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GCSYJ 0001-2022 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pdf
下载文档

ID:2643981

大小:372.45KB

页数:1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TGCSYJ 0001-2022 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 0001 2022 广昌县 茶树 生产技术 规程
I ICSCS01.11001.110CCSCCSA A 0101T/GCSYJ团体标准T/GCSYJ 0001-202220322032 年确认有效年确认有效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2022-04-30 发布2022-05-01 实施广昌县食用菌协会发 布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3前言本文件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GB/T20004.1-2016)、广昌县食用菌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有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广昌县食用菌协会提出并归口管理。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广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衍佺、应正河、姚连京、刘伟琪、马璐、杨驰。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4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广昌县茶树菇生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菌种制作工艺、季节性生产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生产档案。本文件适用于广昌县茶树菇农法和工厂化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T 12728食用菌术语GB 5007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NY/T 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NY/T 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NY/T 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DB 36/T 790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DB 36/T 820茶树菇菌种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 62 号,2015 年农业部令第 1 号修改)3术语和定义GB/T 1272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茶树菇 Cyclocybe cylindracea茶树菇(Cyclocybecylindracea)子实体呈伞状,单生、双生或丛生,菌肉白色肥厚。菌盖表面平滑或浅皱纹,初暗红褐色;菌膜膜质,开伞后菌环留在菌柄上部或沾附于菌盖边缘或自动脱落。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菌柄近圆柱状,中实,纤维质,表面浅黄褐色,基部常灰褐色,内近白色。来源:GB/T 127282006,2.5.63.2季节性生产 seasonal production在自然季节下进行的食用菌栽培。3.3工厂化生产 industrial production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和综合技术进行的食用菌规模化、周年栽培。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53.4菇潮 flush在一定时间内子实体较大量集中发生的现象,菇潮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可间歇发生若干次。来源:GB/T 127282006,2.6.813.5吐黄水 yellow water exudation菌丝培养期间分泌的液体,常积聚在培养基表面,呈黄色水珠状。来源:GB/T 127282006,2.6.963.6转色 colouring菌丝在培养料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代谢产生色素而使表层变为褐色的过程。来源:GB/T 127282006,2.6.934菌种制作工艺4.1技术人员要求具备掌握菌种生产技术的技术人员和检验人员。4.2生产环境选择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空气清新、排水通畅、水电及交通方便的场所。厂区周围 300 m 内无禽畜舍、垃圾粪便堆积场、污水、废气、废渣、烟尘和粉尘等污染源。场地选择、厂房设置和布局、设备设施符合 NY/T 528 的规定。4.3容器4.3.1母种生产容器试管选用18 mm180 mm或20 mm200 mm;培养皿选用直径7 cm或9 cm玻璃培养皿或一次性塑料培养皿。应符合NY/T 528规定。4.3.2原种、栽培种生产容器4.3.2.1固体菌种生产容器原种采用(12 cm17 cm)(22 cm28 cm)(0.003 cm0.005 cm)的聚丙烯塑料袋或聚乙烯塑料袋。栽培种采用采用(15 cm17 cm)(33 cm35 cm)(0.003 cm0.005 cm)的聚丙烯塑料袋或聚乙烯塑料袋。应符合 NY/T 528 规定。4.3.2.2液体菌种生产容器液体菌种采用无色 150 mL500 mL 三角瓶、发酵罐进行菌种培养。4.4培养原料4.4.1马铃薯、麦粒、木屑、甘蔗渣、玉米芯、麦麸、土豆淀粉、玉米淀粉、豆粕等要求新鲜、洁净、无霉、无虫、无螨、无异味。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64.4.2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葡萄糖、蛋白胨、琼脂粉等宜使用化学纯或以上级别的试剂。4.4.3轻质碳酸钙、石膏、石灰等应分别符合 NY/T 1935 要求,水符合 GB 5749 要求。4.4.4使用前确认农作物下脚料原产地、作物种类及品种、农药使用情况并进行登记,其他原料采购及使用记录在案。4.5菌种选择及要求菌种来源符合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规定,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进,选择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优质高产、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菌种纯正、洁白浓密、粗壮、无杂菌污染,无老化、培养基无萎缩失水。菌种质量符合 NY/T 1742 的要求。4.6.1培养基配制4.6.1.1母种培养基使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 200 g(取用浸出液)、葡萄糖 20 g、琼脂20 g。水 1000 mL,pH 值自然。4.6.1.2原种与栽培种培养基4.6.1.2.1固体菌种培养基配方一:棉籽壳 54%、杂木屑 15%、麦麸 20%、玉米粉 8%、石膏粉 1%、石灰 1%2%,含水量 60%。配方二:玉米芯 30%、莲子壳 20%、麸皮 18%、玉米粉 8%、豆粕 1%、石膏 1%、轻质碳酸钙 1%、石灰粉 1%2%,含水量 60%。来源:DB 36/T 8202015,5.5.24.6.1.2.2液体菌种培养基摇瓶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马铃薯 200 g、葡萄糖 20 g、磷酸二氢钾 0.3 g、硫酸镁 0.15 g、水 1000 mL。发酵罐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土豆淀粉 8 g、玉米淀粉 1 g、葡萄糖 20 g、磷酸二氢钾 1g、硫酸镁 0.5 g、水 1000 mL,pH 为 67。4.6.1.3配制4.6.1.3.1母种培养基配制新鲜去皮马铃薯 200 g 切片加水 1000 mL 煮沸 20 min,取滤液定容至 1000 mL,再加入其他试剂和琼脂,加热至琼脂完全溶解,定容至 1000 mL。4.6.1.3.2原种与栽培种培养基配制固体菌种:按配方中原辅材料的比例称重配料,充分混合搅拌均匀,调节含水量。棉籽壳、莲子壳、玉米芯等不易吸水的原料应采取人工加水、水池浸泡等方式预先预湿。液体菌种:新鲜去皮马铃薯200 g切片加水1000 mL煮沸20 min,取滤液定容至1000 mL,再加入其余的原料至溶解,定容至1000 mL;用水把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等原料搅拌均匀,不能有结块。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74.6.2分装、装袋、装瓶、装罐4.6.2.1试管母种培养基分装母种培养基至试管 1/4 处,塞上棉塞(硅胶塞),用牛皮纸将试管 5 支或 10 支一把包扎,棉塞(硅胶塞)向上放入灭菌筐内等待灭菌。4.6.2.2培养皿母种培养基分装培养基装入 300 mL500 mL 三角瓶至刻度的 2/3 处,用带滤膜的封口膜封口后灭菌。培养皿用纸包好,待灭菌。4.6.2.3原种与栽培种培养基装袋、装瓶、装罐4.6.2.3.1固体菌种培养基装袋选择透明瓶子或相应规格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塑料袋应符合GB 4806.7规定的要求。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内,上紧下松,紧实适中,套上塑料套环,用棉塞或防水盖进行封口。4.6.2.3.2液体菌种培养基装瓶、装罐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摇瓶中,装液量为摇甁容量的2/53/5,在摇瓶中放一粒转子,瓶塞封口,并用牛皮纸包扎。用吸管或漏斗通过上料口将原料加入罐体,装液量为罐体容量的70%80%,加入0.03%消泡剂,通入空气搅拌1 min2 min,混合均匀,拧紧上料口盖。4.6.3灭菌4.6.3.1母种培养基灭菌灭菌温度121 124(0.11 MPa0.14 MPa)保持25 min30 min。4.6.3.2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灭菌4.6.3.2.1固体菌种培养基灭菌高压灭菌时,彻底排冷气后,升压至 0.14 MPa0.16 MPa,保持 2 h2.5 h。灭菌时应防止棉塞被冷凝水打湿。4.6.3.2.2液体菌种培养基灭菌摇瓶液体菌种培养基灭菌参照本文件 4.6.3.1 执行。发酵罐液体菌种培养基灭菌按照液体菌种罐说明书要求,对液体菌种罐和液体培养基灭菌。4.6.4冷却4.6.4.1母种试管斜面、培养皿平板准备、冷却试管灭菌完毕后自然降压,降温至 60 70 时取出试管,在空气清洁的室内摆斜面,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长度的 2/3,自然降温凝固后成斜面。三角瓶灭菌完毕后自然降压,降温至 65 75 时取出三角瓶,与培养皿放入无菌超净工作台或接种箱内,将三角瓶内培养基摇匀后快速均匀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培养基占培养皿高度的 1/31/2。迅速盖好上盖。自然降温凝固后制成平板培养基。4.6.4.2原种袋、栽培种袋冷却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8灭菌后的原种袋、栽培种袋移放到预先消毒的冷却室中,冷却至24 28。4.6.4.3液体菌种培养基冷却摇瓶液体菌种培养基与发酵罐液体菌种培养基温度降至24 28。4.6.5灭菌效果的检查4.6.5.1固体菌种培养基灭菌效果的检查灭菌后应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效果检查。母种培养基可直接放入 28 恒温培养,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随机抽取 1%作为样本,挑取少许基质接入无菌 PDA 培养基中,置于 28 恒温培养,48 h 后检查有无微生物长出,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应符合 NY/T 528 规定。4.6.5.2液体菌种培养基灭菌效果的检查灭菌后的液体菌种培养基于 30 1 培养箱恒温培养 48 h 后,观察确认无混浊、无异味,可用于接种培养。4.7接种4.7.1接种物的消毒接种用培养基可以先放入培养室与培养室一起消毒杀菌。菌种在放入超净台里时,应进行表面消毒杀菌。4.7.2接种操作4.7.2.1固体菌种接种操作在无菌室(箱)或净化工作台上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接种的品种要单品种操作,中间不应更换品种。一个品种操作完成后,再换另一品种。接种完成后及时贴好标签,按照品质管理要求,记录品种、接种时间等必要信息。4.7.2.2液体菌种接种操作摇瓶液体菌种在超净工作台上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接种完成后,在试管上注明菌种名称、接种时间。发酵罐液体菌种接种时,菌种罐接种处设置百级层流罩,用带有手柄的内径略大于接种口的铁丝圈缠绕纱布,蘸上 95%的酒精,套在接种口上点燃。打开液体摇瓶种瓶塞,用火焰灼烧瓶口,打开接种口盖,将液体摇瓶种迅速倒入罐中,迅速盖好接种口,拧紧。4.7.3接种室(箱)后清理接种室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理清洁,排除废气,清除废物,台面要用 75%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4.8培养4.8.1培养室杀菌处理在使用培养室的前两天,采用气雾消毒剂或紫外灯照射消毒杀菌。4.8.2培养条件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T/GCSYJ 0001-20229菌种培养保持温度 24 26,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65%75%,通风良好,避光。摇瓶液体菌种接种后静置培养 1 d,然后置于恒温摇床上,转速 140 r/min160 r/min。发酵罐液体菌种接种后,根据菌丝生长情况,适时调节进气阀,通入适量无菌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