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运河河北段非遗生活化传承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2644359

大小:1.33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运河 河北 段非遗 生活 传承 必要性 路径 研究
第 卷第期 年月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大运河河北段非遗生活化传承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肖潇,高雪莲,王一茹(沧州师范学院 商学系,河北 沧州 ;沧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沧州 )摘要: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凝结的文化,承载着冀中南地区的乡音乡情,蕴含着侠风水韵的豪迈精神,体现着人们质朴灵动的审美意识。促进非遗生活化传承可实现其完整保护和永续流传。政府应当以“人”的活动为核心,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为重任,促进非遗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应充分挖掘大运河河北段非遗世代相传的“基因链”,开拓非遗活动新园地;创设非遗生活化展示与场景化体验的新空间;建立传播新渠道,创造非遗的网络公共平台,从而使运河非遗重返生活家园,使其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共同延续的文化命脉。关键词:大运河河北段;非遗;生活化传承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非遗生活化传承的内涵与必然性我国在非遗保护实践工作中形成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名录类别。我们今天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产生于农耕社会,来源于民众生活,是由当时人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条件下自发创造出来的,体现原生态意味的人文活动过程。例如那些传统技艺所使用的器具多为天然材质,由人工操作,活动地点常在田间地头或茅檐之下屋舍之中;民俗仪式多集中在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体现某种朴素信仰;传统医药理念顺应天时和人体机能规律;传统体育适应中国人的运动节奏,多为东方特色的武术套路和康体健身方法;传统音乐、戏曲承载了浓郁的乡土民风。这些文化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土地、生灵以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人性化理解和特定意愿,抒发了生活中的诸多情感。因此,非物质文化是生活方式所承载的文化,非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非遗的活动方式体现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改造物质和自然,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每个非遗项目都代表人类活动特定领域的文化形式,它们世代相传,借助人的思想和行为来发展演变和永续更新。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文化的体验和互动,赋予非遗新的创造的同时,获得了文化认同感,从而保持非遗的持久性和多样性,使非遗作为相关人群的文化印记被传承下去。但是长久以来,生活世界在非遗传承中走向“缺位”状态,非遗在民众的生活中被边缘化,这是由于时代变迁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当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后,民众生活走向现代化、多元化,传统文化活动与乡土环境渐行渐远。很多非遗失去了容纳它们的场合,生存空间被迫压缩到狭小的领域,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相脱节。如果非遗脱离了实际生活、只能被迫局限在展示固定的物质状态或某种定格画面的时候,则变成了物质文化,从而失去了“非物质”的文化场,生命力也就消失了。自 世纪 年代起,人文研究领域中已经注意到非遗的生活化问题,这是对人的生活、生命与自由存在的极大关注与探讨。民俗学开始反思民俗领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传承路径研究”,编号:。作者简介:肖潇(),女,河北青县人,沧州师范学院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大运河文化遗产。域中只见“俗”不见“民”的现象,非遗研究领域也剖析出一种只见“遗留物”而不见“整体文化”的怪相,学界对诸多传统文化的研究重心渐渐转移到其创造者、持有者身上,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文化活动,需要在一个开放、交融、感知、体验的社会性空间里,社会大众以一个共同的统一体为目标在交互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达到文化自身有机体的统一。非遗在这其中起到了教化、凝聚、审美、共情等作用。如今,不断有学者倡导对非遗进行“生活化保护”,这既是非遗传承主体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也是其表现形式或成果影响相关社区、群体及个人日常生活的过程。在生活中保护非遗,加强对非遗的认知与参与,使其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推进非遗作为民众存在方式、生活方式的延续性与合理性,从而重构以非遗为载体的生活空间,重塑非遗文化精神,最终达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历史转换与变迁。为了更好地体现非遗传承,本研究倾向于“生活化传承”一词,“生活化传承”是“生活化保护”的递进和延伸,因为“生活化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非遗进行静态的封存、封闭,而是希望通过非遗融入生活,使非遗的主体扩大并受益、传承力度加大、传承效果不断提高,将非遗这一活态传承的资源永续传继下去。因此,非遗的“生活化传承”可以界定为:社会大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主动参与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包括观赏与品味、融入与体验、学习与感悟、交流与传播等等,所有参与的人都有可能是非遗的保护者与传承者,对该项活动从“尝试去做”到“享受过程”,再到“情感认同”,使得非遗的价值得到彰显,非遗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保护和传承,最终达到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二、大运河河北段非遗的特点与生活化传承的合理性大运河河北段包括京杭大运河的沧州、衡水、廊坊段和隋唐大运河的邯郸、邢台段。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运河交通的助推而产生,或因漕运和商贸而带动发展的非遗,包括各类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如邯郸魏县的土纺土织技艺、邢台临西贡面手工制作技艺、衡水景县铜胎画珐琅技艺、沧州泊头十里香酒酿造技艺等;二是在运河沿线地区形成或发展、运河在其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化活动,包括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如南运河船工号子、冀中笙管乐、木板大鼓等,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活动,如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河北古为燕赵之地,又兼受齐鲁文化延伸影响以及夷狄活动的交互作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河北境内不同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非遗项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从文化特征上看,单以河北段大运河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论,既没有张承一带自由奔放、富有民族特性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特征,也不像秦唐一带具有外倾活泼、个性张扬的浓厚冀东海洋文化特征。河北运河非遗拥有典型的冀中、冀南农耕文化特征,表现为质朴、持重、英武、刚直,蕴含儒家思想内涵,如廊坊香河竹马会、衡水内画、沧州武术等。各非遗项目特色鲜明,是大运河独特人文精神和气派风格的典型代表。(一)大运河河北段非遗的特点冀中南乡村气息浓厚,民俗文化特点鲜明冀中南地区,大运河两岸,以河北衡水、沧州一带为典型,这里是华北平原地区,方圆数百里没有山地、丘陵,河流较少,地势平坦开阔,自古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历史悠久的农业生活中形成质朴无华、坦荡爽直的民风。这里的非遗多依托农业和农村生活而孕育,不似文人士大夫的“雅”文化细腻精致,更无皇家文化的高贵雍容气象,但恰是这看似憨厚平实的非遗“俗”文化,却扎根于泥土,抒发着乡情,最为贴近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例如传统民俗当中的“打囤”,这是以衡水阜城县为代表的乡间农户的节日习俗,农历正月间,人们把收集的谷物颗粒及美食、纸币等放在地上用灶灰画好的圆圈内,再覆盖砖石,焚香祝祷。由此可见冀中南人民世世代代对土地和粮食的深厚感情,昭示着人们艰苦奋斗、向往富裕安康生活的美好愿望。又如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大名草编”“廊坊烙画”等,大运河边的千顷良田和人工培植的葫芦,为草编技艺和葫芦烙画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使得乡间田野中的手工技艺妇孺皆能,以土生自然之物创作各种形象,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身,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灵动的审美意识。再如传统音乐中的“东光吹歌”和传统曲艺中的“木板大鼓”,使用的乐器皆为传统的天然材质的管乐器和弦乐器,表演内容或叙述历史故事、或描绘农村生活,表演风格朴实真挚,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彰显刚健英武、豪迈侠义气概,男性化地域风格突出大运河河北段流经区域最长的沧州地区,北倚京津,南接齐鲁,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宋辽边界之处、明清京畿重地、百业云集之所,人们多习练攻防格斗之术以求生存,因此武风盛行。加之历代战事频仍,回汉杂居,流播于河北运河两岸的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形式多样,艺术风格多呈现沧桑恢弘、慷慨悲歌之势。沧州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拳种富集地和典范传承地,沧州武术兼收并蓄,积累了雄厚的传统武术资源,招式刚劲威猛,大开大合,攻守兼备。“武术之乡”声名远播。除“沧州武术”作为总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外,其他如六合拳、通臂拳、迷踪拳、苗刀、青萍剑等数十种武术类别也入选为国家或省级传统体育项目,是沧州非遗、也是大运河非遗的典型代表。此外,邢台的曦阳掌太平拳、邯郸的梅花拳、佛汉拳等代表性武术非遗项目也蕴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天地、刚柔、内外、方圆等义理,习练者众多。由此逐渐形成运河两岸侠义豪放、英武刚毅的鲜明地域品格。以衡水老白干酒、沧州十里香酒、大名滴溜酒等为代表的大运河沿线酒品的酿造技艺十分独特,大多保持着传统的酿酒开酿仪式,秉承拜先祖和酒神的信仰,仪式古朴、隆重、豪迈,表达了酿酒人对传统手工酿造技艺的坚守和传承。仪式参加者全部为男子,酿酒人列队肃立,完成敬天、敬地、敬酒祖、祈吉祥等环节,彰显男子豪放坚韧、纵情畅怀的意气。再如临西乱弹、故城运河架鼓等传统戏曲、音乐形式,一般都是唱腔高亢悠远,强调力度,听来慷慨激越,高亢粗犷,酣畅淋漓。架鼓表演场面气势恢宏,节奏铿锵,有气吞山河之势,保持了原生态的豪迈风格。侧重身体技巧,个人体验性强大运河河北段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等非遗项目来自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经验,大多展示人体技能技巧,表演形式纷繁多样,动感十足,观赏性和娱乐性强,对民众也极具号召力和吸引力。例如吴桥杂技,包含杂技、魔术、马戏等,表演门类齐全,节目内容丰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体的技能技巧。其节目编排创意来自当地人们的生活体验,道具多来自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物品以及武术器械中的刀枪棍棒等,为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又如廊坊香河县的中幡,也是一种民间杂技表演艺术。中幡由运河船只中的“帆”演变而来,表演者高举幡杆,控制其下垂的同时保持幡的重心稳固平衡,在玩耍中逐渐发展出多种花样和手法,观赏性很强。再如沧州狮舞,素以技多、逼真、英姿、热烈而著称,表演中糅进了武术、杂技中的经典动作,配合打击乐铿锵多变的节奏,展示了惊险激越、刚柔相济的威武气势。此外沧州落子作为一种喜庆的民间舞蹈,表达农民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表演时使用鞭、板、扇、小高跷等道具,男子动作英姿勃勃、硬朗潇洒,女子动作轻柔优美、婀娜多姿,演员们动作幅度大,节奏变化多,舞步明快流畅,感染力强。(二)大运河河北段非遗生活化传承的内生源动力和外在必要性大运河河北段非遗的特点表明,其具有明显的贴近大众、显示生活元素的内容,适合进行生活化传承。第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代表性和影响力强,群众基础性较好;传统戏剧、曲艺、民间音乐、舞蹈等文艺类型多姿多彩,吸引力足。第二,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有较强的艺术性和亲民性,河北运河区域物产丰富,百姓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活器物,设计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成果,其制作过程可以进行展示和传播。第三,节日非遗和民俗活动可以尝试回归大众生活,使运河灯会、运河庙会、打囤、赛戏等非遗项目在传统节日中焕发生机活力。只有在生活中传承才能实现非遗的永续流传。非遗的生活化传承是在全面保护其丰富价值和动态化过程的基础上,扩大非遗传承主体和非遗传承效果,强调对非遗文化空间的完整保护和有效利用,避免单一保护和片面保护。许多非遗的活态性、动态性特征明显,只有融入人们的生活才能被激活,只有在一个交互作用的文化场域中,人们才能更深刻地品悟非遗魅力,这种现场的互动使得内心留存的愉悦感感受深、延续时间长,这往往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递和认同。基于此,对某些项目,尤其是传统技艺类、传统艺术类、传统体育类、民俗类以及其他强调“人”的参与以获得愉悦感的项目,应当促进其生活化传承。三、大运河河北段非遗生活化传承路径(一)政府帮扶、引导与民众主动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引导非遗融入民众生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使命。应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支持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活动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