将冷藏的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放人恒温箱,按每2 小时一3 小时升高5 的梯度,使其恢复活力。3 人工繁殖技术3.1 基础设施 准备室、接种室、培养室、冷藏库、贮存室。3.2 仪器设备 准备室配备培养箱、养虫箱、解剖镜、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培养室配备木质培养架、紫外线杀菌灯、加湿器、冷暖空调、空气交换器、温湿度控制仪、人工气候箱、恒温箱、生化培养箱、温湿度自录仪、于湿温度计等。接种室配备操作台、消毒设备及接种用具。冷藏库配备冰箱、冷藏柜、制冷设备。3.3 主要用具及消耗品消毒药剂。3.4 繁蜂寄主 健康的桑天牛卵。3.4.1 寄主准备 桑天牛从室外捕捉后,在室内置于养虫箱中,每天清晨更换新鲜桑、毛白杨或构树枝条,取出所产桑天牛卵刻槽,用作繁蜂寄主。D B1 3/T 1 0 7 4-2 0 0 93.4.2 寄主要求 繁蜂寄主刻槽完整,内 部卵应为有弹性、未感病的健康活体。3.4.3 寄主贮存 桑天牛寄主卵连带刻槽4 9 C -8 冷藏保 存,贮存时间不应超过2 5 天。3.5 种蜂准备3.5.1 种蜂获得 野外采集寄生有桑天牛卵寄生蜂的桑天牛卵刻槽,并置于广口 瓶或试管中,瓶口 用纱布笼罩或棉塞塞住,置于室温下,保持湿度,每天检查羽化情况,收集寄生蜂。将不同桑天牛卵刻槽中羽化的寄生蜂混合,使其交尾。3.5.2 种蜂选择 从采集羽化的 成蜂中 选择体壮、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的 做种蜂,淘汰弱蜂。3.5.3 种蜂扩繁 野外采集的种蜂数量有限时,可根据防治需要再进行 1 次2 次扩繁,以扩繁的种蜂做为初级种蜂。3.5.4 种蜂贮存 不进行繁蜂时,将雌蜂放于4-8 的温度条件下,储存期在1 0 d 以内,仍有较好的繁殖力。3.6 防治用蜂的繁育3.6.1 种蜂处理 将贮存的 种蜂取出,进行暖蜂,最终温度控制在2 5 左右。3.6.2 用品准备 指形管、棉花塞、白瓷托盘、培养皿、毛笔、解剖刀、镊子、塑料筐、消毒用具等。3.6.3 虫蜂比 虫蜂比一般为2:1 03.6.4 接蜂 刻槽桑枝剪至2 c m并装人容器内进行培养,再用脱脂棉球粘附种蜂放人容器中并封闭瓶口。2 4小时后,转人恒温箱中或暗室中培养7 天1 0天。接蜂温度控制在2 5 9 0,相对湿度保持在7 0%一8 0%03.6.5 培养 用2 0%蜂蜜水饲喂雌蜂,培养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 5 9 0 -3 0 9 0,最适温度2 7.5 9 0。相对湿度控制在8 0%03.6.6 出蜂 在培养室中经过3 0 天,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开始羽化,及时将羽化后的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从培养室中取出,放在室温中2 天一3 天。繁育出来的卵啮小蜂达到以下相关指标为健康雌蜂:体长2.2 2 m m以 上;爬行速度1 5 m m/s;体色黑亮。达到此标准的卵啮小蜂占总数的9 0%以上,可用于生产防治。3.6.7 贮藏 如繁殖出 来的卵啮小蜂暂不使用,可在老熟幼虫或蛹期放入4 9 0-8 冰箱或冷库中 低温保存。温度由 高到低按每2 小时3 小时5 梯度逐渐降至合适温度,保存时间不应超过9 0 天。雌成蜂放人4 9 C -8 冰箱或冷库中低温保存,1 0 天以内不影响正常繁殖。3.7 蜂种复壮 一般每年复壮一次或繁殖3 代一4 代后进行复壮。3.7.,室内复壮 主要是增加接种比例,从不同试管内选取强壮的卵啮小蜂个体作为种蜂。用大试管,每管装 3 0DB1 3/T 1 0 7 4-2 0 0 9头一5 0 头天牛卵,接种3 0 头一4 0头种蜂,减少近亲繁殖。3.7.2 野外复壮 用纱网罩住桑天牛喜食的寄主植物,内投放多头卵啮小蜂,待其产卵后被自然界中的卵啮小蜂寄生后收回、挑选、培育。3.8 质I t 检验3.8.1 桑天牛卵被卵啮小蜂寄生率在9 8%以上。3.8.2 桑天牛卵出蜂量在 1 0头/卵2 0头/卵。3.8.3 卵啮小蜂雌雄比 3 9:1 0以上。3.9 包装运输 将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寄生的刻槽或成蜂包装,运输过程中宜密闭,温度控制在3 0 以下,运输时间不应超过 1 0 天。4防治技 术4.1 主要防治对象 可用于防治桑天牛。4.2 虫情调查4.2.1 生活史调查 查清拟防治桑天牛的生活史、发生地点和面积。及时掌握桑天牛成虫、卵的发生时期和发育进度,以便决定放蜂的最佳时期。4.2.2 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调查 放蜂前,在桑天牛发生区设立标准地,在标准地内选取样树1 0 0 株,调查桑天牛平均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为确定放蜂量提供依据。4.3 放蜂4.3.1 放蜂适期 一般在7 月8 月桑天牛成虫期放蜂较好。4.3.2 放蜂时间 放蜂时间应选择气温2 0 以上,最佳温度为2 5 00-2 8 c C、晴朗无风的天气,上午9:0 0-1 1:0 0 或下午1 5:0 0 1 8:0 0。具体放蜂时间应根据各地气候和桑天牛发育进度确定。4.3.3 放蜂I t 一般放蜂量按蜂与桑天牛卵虫口数之比2:1 3:1 04.3.4 释放地点 选择有桑天牛危害的果园、桑园、林地等。4.3.5 释放方法 采用逐株释放法或隔株释放法,将指形管中的棉球拔出,把指形管套在细树枝上或卡在树叉上,计管内卵啮小蜂爬出。也可用毛笔帮助卵啮小蜂扩散到树干上。应注意防雨、防晒。放蜂4小时后,即可将空管收回。4.3.6 放蜂注意事项4.3.6.1 应避开阴雨天、大风天放蜂。若放蜂后遇上大风、阴雨天,应补放。4.3.6.2 在有蚂蚁危害的林地放蜂时,蜂管应远离地面,不应放在树基部。4.3.6.3 放蜂后7 天内,禁止使用化学杀虫剂。DB 1 3/T 1 0 7 4-2 0 0 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桑天牛卵长尾啮小蜂形态特征A.,成 虫 雌成虫长 2.2 2 3.8 0 m m,平均2.9 8 m m,尾针 1.0 0 m m -1.6 0 m m,平均 1.1 4 m m;产卵器长2.1 0 -2.8 0 m m,平均2.4 5 m m;体黑色,有光泽,头下口 式,复眼大,深红色,卵圆形,单眼三只,位于头顶,呈品字形,排列成等腰三角形;触角肘状,9 节,结构式为:1:1:1:3:3,即由1 柄节,1 梗节,1 环状节,3 索节,3 棒节组成。柄节、梗节呈浅黄褐色,索节棒节呈黑色;胸部分前、中、后胸及并胸腹节;足基节呈黑色,腿节、胫节、前跄节呈黄褐色,前足跄节为4 节,中、后足跄节为5 节,具有爪和垫;产卵管为黄褐色,翅透明 无色,翅脉黄褐色,前翅肘脉明显,翅表面密被纤毛。后翅后缘生有一排整齐、密集细长的纤毛,翅面上纤毛较前翅少。A.2 卵 长 1.1 0 m m-1.7 4 m m,平均 1.4 4 m m;J I 柄长0.3 6 m m-0.5 4 m m0.2 2 m m 0.2 8 m m,平均0.2 6 m m,为乳白色,透明,稍弯曲,下端渐窄,的1.5-2 倍,干燥时则明显变小。A.3 幼 虫 平 均 0.4 8吸水时膨大m m;最宽处 长度为原来体长1.3 2 m m-2.5 0 m m,平均2.1 0 m m,体中部膨大尾部渐尖,分节明显共1 3 节分节更明显。初孵幼虫体小透明,卵圆形;幼虫肥大,体色逐渐变白淡黄色;体逐渐变长呈梭身体中部膨大圆形,后端状窄A.4 蛹 蛹:雌蛹1.8 0 m m -3.7 0 m m,平均2.4 4 m m;雄蛹1.6 0 m m 2.8 0 m m;预蛹奶黄色,近椭圆形,幼虫表皮形成包膜,透过包膜可见蛹的触角、足、翅芽、产卵管等,后期复眼变红,除胸部中央和腹部中 央呈黄褐色外,其余乳白色,略透明,隐约可见内部深色器官。复眼初为浅红,后为深红,复眼之间有3 个红色单眼呈倒“品”字形排列。触角基半部黑褐色,端半部黄褐色,下唇须红色,翅芽黄褐色。胸部背板黑褐色与黄褐色间杂,腹部黄褐色,后期,腹部先变黑,然后头部变黑,羽化前触角先展开。产、产、产、r勺限卜.产、,巨曰,八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